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细胞膜脂类衍生物,是磷脂中最小、最简单的分子[1].LPA可以在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初期由血小板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2],理论上它可以作为指示血栓形成启动的标志分子.我们据此对冠心病患者血浆LPA水平进行研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紫外比色法检测血浆LPA含量。结果TIA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初查时血浆LPA浓度分别为3.96±1.44umol/L、2.75±1.05umol/L、1.87±0.82umol/L、1.82±0.81umol/L。TIA组、脑梗死组两组间LPA结果差异显著(P<0.01),且均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之间LPA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IA组、脑梗死组经临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2周后,LPA浓度明显降低(P<0.001)。而脑出血组,复查时LPA浓度水平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血浆中LPA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其浓度测定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脑死诊断的重要指标。在预测脑血管病的发生,转归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发作期偏头痛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总磷脂(AP)的水平.方法 测定30例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偏头痛组)与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LPA和AP的水平.结果 偏头痛组血浆LPA水平[(4.0±2.7)μmol/L]高于对照组[(2.6±2.3)μmol/L](P<0.05);偏头痛组血浆AP水平[(5.8±2.8)μmol/L]高于对照组[(4.2±2.4)μmol/L](P<0.05).结论 偏头痛发作期患者存在脑组织缺血和血小板活化,易于发生血栓形成,可能是其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隐匿型冠心病组(I组)40例;心绞痛型冠心病组(Ⅱ组)30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AMI)组(Ⅲ组)45例;缺血性心肌病组(IV组)36例;猝死型冠心病组(V组)31例,并选择6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LPA。各组受检者2周后复查LPA。结果冠心病各患者组(I-V组)及对照组初查时血浆LPA浓度分别为2.96±l.44mol/L、3.02±0.76μmol/L、3.80±0.63μmol/L、2.71±0.84μmol/L、3.63±l.51μmol/L、1.84±0.67μmol/L,各组间LPA结果差异显著(P<0.01),且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各组LPA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除I-IV;Ⅱ-V组之间LPA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组间LPA浓度差异显著。且各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LPA浓度差异显著(P<0.001)。结论提示血浆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冠心病病人的发生、转归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及30例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并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临床应改善缺氧、通气及适当的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有益。  相似文献   

6.
癌症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功能指标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癌症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功能状态。方法:用蕲蛇酶水解纤维蛋白原,通过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测定以下项目: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S);②最大吸光度(Amax);③纤维蛋白原含量(Fbg:c); ④反应延滞时间(DT);⑤纤维蛋白原功能指数(FI)。结果:癌症1组FMPS、Amax,Fbg:c含量均升高,DT缩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FI虽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癌症2组FMPS、Amax,Fbg:c含量升高更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及癌症1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及0.05),FI上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癌症患者Fbg:c含量均明显高于政党对照组,Amax数值亦增高,证实癌症患者存在着高凝状态。FMPS、DT数值均可反映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功能,FMPS数值高于政党对照组,DT数值明显缩短,均说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明显增强。本资料有转移灶的癌症2组患者Fbg:c,Amax,FMPS数值均明显高于无转移灶的癌症1组,DT明显缩短,这说明高凝状态与癌症的轻重程度有关,有转移灶的癌症患者高凝程度较无转移灶癌症尤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0例住院ACI患者LPA水平,分析LPA水平变化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梗死体积大小及其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ACI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在发病后24h达到高峰。在ACI患者中大梗死灶、中梗死灶ACI患者组血浆LPA含量明显高于小梗死灶ACI患者(P<0.01),进展性脑卒中组血浆LPA明显高于完全性脑卒中组(P<0.01)。且LPA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LPA水平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变化密切相关,LPA可能在ACI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9月收治的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卡维地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血浆B型脑钠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血浆B型脑钠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与血浆脑钠肽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分离血浆LPA,以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法测定。用Friedewald公式间接计算LDL。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LPA显著增高,不同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的脑梗死组血浆LPA值不同,皮层支组、分水岭组、穿支组LPA值依次高于后者;轻、中、重组LPA值又依次高于前者;而血清LDL值无明显差别。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DL值相对稳定,不能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提供即刻预测;血浆LPA测定可能有助于脑血栓的早期诊断、病情演变分析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可诱导其他多种类型的细胞发生增生性和形态学改变,对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脑血管痉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脑血管疾病公认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对145例于2005年6月-2006年5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LPA及全血血浆粘度检测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经肾活检证实的肾小球疾病患者 333例 ,其中非肾病范围蛋白尿 177例 (A组 ) ;肾病范围蛋白尿 15 6例 (B组 ) ,比较两组FIB与白蛋白 (ALB)、尿蛋白排泄量 (U pro)、总胆固醇 (TC)及甘油三酯 (TG)浓度间的相关性。 结果 A组FIB与上述指标无明显相关 (P >0 .0 5 ) ;B组FIB与ALB负相关 (r =- 0 .5 7,P <0 .0 1) ,与U pro、TC及TG正相关 (r分别为 0 .376 ,0 .4 95和 0 .19,P <0 .0 1,<0 .0 1和 =0 .0 17)。FIB >8.0 g/L者易发生血栓、栓塞。结论 尿蛋白排泄量越大、白蛋白浓度越低则FIB和血脂浓度越高 ,FIB >8.0 g/L者有诱因 (如脱水 )存在时易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急性时相蛋白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80例心功能Ⅰ-Ⅳ级的CHF患者(CHF组)和50名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清唾液酸(SA)、C反应蛋白(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根据心功能分级水平将80例CHF患者分为心功能Ⅰ-Ⅱ组(52例)和心功能Ⅲ-Ⅳ组(28例),比较2组患者血浆Fib、血清SA和CRP水平。结果CHF组患者Fib、SA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VEF与Fib(r=0.122,P〉0.05)、SA(r=-0.093,P〉0.05)和CRP(r=0.128,P〉0.05)均无相关性。心功能Ⅲ-Ⅳ组患者血浆Fib和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Ⅰ-Ⅱ组(P〈0.01),但血清S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HF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心功能密切相关,但与LVEF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COPD病人113例,未合并肺心病者46例为B组;合并肺心病者67例为C组.正常健康人40例为A组.全部病例在稳定期间与急性发作期入院时各做一次FB、血流变与FEV1测定.每例患者随访2年,记录住院次数.结果 (1)FB和血流变:B组稳定期高于A组但仅FB和血浆粘度P<0.05,其余P>0.05;C组稳定期高于B组稳定期和A组(P<0.01);C组急发期高于B组急发期(P<0.01); B、C组的急发期均高于各自的稳定期(P<0.01).(2)FEV1:C组稳定期低于B组稳定期(P<0.01),C组急发期低于B组急发期P<0.01,B、C组急发期均低于各自的稳定期(P<0.01).(3)住院总次数C组高于B组(P<0.01).(4)稳定期间的FB与FEV1的关系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r=-0.85,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COPD患者,其并发症增加和住院率上升而肺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不同血尿酸(UA)水平与左室重构程度、血浆BN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92例CHF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Ⅰ、Ⅱ、Ⅲ、Ⅳ级,分别为26、23、22、20例,健康体检者8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入院后常规检查UA、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浆BNP等项目;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计算左室质量(LVM)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CHF患者U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排除利尿剂影响后仍随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增加;CHF组中UA增高者LVM、LVMI、LVEDd、LVPWd及左室重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UA正常者(P<0.01);CHF组中UA增高者pro-BNP显著大于UA正常者(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LVM、LVMI与UA呈明显的正相关,分别为r=0.324,P<0.01;r=0.295,P<0.01;r=0.483,P<0.01.结论 UA与CHF程度相关,其联合血浆BNP检查对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贾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4317-43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别对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D-二聚体和血浆FIB水平进行测定,并分析两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二聚体和血浆FI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浆FIB含量的增高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清D-二聚体、血浆FIB水平变化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再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根据Fib水平按四分位法分为Q1组(≤4.02 g/L)、Q2组(4.03~5.26 g/L)、Q3组(5.27~6.39 g/L)、Q4组(≥6.40 g/L)4组各40例,分析Fib水平与神经功能及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治疗15 d后血浆Fib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治疗前=0.68,r治疗后=0.51,P0.05);再发脑梗死29例(18.13%),再发患者随访期间血浆Fib水平异常发生率高达75.86%,高于非再发患者的1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5);随访期间再发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非再发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P0.05);再发患者随访期血浆Fib水平与再发时间呈负相关(r=-0.622,P0.05)。结论:Fib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再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聂晶  范立红 《临床医学》2008,28(5):34-35
目的 探讨持续口服、停止口服及未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和血栓栓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确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92例,根据华法林口服情况分为三组:持续口服华法林组、停止口服华法林组及未服华法林组.分别测定外周静脉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及观察各组血栓栓塞发生率.结果 停止口服华法林组血浆Fg含量为(413±142)mg/dl,显著高于持续口服华法林组(286±48)mg/dl,P<0.01及未服华法林组(388±124)mg/dl,P<0.05;持续口服华法林组与未服华法林组血浆F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止口服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19.0%)明显高于持续口服华法林组(3.3%)和未服华法林组(7.3%),P<0.01;持续口服华法林组与未服华法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停止口服华法林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升高,致血栓栓塞危险明显超过未服华法林及持续口服华法林患者.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早有报道[1],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及其分子聚合功能进行了测试,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糖尿病患者40例,均为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住院病人,诊断按1982年2月北京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扩大会议制定标准。40例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tentdiabetes mellitus,NIDDM)。分为两组:NIDDM无并发症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8岁…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不仅与凝血障碍有关,且与心血管疾病、血栓病、恶性肿瘤等有关,因而倍受临床重视。笔者通过对良性、恶性肿瘤及肿瘤转移患者的FIB检测,以了解其在肿瘤诊治方面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