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创清除术联合丹参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灶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丹参注射液。于治疗前及术后7、14和21d行CT检查以测量病灶周围水肿体积;并于治疗前及术后14d和30d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同时观察病死率及再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14和21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逐渐缩小,且均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组术后14d和21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术后NDS逐渐降低,治疗组术后14d和30dNDS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持续出血。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有效减轻微创清除术后高血压脑出血的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早期应用水蛭素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在贵  程方敏 《临床荟萃》2010,25(15):1311-1313
目的 观察水蛭素注射液对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吸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改变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425例入选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8例和对照组117例.治疗组给予水蛭素注射液6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10、21天利用CT测量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区,采用欧洲卒中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第10、21天血肿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10)ml vs(27±8)ml,(14±7)ml vs (25±9)ml(P<0.01);治疗组21天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小于对照组,(1.5±0.4)mm vs(3.0±0.7)mm(P<0.01);治疗组第10、21天欧洲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2±19)分vs(46±16)分、(66±24)分vc(51±14)分(P<0.01).结论 早期应用水蛭素注射液能促进脑出血血肿的吸收,使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缩小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微创组还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同时行头颅CT检查,观察并计算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7、14d,微创组的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血清hs-CRP、IL-6、TNF-α含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血肿周围水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OSAHS组49例和对照组59例。分别于发病24h内、第8、15、30天行头颅CT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根据CT图像计算脑血肿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结果 OSAHS组发病第8天时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NIHSS评分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6.3±22.6)mL vs.(51.0±18.7)mL,(12.0±5.4)分vs.(11.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发病第15、30天,OSAHS患者的脑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OSAHS的脑出血患者脑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的恢复较为缓慢,对可疑合并OSAHS的脑出血患者临床可考虑早期行无创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额后部入路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与传统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 经额后部入路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59例(微创组),与同期入院保守治疗患者50例(保守组)进行比较.各组出血量均为30~50 ml,微创组采用额后部入路进行穿刺引流.保守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于手术后7、14、28 d及2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术后血肿大小、水肿体积及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比较.结果 治疗后微创组NIHSS明显优于保守组[治疗后7、14、28 d分别为(9.4±4.2)、(13.7±5.3)分;(6.4±3.6)、(9.9±4.1)分;(5.2±2.1)、(7.8±3.7)分],血肿体积[7、14、28 d分别为(13.7±4.6)、(30.1±4.4)ml;(8.6±3.1)、(20.3±3.1)ml;(5.9±2.1)、(11.3±2.6)m1]及水肿体积[7、14、28 d分别为(14.7±4.6)、(21.3±6.1)ml;(9.5±3.5)、(12.8±5.3)ml;(5.7±3.1)、(9.6±3.O)ml]明显减小,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个月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30~50 ml脑出血量患者经额后部入路微创血肿清除术作为一种全新微创手术方式,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全身亚低温与局部亚低温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全身亚低温治疗组(30例)、局部亚低温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全身亚低温治疗组加用全身亚低温(电子冰毯)治疗,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加用头颅局部亚低温(电子冰帽)治疗.观察脑内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变化.结果 入组后7 d各组的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入组后14 d时,全身亚低温治疗组血肿体积(14.22±14.06 ml)较局部亚低温治疗组(20.54±16.41 ml)和对照组(22.26±13.20 ml)显著缩小(P<0.05);全身亚低温治疗组血肿周围水肿体积(16.25±12.31 ml)和局部亚低温治疗组(22.01±12.08 ml)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均与对照组(28.21±10.02 ml)相比,均有显著缩小(均为P<0.01),而全身治疗组与局部治疗组相比亦有显著改善(P<0.01);入组后14 d时全身治疗组与局部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分别为15.02±9.86分和20.15±10.02分)较对照组(26.18±11.26分)均有显著改善,而全身亚低温治疗组较局部亚低温治疗组亦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 全身亚低温治疗及电子冰帽局部亚低温治疗均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消退,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而全身亚低温还有减小血肿范围的作用,其促进血肿周围水肿的消退,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要优于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DWI和MRS表现,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改变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9~11天行常规MR及DWI和MRS检查。结果对照组和微创组血肿周围ADC值与对侧相应区ADC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血肿周围区域ADC值高于微创组(P<0.05)。MRS示对照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应区的NAA/C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较后者降低(12.6±7.4)%,其中4例可见到明确的乳酸峰。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的NAA/Cr值亦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较后者降低(7.4±6.8)%。结论血肿周围水肿ADC值升高,血管源性水肿占主导。MRS示血肿周围NAA/Cr降低,反映了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为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91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首次血肿抽吸率分为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第3、7、14天血肿清除情况、水肿体积变化、术后再出血例数以及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NIHSS评分结果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第3、7、14天水肿体积变化、残余血肿清除率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首次血肿抽吸率与术后水肿体积变化、NIHSS评分结果呈负相关,与残余血肿清除率呈正相关。患者术后第3、7、14天NIHSS评分与水肿体积呈正相关,与残余血肿清除率呈负相关;残余血肿清除率与水肿体积呈负相关。A、C组再出血患者各1例,B组再出血患者2例,三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8)。结论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高的患者其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减少,残余血肿清除率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微创血肿清除后脑出血(ICH)患者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ICH患者1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75例,治疗组73例,其中治疗组因家属不同意或中途退出治疗者共22例,实际完成HBO治疗者共51例.对照组在发病后6~24 h内进行微创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发病24 h后开始HBO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21天采用美国In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计算脑CT所显示的脑水肿体积,同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3d、7d、14d及21 d的脑水肿体积分别为(25.3±4.8)cm3、(36.8±6.5)cm3、(25.9±4.7)cm3、(13.2±2.4)cm3,治疗组治疗后3d、7d、14d及21 d的脑水肿体积分别为(23.9±4.3)cm3、(29.7±5.4)cm3、(15.6±3.2)cm3、(2.8±1.2)cm3,2组患者治疗后3d的脑水肿体积差异不明显(P>0.05),余时间点治疗组脑水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3d、7d、14 d及21 d的NIS评分分别为(29.7±5.2)分、(26.3±4.8)分、(23.6±4.3)分、(21.3±3.8)分,治疗组治疗后3d、7d、14 d及21 d的NIS评分分别为(28.5±5.1)分、(23.1±4.3)分、(19.7±3.2)分、(15.8±2.6)分,2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N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治疗后3dNI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余时间点治疗组N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HBO治疗可明显减轻微创血肿清除后ICH患者的脑水肿体积,改善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出血后3d)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血肿周围水肿面积、神经功能恢复以及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85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43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给予降颅压,控制血压、血糖,防止出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出血后3d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15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d与14 d行CT检查测量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并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NIHSS评分,同时检测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治疗第4天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面积、神经功能评分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血肿体积明显缩小,血肿周围水肿面积减少,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第4天,2组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 早期应用疏血通能促进脑出血时的血肿吸收、减少血肿周围水肿面积、改善神经功能以及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微创治疗+醒脑静)和对照组(微创治疗),各30例,两组均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另加用醒脑静20mL/d静滴,共14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治疗组显效率(50%)和有效率(76.7%)均优于对照组(23.3%,46.7%),差异有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均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后NDS减少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较单用微创术.能明显提高有效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常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3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组给予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引流术组给予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在治疗后对三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在治疗1个月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NIHSS)对三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对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定对比。结果引流组与小骨窗组血肿残留发生率分别为11.1%和8.3%,明显低于常规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引流组与小骨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组再出血发生率5.6%明显低于引流组的16.7%和常规组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术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术组与小骨窗组治疗后NIHSS评分别为(11.9±2.7)分和(12.3±3.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术组与小骨窗组术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13.9%、16.7%,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患者的NIHSS和SDS评分进行分析可知,治疗后NIHSS评分与SD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1、0.857,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而言,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及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均能较好地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术后卒中抑郁发生率较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3例。2组均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A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于第7、14、21天行CT检查以测量周围水肿体积,NI 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及死亡和再出血情况。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显著减小(P<0.05),NI 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2组死亡例数无显著性差异,A组无再出血及持续出血。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减轻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清除脑出血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42例和保守治疗组41例。两组均进行常规保守治疗,微创手术组另于CT下定位血肿位置并进行微创穿刺清除。结果微创手术组总有效率78.57%,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51.21%(P〈0.05)。微创手术组病死率4.76%,平均住院20.3±4.2 d,均显著低于或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CT定位下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软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使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软通道微创术行血肿早期引流。两组均在入院时和入院后7d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于入院时、入院后14d及30d行斯勘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14dSSS评分为29.28±6.12和18.97±5.31(t=5.79,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30dSSS评分为42.67±3.48和28.66±4.15(t=6.84,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7dGCS评分分别为14.00±0.50和13±1.00(t=1.54,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软通道微创术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血浆8-表氧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浓度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另选86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浆8-isoPGF2α浓度,记录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及脑出血后3个月预后等资料。比较脑出血组和对照组血浆8-iso-PGF2α浓度的变化,分析脑出血患者3个月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评价血浆8-isoPGF2α浓度对脑出血患者3个月内死亡及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脑出血组血浆8-iso-PGF2α浓度为(576.69±229.98)pg/ml较对照组的(67.67±21.54)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7,P<0.05);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16例(18.61%)、预后不良29例(33.72%);入院时血浆8-iso-PGF2α浓度是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OR=1.28,95%CI为1.08~2.67,P<0.05)和预后不良(OR=1.31,95%CI为1.10~2.99,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8-iso-PGF2α浓度明显升高,与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手术的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将60例血肿量为30-40mL的壳核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20例行内科保守治疗;B组19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C组21例行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A组Ⅰ级6例,Ⅱ级8例,Ⅲ级5例,死亡Ⅰ例;B组Ⅰ级10例,Ⅱ级5例,Ⅲ级2例,死亡2例;C组Ⅰ级16例,Ⅱ级3例,Ⅲ级2例。C组分别与A组及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其他两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止血确切,能较迅速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7月经本中心下属7个分站所救治后送入院内的118例(使用EMS组)和未经院前急救自行送入院的82例(未使用EMS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观察随访30天,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死率。结果:使用EMS组患者的48 h内的病死率7.6%明显低于未使用EMS组的25.6%(0.05),但两组48 h-30d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能明显降低其近期的病死率并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马来酸桂哌齐特组(30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出血的传统方法治疗,马来酸桂哌齐特组在传统方法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马来酸桂哌齐特。对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测量脑血肿和脑水肿,同时在入院时和治疗后30d、90d随访时采用ESS评分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结果马来酸桂哌齐特组较对照组脑血肿、脑水肿明显减小,ESS评分明显增高。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可在应用传统的脑出血治疗方法同时,应用马来酸桂哌齐特,以进一步减轻脑水肿,促进脑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