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脑缺血症状未再发生,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选取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33例患者,对临床症状和支架内再狭窄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分析.结果 33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平均狭窄率为(92.36±3.23)%,术后即刻平均残余狭窄率为(9.13±2.57)%.术后23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的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栓塞表现,3d后恢复正常.随访6~24个月,9例出现头晕、头昏等不适症状,其中29例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残余狭窄率为(19.27±5.62)%,3例椎动脉开口支架内再狭窄>50%,再次给予支架内成形术,症状消失.结论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能够明显缓解脑缺血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有一定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观察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SSS)手术和介入治疗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行手术和介入治疗的SSS患者 3 6例 ,包括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 15例 ,颈总动脉 锁骨下动脉搭桥术 (搭桥 ) 18例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支架 ) 3例。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 ,2例PTA治疗患者行术中大脑后动脉 (PCA)血流监测。结果 ①术前TCD改变 :病变同侧椎动脉 (VA)完全反向 ( 2 0例 )或双向 ( 16例 ) ,无纯正向血流 ;11例基底动脉 (BA)、6例PCA呈双向或反向 ,其余均为正向血流 ;病变对侧VA呈收缩期血流速度增快的高阻力频谱。②术后TCD改变 :除失败的 1例VA为双向血流外 ,其余VA、BA和PCA均为正向 ,VA正向者中有 12例束臂试验后血流速度有部分下降 ,但不出现反向血流 ;病变对侧VA血流频谱恢复正常 ;2例PTA术中监测PCA ,随着球囊扩张次数的增加 ,残余狭窄程度的减轻 ,PCA血流由反向变为双向最后变成正向。③平均随诊 2 5个月 ,5例复发 ,TCD测到4例VA反向血流 ,1例治疗对侧VA双向血流。结论 TCD是观察SSS现象及窃血程度的敏感方法 ,且能判断颅内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受影响的情况 ,因此能准确地评价治疗效果并可用于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 方法对山西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有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先采用非创伤性检查筛查出颈部血管狭窄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最终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及非介入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于出院后3、6个月,1、2年进行随访,了解疾病复发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MRS)以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差异。 结果共筛查出可疑颈部血管狭窄患者72例,DSA造影显示:颅外颈内动脉狭窄31例,椎动脉狭窄14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3例;颅内颈内动脉系统狭窄10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17例;其中多发狭窄25例。36例颅外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其中16例接受介入治疗(治疗组),20例未接受介入治疗(对照组)。在所有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接受颅外颈部血管支架置入术者15例,接受球囊扩张术者1例,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复发次数明显减少(χ2=8.23,P=0.004),生存状态更好(χ2=8.22,P=0.004)。 结论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前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为主;后循环脑梗死的颅外血管病变,以椎动脉起始部位狭窄为主,其次是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致锁骨下动脉盗血,另外后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中颅内椎动脉狭窄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其中3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位于前交通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例位于椎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9例,相对宽颈3例,瘤颈/瘤体均〉0.7。术中将颅内支架引至动脉瘤处并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然后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7例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5例采用Leo支架,12枚支架全部成功释放。其中100%栓塞8例,95%栓塞3例,1例支架释放后动脉瘤不显影未行弹簧圈栓塞。1例术中出血经迅速填塞弹簧圈及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治愈。本组患者无死亡。10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9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达95%栓塞,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颅内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闭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既可保护载瘤动脉通畅,又可提高宽颈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效果较好,并且可降低穿支血管阻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新型颅内支架Neuroform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及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无效,男24例,女13例,年龄49~72岁,平均64岁.均采用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接受了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治疗.结果:全部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技术成功率达100%,37例患者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个月.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同时置入2枚支架,其中双侧椎动脉狭窄1例,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2例.1例患者术后3 d,因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给予急诊溶栓治疗后完全恢复.支架置入后电话及门诊随访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尚未有病情加重回报.结论:Neuroform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缓解了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提高了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反复鼻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伤后反复鼻出血,并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20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直接闭塞载瘤动脉,11例采用覆膜支架置入,覆盖载瘤动脉破口.无死亡病例,均于术后2周内出院,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再出现鼻出血.结论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金标准;其治疗方法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覆膜支架置入相比于球囊闭塞颈内动脉而言,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TCD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9例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的颅内血管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结果 所有患成功地进行了支架成形术,术后临床TcD随访6个月,无血管再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成功率高,可以改善狭窄远端的供血,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疗效.方法:分别对40例椎基底动脉瘤的患者行单纯微弹簧圈栓塞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围术期经精心护理,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4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38例致密栓塞,2例大部填塞.术中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术后的积极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介入综合治疗对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 对38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43条患肢)采用经皮导管球囊动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除1例转外科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外,其余病例均予持续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抗凝、扩血管、祛聚、改善微循环等辅助治疗.结果 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37条(86.05%)患肢治疗有效,其中痊愈29条(67.44%),7条(16.28%)疗效良好,1条(2.33%)疗效一般;4条(9.30%)患肢截趾或低位截肢;2例患者死亡(5.26%).随访1~32个月,3例患者3个月内再发肢体动脉栓塞,再行介入治疗后痊愈出院,其余病例均未再发栓塞.结论 综合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有效降低再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11.
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结合围术期处理对介入支架治疗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23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单侧狭窄率大于或等于75%,其中C1段狭窄15例,C2段狭窄8例,在远端脑保护伞保护下,行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结果23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经DSA证实,术后狭窄率均低于30%,手术成功率100%,其中1例患者术中球囊扩张时出现血管痉挛(4.3%),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皮肤及鼻黏膜出血,3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均无栓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介入前后,在年龄(以60岁为界)、性别(女/男)、高血压、陈旧性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3年以上)等临床病理特征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支架植入术能够有效治疗单侧颈内动脉段狭窄,通过术中应用保护伞并在围术期加强观察及对症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手术并发症,改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月14例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病变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病例资料。术后随访3~18个月复查DSA和临床观察结果 ,收集最初及最终造影结果、病死率、致残率及临床结果等数据。结果 14例患者共成功置入Willis覆膜支架15枚,其中血泡样动脉瘤8例,假性动脉瘤3例,多发动脉瘤1例,大动脉瘤2例,技术成功率100%。Willis覆膜支架释放部位C7段3枚,C6段8枚,C5段2枚,C4段2枚;支架植入后即时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10例,内漏4例,经球囊扩张后2例内漏消失,1例仍存在微小内漏,1例再植入1枚支架后病变完全不显影。支架覆盖眼动脉2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术后3~12个月随访复查DSA显示载瘤动脉通畅13例,轻度狭窄1例;病变完全不显影13例,1例复发。临床随3~18个月,m RS评分0分12例,1分2例,存活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复杂性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短中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对29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29例患者中有19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5例行支架置入,5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21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8个月。其中14例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患者复查示动脉瘤未显影,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1例复发,2例单支架置入患者复查示1例动脉瘤完全消失而另1例仍有动脉瘤残留,2例双支架置入患者复查示1例动脉瘤完全消失,另1例动脉瘤缩小。结论: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是血管内治疗以破裂出血起病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动脉瘤体累及小脑后下动脉,使用支架置入技术是可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内段慢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颈内动脉颅内段慢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的患者9例,闭塞部位在颈内动脉C6-C7段,其中8例再通患者中全部使用了扩张球囊,其中2例使用球扩支架,6例使用自膨支架,收集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从首次发病到介...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ultrasonographically-guided carotid interventions without contrast medium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we found no report regarding stenting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origin for treatment of stenosis. Here, we report the case of an iodine-allergic patient in whom a stenosis at the origi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ultrasonographically-guided stent placement without contrast medium. B-mode longitudinal images were monitored during the insertion of the embolism-protection device, when positioning the stent, an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ent opening. This technique can be an alternative option in selected patients, especially those allergic to the contrast mediu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常见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复查结果,因对照组当时治疗时未进行相关干预,故只能根据回顾性的分析,收集1年内随诊数据。对观察组的血压、血糖、血脂、吸烟的控制及服药、复查的依从性进行干预,自手术之日起1、3及6个月分别随访1次,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根据出现再狭窄率来判断干预的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在血压、血糖控制及服降脂药及戒烟的依从性方面干预后,支架置入再狭窄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椎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与血压、血糖控制、规范用药及戒烟有相关性,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干预,能降低支架置入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娄萍  录海斌  李强 《中国临床康复》2011,(38):7213-7216
背景: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是2005年通过美国FDA认证,用于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镍钛合金自膨胀式支架,2007年在中国获得批准正式应用。目的:进一步验证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在Gateway球囊预扩下行Wingspan支架置入,狭窄病变18处,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4处,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11处,椎动脉末段狭窄2处,基底动脉下段狭窄1处。狭窄长度5~15mm,平均狭窄(85.3±10.0)%。结果与结论:支架置入成功率100%,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在(30.5±12.0)%;随访12个月,未发生新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无再狭窄发生。13例均未出现与支架有关的动脉夹层、动脉内膜撕裂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均无支架的移位、断裂。支架置入后3d内出现低血压1例,皮下血肿1例,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果显示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价模拟失重对女性志愿者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女性志愿者22例,年龄19~23岁,平均(21±1.32)岁;采用-6°倾斜床头低位持续卧床的方法 模拟失重状态,持续21 d.超声检测的时间点分别为:模拟失重开始前3 d、模拟失重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及模拟失重结束后第3天.高频超声检测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血流量.应用统计软件PASW 18.0进行多组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志愿者均按照要求完成了模拟失重实验及预定的超声检测,获得了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相关参数.统计分析表明,与模拟失重开始前相比,模拟失重过程中预设各监测点及模拟失重结束后第3天,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血流量均无明显变化,颈内动脉系总流量亦无明显变化.椎动脉系总流量于模拟失重过程中第3天及第7天略低于模拟失重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时间节点所测椎动脉系总血流量与模拟失重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本研究所设模拟失重时限内,椎动脉系及颈内动脉系血流参数总体上维持稳态,模拟失重未对椎动脉系及颈内动脉系血流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