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水岭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WI)是指发生在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主要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的脑梗死,可见于大脑皮层动脉之间、皮层支和深穿支之间以及深穿支和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一般多认为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少数由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国外常见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且狭窄越严重,越易出现交界区脑梗死。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以明确梗死的性质以及分型,而脑血管造影检查仍是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金标准”。许多研究表明,分水岭脑梗死与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密切相关。为提高对本病病因的认识,笔者对36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就CWI的MRI分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以及病因、发病机制等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分水岭区脑梗死(CWI)是指发生在2条或3条脑动脉末梢交接区的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CWI 不同于单支血管阻塞的脑梗死,常伴有颈内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是低脑灌注和微栓塞共同作用的结果。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主
  要是尽快恢复血流,减少梗死面积,防治缺血半暗带进一步扩大,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而CWI 需及时纠正低脑灌注积极改善微循环。作者应用前列地尔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 CWI,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健松  郭来敬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10,25(23):2111-2114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也称脑交界区梗死(cerebral borderzone infarction,CBI),或脑边缘带梗死,是指发生在2条或3条主要脑动脉末梢交界区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研究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在2条或3条脑动脉末梢交接区脑梗死,过去仅能通过病理解剖诊断,自CT和MRI应用于临床后才有了临床诊断。大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国内报道为2.6%-16.6%,60%的老年人常见。CWI也称为“血流动力学性脑梗死”。我国的老年人逐渐增多,提示该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脑梗死类型。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分水岭梗死的病因、特点及治疗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分水岭梗死(CWI),又称边缘带梗死、终端带梗死、低血流梗死、非区域梗死等,是指相邻两条动脉供血区边缘带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多发于脑内大血管供血区边缘带或基底节区深穿小动脉供血区边缘带,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笔者自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CWI梗死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与分水岭脑梗死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水岭脑梗死(CWI)是指发生于脑内较大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文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CWI的发病机制、影像学诊断及其干预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两条主要脑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一种脑梗死称为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watershedinfarcts,CWI)。一般认为系由全身低血压发作、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和微栓塞所致,头颅CT可明确显示出病灶的部位和范围。现将我院收治的83例老年人幕上CWI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全部系我院1992年9月~1996年10月的老年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为幕上CWI;共83例,其中男48例,女35例,男与女之比为1.37:1,年龄60~82岁。平均71.5岁。均为右利患者,于发病后7h~4天入院。1·2发病因素1.2.1低血压全组有66例(795%)既…  相似文献   

8.
脑分水岭梗死(CWI),又称边缘带梗死、低血流梗死等,是指相邻脑动脉末梢交接区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本病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主要病因是在颈内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全身性低血压、低血流量以及高凝状态等导致交界区脑组织低灌流,最终形成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与体征取决于损害部位及梗死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脑分水岭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8例CWI患者的症状和体征,CT、MRI、CTA、DSA改变,临床分型和病因。结果38例CWI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病因及病变部位有关。CT/MRI证实皮层前型13例,皮层后型17例,皮层下型8例。以脑血管器质性病变为丰因者33例,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11例。CWI多有血液成分的异常(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结论CWI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及病因;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CWI主要病理基础、血液成分异常(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参与了CWI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存在争论,该研究通过对CWI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CWI的病因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颅脑CT或MRI确诊73例CWI患者并进行分型。对其进行详细的观察与记录,内容包括:病史、体征、既往史、影像学(头CT、MRI)及临床特征、血液检验、颈动脉彩超、脑彩超、头颈部血管CTA或MRA检查,综合分析CWI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结果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皮质下型CWI组(15/45,33.33%)高于皮质型CWI组(3/28,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型CWI组(25/28,89.28%)与皮质下型CWI组(32/45,71.11%)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质型CWI组(25/28,89.28%)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典型“串珠样”皮质下CWI组(20/32,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类型CWI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存在争论。皮质下型CWI可能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关系更密切,但其中占据一定比例的皮质下前/后型CWI病例和微栓塞的关系可能更大。因此,对于皮质型CWI及整个皮质下型CWI来说微栓塞的出现并无明显差别,但相对典型“串珠样”皮质下型CWI,微栓塞机制对皮质型CWI的影响可能更大。不同类型CWI的病因是多元化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随机组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artery infarction,mMCAI)也称半球占位性脑梗死(space-occupying hemispheric infarction,SOHI),是MCA近端主干或颈内动脉远端闭塞所致的重症大面积脑梗死,其早期病死率可接近80%。  相似文献   

12.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在,脑内缉织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我院2003—01~2006-10收治CWI 4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研究颈静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和无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各56例,无脑梗死病史患者为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静动脉血管形态,比较两组颈静动脉形态上的差异。对颈静动脉狭窄程度做出评价。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分别检出动脉硬化斑块10个和51个,分别占17.9%和91.1%。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两组在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发生率方面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改变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但两组在颈内动脉轻度狭窄发生率上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静脉狭窄与脑梗死呈正性相关,及早发现和诊断颈静脉狭窄,对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分水岭梗死(CWI), 又称边缘带梗死、低血流梗死等,是指相邻脑动脉末梢交接区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本病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主要病因是在颈内动脉或脑内大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基础上, 发生全身性低血压、低血流量以及高凝状态等导致交界区脑组织低灌流, 最终形成脑梗死[1].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TOBS是指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汇处任何一条或一条以上动脉闭塞所致中脑、丘脑、桥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面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影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128层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与颈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颈脑血管疾病患者60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128层cTA发现颈脑动脉狭窄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分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后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24.00%),其次为颈外动脉起始部狭窄(12.79%),椎基底动脉狭窄最少(5.57%)。左侧颈脑动脉狭窄明显高于右侧。颈动脉狭窄最好发部位为颈内外动脉起始部。双侧大脑中、后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大脑前动脉。脑梗死组颈脑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非钙化斑块检出率高于无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颈脑动脉狭窄处斑块部位、范围、数量、性质、狭窄程度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IL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两条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闭塞所致其供血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发性梗死。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1980年首先由Caplan报道。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影像学[特别是磁共振(MR)]的进展,确诊的TOILS病例增多。现将我院收治的TOBS3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蔡颖 《护理研究》2007,21(9):2439-2439
动静脉瘘(AVF)是穿刺时进针过深,同时穿透动脉、静脉所致。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观察伤口、足背动脉搏动及局部听诊,一旦发现有血管杂音,应及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明确瘘口大小,如瘘口不大,杂音轻微,自觉症状不明显,常可自行闭合;如分流明显,常需行外科手术纠正或考虑应用带膜支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李智慧 《临床荟萃》2001,16(15):699-699
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通常是指 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相继发生功能衰竭。1993年1月至2000年8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24例,其中40例并发MOF,现就大面积脑梗死并发MOF的病因及防治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本文所指的大面积脑梗死包括:梗死面积>4cm,或梗死面积波及两个脑叶以上,或梗死范围大于同侧大脑半球1/2或2/3的面积。多数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其次为大脑前动脉闭塞所致。全部由CT检查证实。而MOF的诊断则按陈德昌等[1]提出的 MOF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双源CT脑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不同侧支血管建立缺血区域微循环状态。  方法  收集经CT血管造影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率 > 70%、症状性猝中的患者80例。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将脑梗死类型分为穿支动脉梗死、大面积梗死、皮质供血区梗死、分水岭梗死、多发脑梗塞及无梗死灶。经CTP成像,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48)与不良组(n=32),分析两组灌注参数差异及相关危险因素,并用半影计算软件分析缺血半暗带区与核心梗死区,对比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与核心梗死区是否差异及脑梗死类型分布与侧支循环相关性。  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 < 0.05)。所有患者CTP结果均为阳性,核心梗死区阳性66例,弥散加权成像阳性为68例,两种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一致性,侧支循环良好组脑梗死类型以穿支动脉梗死为著,侧支循环不良组以分水岭梗死为著。对于两组间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脑血流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侧支循环良好组脑血容量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CTP成像可较早发现缺血区域,精准评估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局部血流动力学信息,半影计算模式可更快捷地评估缺血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