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孟君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541-1541,1544
患者男.44岁。发现左手背进行性生长的肿物43年余.曾分别于26年、14年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行病理检查考虑为良性肿瘤(具体性质不详).术后1年左右肿物再次生长.呈进行性增大。近4年来肿物生长迅速.肿物肉芽外露.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因左肩部无痛性肿块2年余收治入院。询问病史,否认肩部有外伤、昆虫叮咬史,家族无类似疾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一般状况良好。左肩部锁骨中线处可见直径约7cm呈半球形隆起的包块,表面皮肤可见迂曲的小血管,无溃烂及发热,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可,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未触  相似文献   

3.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 ,虽然局部切除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 ,但预后良好 ,极少出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肿块局部扩大切除 ,术后辅助放疗可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 ,提高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首次治疗的正确与规范 ,是减少其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s,DFSP)是发生于真皮的较为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易向周围组织浸润,术后复发率高,但预后良好,极少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其组织学来源不明。现报告2例。病例1 女性,38岁,11年前因右胸壁包块行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表现,探讨MRI对DFS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DFSP患者的影像资料,男7例、女5例,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 12例病变位置均较表浅,3例与皮肤分界不清,9例分界清,其中8例与皮肤间距离<3 mm,1例>5 mm.病变大小3.2 ~15.6 cm,平均8cm.病变形态呈扁丘状、卵圆形、分叶状,3例呈多结节聚合状,1例见子结节外突.与肌肉相比,在T1WI上3例呈稍低信号,5例呈等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在T2WI上11例呈高信号,1例为稍高信号.6例行增强检查,5例明显强化,1例呈中度强化.结论 DFS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可帮助其诊断.  相似文献   

6.
2001-2005年,我院采用手术切除加冷冻的治疗方法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4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根据组织学特点将该肿瘤分为普通型、粘液型和纤维肉瘤三个亚型,并对各亚型的组织特征、增殖能力、侵袭转移能力和复发率进行了比较。认为普通型DFS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纤维肉瘤变DFSP的恶性较高,粘液型DFSP的恶性度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诊断为DFSP的超声表现,结合文献资料,分析该病的声像图特点。结果:19例术前超声表现为位于皮下的单发结节,最大径1.7~6.0 cm,18例(94.7%)呈椭圆形,1例(5.3%)呈类圆形;2例(10.5%)可见小分叶,余病灶形态规则;所有病灶边界清楚,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病灶周边及内部均可见血流信号,1例(5.3%)为Ⅰ级血流,3例(15.8%)为Ⅱ级血流,15例(78.9%)为Ⅲ级血流,可测及低阻力动脉频谱,RI为0.46~0.68。术后病理表现为皮下单发结节,最大径2.2~8.0 cm,组织学表现倾向为DFSP。19例均未发现转移病灶。结论:DFSP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女,33岁。于4年前产后发现右乳外侧直径约1.0cm肿物,未觉增长。2012年8月20日以右乳积乳囊肿收治入院。体检:双乳对称,乳头正常,无溢液,右乳正外侧、距乳头6.0cm处可触及一大小约1.2cm×1.0cm肿物,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椭圆形,触痛明显,活动可;双腋下双锁骨区未及明确肿大淋巴结。钼铑双靶X线片示:右乳腺体混合型,外侧腺体稍增厚,未见具体肿块及钙化(见图1),诊断为  相似文献   

10.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图像.结果 12例病灶发生于胸壁5例,肩部3例,腰部2例,上臂及颅顶部各1例.均为皮下脂肪层内的软组织肿块,明显突出于体表,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对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DFSP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17例患者共21个病灶,位置表浅(20个)或深在(1个),边缘清楚(10个)或不清楚(11个),呈单结节(16个)或多结节状(5个);9个病灶突出于皮肤外呈"悬挂征",8个侵犯邻近皮肤、脂肪或筋膜。病灶T1信号类似肌肉(20个),T2信号均高于肌肉(10个)或与脂肪类似(4个),DWI呈高信号(12个),ADC图为略低信号(9个)。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个),动态曲线呈流入型(3个)或平台型(1个),延迟期呈不均匀高信号(8个)。结论 MRI能反映DFSP的组织学成分,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DFSP。  相似文献   

12.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较常见的发生于皮肤真皮的低度恶性肿瘤,我院遇见1例额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并侵及颅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的MRI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3例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及MRI特点。结果MRI均表现为皮下脂肪内规则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T1WI与肌肉信号相比为等信号,T2WI呈较均匀高信号,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及MRI特点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影像学表现及CT、MRI对DFS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DFSP患者的CT、MRI及超声表现,总结DFSP的影像特征。结果:10例病例中9例单发,1例多发。发生于躯干者6例,足底及后枕部各1例,乳腺2例,病变均位于皮肤及皮肤下层。肿瘤直径<5cm者8例,>5cm者2例;2例为术后原位复发,8例为原发。CT表现为边界尚清晰、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稍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高信号,信号较均匀,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曲线呈速升缓降型。超声表现为均匀低回声或混合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丰富。结论:DFSP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CT及MRI对DFSP特别是术后复发患者的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组织起源。方法对3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全部标本进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Vimentin、S-100、FXIIIa、CD34、CD68、SMA、CK和Desmin 8种抗体标记结果进行观察。结果该肿瘤属低度恶性,生长缓慢,很少转移,但易复发;在组织学上具有特异性肿:瘤细胞环绕胶原纤维或毛细血管形成特征性辐射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少见。36例免疫组化标记,全部病例Vimentin和CD34呈弥散性强阳性;3例对S-100呈阳性反应;5例对SMA呈局灶性阳性反应;36例全部对FXIIIa、CD68、CK和Desmin呈阴性反应。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在诊断上很容易误诊,主要根据HE染色观察,形态上典型,结合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即可确诊,该肿瘤可能起源于真皮内的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间叶细胞。  相似文献   

16.
孙春锋  陈莹  杨明慧  朱纪吾  顾春燕   《放射学实践》2010,25(9):1056-1057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在临床上虽常见.但其应用医学影像学检查少见,MRI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力。对于软组织病变显示极佳,笔者对1例复发DFSP进行MRI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颈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二例林上奇鲁西吴宝珊颈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罕见,笔者搜集2例报告如下。例1男,48岁。发现右耳后肿块4年,近半年来明显增大,拟诊腮腺肿瘤收治入院。体检:右耳垂与乳突间触及5cm×4cm大小肿块,质中,边缘分叶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5岁.1996年5月中旬发现右小腿外侧枣大包块,疼痛,无溃烂.1月后在乡医院手术切除.未做病理检查.术后1月包块复发,从原病变处长出包块,逐渐增大,4个月后增长至鸡蛋大小,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超声、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DFS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其中5例行超声检查,5例行CT扫描(增强3例),6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13 例病灶均位于皮下浅表,超声表现为欠均匀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示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CT平扫均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CT或MRI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条片状弱或不强化区;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席纹状密集排列,胶原纤维呈旋涡状排列,3例瘤体内见黏液样变区,2例伴纤维肉瘤样变区,免疫组织化学CD34均呈阳性.MRI上瘤体直径>5 cm的8例中,5例见“周围卫星灶”(4例术后复发).结论 DFSP影像表现多呈均匀等密度/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不强化区域与旋涡状排列的胶原纤维有关,密度不均匀的病理基础是黏液样变或肉瘤样变,当发现肿瘤体积增大、瘤周“周围卫星灶”时,术后易复发,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病例资料 患者,女,32岁,发现左乳无痛性肿物2年余,近2个月自觉肿块增大,无橘皮征,无乳头凹陷及溢液.体格检查:左乳内上象限触及大小约3.0cm×2.0 cm的肿块,质硬,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无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