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镜下美蓝-靛胭脂双重染色对早期胃癌及不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将104例胃黏膜异常表现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染色组内镜下先喷洒0.2%靛胭脂染色,发现可疑病灶后,再喷洒0.5%美蓝染色,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给予活检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照组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结果染色组中检出有19例存在轻度到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存在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黏膜内癌2例,2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去向不明;对照组中分别检出6例轻度至中度不典型增生,早期胃癌0例,6例不典型增生复查时有1例因肉眼高度怀疑癌变而染色,着深蓝色后再次活检,病理报告少量腺体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变。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美蓝-靛胭脂双重染色可显著提高胃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浅表型胃肿瘤的内镜形态学和术后病理结果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浅表型胃肿瘤的内镜下形态、FICE和放大模式下及靛胭脂染色后病变黏膜结构的特点,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38例浅表型胃肿瘤表面结构、色泽、皱襞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特点,结合内镜染色及放大技术,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结论充分认识浅表型胃肿瘤的形态学特点,结合组织学特征以及内镜不同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喉癌术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喉部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行NBI内镜检查,对疑似复发患者行病理活检,比较白光内镜及NBI内镜诊断的差异及与活检病理的相关性。结果喉癌术后患者病理活检中,鳞癌10例,炎症及肉芽肿5例,不典型增生6例。白光内镜诊断的准确性为73. 3%、灵敏度为40. 0%、特异度为80. 0%,NBI内镜诊断的准确性为95. 0%、灵敏度为90. 0%、特异度为96. 0%。NBI内镜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白光内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喉癌病变的NBI分型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r=0. 714,P <0. 05)。结论 NBI内镜能明显提高喉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检出率,较好地预测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4.
刘敏  刘晓琳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720-1721
目的:探讨放大肠镜下大肠息肉染色及切除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使用靛胭脂对大肠息肉样病变部位进行染色,然后用放大电子肠镜观察记录腺管开口形态,进行活检及电切后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染色后放大肠镜观察共发现85枚息肉,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1%。肠镜下对81个良性病变进行了同步微创治疗,并为决定其他4个病灶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形态,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实时地选择性处理大肠息肉。正确细致的护理和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染色切除术在国内大多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中已广泛应用。2004年3月-2010年5月,我们采用靛胭脂作为黏膜染色剂,实施内镜切除胃、大肠等消化道黏膜癌前病变97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与碘染色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023年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149例,进行胃镜检查,对发现的原位癌、高级别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行NBI与碘染色,分析NBI和碘染色对该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 149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发现病变150处,普通白光检出病变42处,其检出率为28.00%。NBI检出病变124处,检出率为82.67%。碘染色检出病变150处,检出率为100.00%。NBI与碘染色对食管黏膜内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普通白光检查(P<0.05),NBI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结果比较,P>0.05。NBI和碘染色分级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Ⅱ、Ⅲ级为主,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Ⅰ级为主。结论 较之普通白光内镜,NBI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轮廓,发现早期病变,且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现率与碘染色相当,在门诊应用内镜对食管早癌进行机会性筛查,可首选NBI观察,再对发现的病变进行碘染色,可在提高筛查效率的同时,减少早期食管癌漏诊。  相似文献   

8.
放大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特点。方法利用Olympus GIF Q-240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亚甲蓝染色对594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小凹进行观察,以黏膜红白色相间明显,白色区增多,白色区内小凹结构紊乱、消失为标准对黏膜萎缩进行内镜诊断,并在放大观察区域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与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进行对照。结果放大色素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0.4%,准确率为84.1%;轻度萎缩的黏膜白色区中心小凹稀疏、减少,周边的小凹无明显异常,萎缩较严重的区域小凹大面积消失,形成瘢痕样改变,周边小凹延长、迂曲明显;肠上皮化生黏膜亚甲蓝染色为淡染,小凹形态主要表现为绒毛状、斑块状和粗条纹状,其中绒毛状为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不典型增生与早期胃癌都为亚甲蓝深染,小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紊乱。结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各有其特点,使用放大色素内镜有助于对病灶性质的判断和指导活检。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X线表现与浸润深度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X线表现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总结了经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及手术病理证实的 19例早期胃癌X线表现 ,并与其浸润深度作了对照分析。结果 经手术证实的 19例中 ,黏膜内癌 9例 ,黏膜下癌 10例。黏膜内癌主要X线表现为胃壁舒张度减低 ,轮廓线模糊 ,胃小区增大 ,出现大小不等的颗粒样阴影 ,胃小沟模糊紊乱 ,似石榴籽样 ;黏膜下癌主要X线表现为胃壁僵直 ,局部密度增高 ,有小的充盈缺损 ,不规则形龛影 ,局部黏膜皱襞粗大、僵直、中断 ,胃小区小沟破坏。早期胃癌有功能性的改变 :异常收缩 ,滞留液增多。结论 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对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的价值。方法选取80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为探索对象,对其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检查的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诊断正确率为62.50%,对胃体癌诊断正确率为90.91%,对胃窦癌诊断正确率为50.00%,对贲门癌诊断正确率为55.56%;对隆起型(Ⅰ型)胃癌诊断正确率为92.31%,对表浅型(Ⅱ型)诊断正确率为47.50%,对凹陷型(Ⅲ型)诊断正确率为70.0%。同时多层螺旋CT对胃癌患者敏感度、特异度、漏诊率分别为60.32%、52.94%、39.68%。结论多层螺旋CT在早期胃癌患者诊断中大有较大的帮助,对临床的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Scan染色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自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42例行电子胃镜检查结合i-Scan染色确诊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Scan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检查,观察食管下段近贲门处黏膜,于异常黏膜所见处靶向取活检,与病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2例患者经i-Scan染色,依据镜下特异性表现符合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结合病理检查确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结论通过i-Scan染色可初步诊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并且可以发现许多白光下不易发现的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与病理组织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1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的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并结合X线表现预测病变浸润胃壁的深度.结果 110 例早期胃癌,位于胃底部8例,胃体部26例,胃角部32例,胃窦部44 例.病理分型:Ⅰ型5例,Ⅱa型10例;Ⅱb 26例,Ⅱc 35例,Ⅱa+Ⅱc 5例,Ⅲ型23例,Ⅱc+Ⅲ6例.其中黏膜癌53例,黏膜下癌57例.X线分型:15例隆起型,26例平坦型,69例凹陷型.根据病变的大小,病灶表面状况,周围黏膜皱襞的改变及胃壁的僵硬度,X线预测病变胃壁浸润的深度,黏膜癌符合率64.0%(32/50),判断为黏膜下癌符合率52.6%(30/57).结论 优质的双对比造影检查对早期胃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可根据X线表现的特征大致推断肿瘤浸润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时应用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靛胭脂混合溶液黏膜下注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1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收治的16例经电子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和黏膜下肿物的病例。注射溶液包括0.2%靛胭脂10ml、去甲肾上腺素10mg、玻璃酸钠20mg和生理盐水200ml。于病变处黏膜下注射混合溶液形成液体垫后,利用海博刀行ESD。记录注射溶液用量、切割满意度、剥离成功率、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随访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及有无复发。结果本组患者切除标本最长径0.8~4.5cm,平均2.2cm;ESD操作时间45~240min,平均95.4min;黏膜下注射总量平均为102.4ml。剥离成功率87.5%。切割满意度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孔,仅2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术中发生较难控制的出血,经热活检钳止血后出血停止。所有病例创面喷洒磷酸铝凝胶,部分创面利用金属夹缝闭。ES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d。结论黏膜下注射玻璃酸钠、去甲肾上腺素和靛胭脂混合液行ESD的效果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正常结肠黏膜及结肠癌组织的高分辨率显微内镜(HRME)图像特点,评价HRME诊断结肠癌的可行性.方法 以12例结肠癌大体标本和56例结肠病变的活检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HRME对大体标本正常黏膜和结肠癌组织进行成像观察,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制定正常结肠黏膜及结肠癌的HRME诊断标准.根据制定的标准,对56例内镜下发现的结肠病变活检标本进行HRME成像,并做出预诊断,将HRME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评价HRME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56例结肠病变活检标本的HRME前瞻性研究中,HRME预诊断为癌的25例中,经病理证实21例;HRME预诊断为非癌的31例中经病理证实29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HRME诊断结肠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3%、87.9%、89.3%、84.0%、93.5%,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78.结论 HRME可以很好地区分结肠癌和非癌组织,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指导疑诊结肠病变活检和诊断结肠癌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脱氧葡萄糖(18 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PET-CT)与增强CT用于胰腺癌诊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测或临床综合治疗等手段证实为胰腺病变的45例患者的病史资料。所有入选者均有PET-CT和增强CT检测资料,对比分析各种检测方法对于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45例患者中,胰腺良性病变16例,恶性病变29例。 PET-CT诊断胰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9.7%、81.3%、86.7%;增强CT诊断胰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5.9%、68.8%、73.3%;两者联合诊断胰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100.0%、93.8%、97.8%。增强CT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中度一致(κ=0.402),PET-CT具有较高的一致性(κ=0.678),两者联合具有极好的一致性(κ=0.803)。结论 PET-CT和增强CT在胰腺癌诊断中各具优势,必要时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增强CT在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至2016年8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经B超、CT、核磁共振成像(MRI)以及临床综合资料证实为胰腺占位性病变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56例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及增强CT检查。比较单纯~(18)F-FDG PET/CT、增强CT显像及两种显像方法联合应用对胰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等,以及与最终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本组56例胰腺病变患者中,胰腺癌38例,良性病变18例。~(18)F-FDG 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8.3%、80.2%、93.0%、82.7%及85.6%;增强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74.1%、68.6%、80.9%、63.2%、72.6%,~(18)F-FDG PET/CT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增强CT。PET/CT联合增强CT对胰腺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0.9%,准确率为95.2%。~(18)F-FDG PET/CT与最终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0.705),增强CT的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中度一致(k=0.409),两者联合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0.816)。结论~(18)F-FDG PET/CT对胰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18)F-FDG PET/CT联合增强CT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舒心  冉敏  陈晓霞 《武警医学》2021,32(5):393-395
 目的 探讨皮肤镜在色素型基底细胞癌(pigmented basal cell carcinoma,PBCC)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7-03至2020-03我院诊治的疑似头面部色素型基底细胞癌患者93例,所有患者均经高频超声及皮肤镜诊断。参照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及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高频超声和皮肤镜诊断PBCC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Youden指数、Kappa值分别是83.87%、84.61%、82.14%、17.86%、15.38%、0.668、0.498和95.70%、96.92%、89.29%、10.71%、3.08%、0.862、0.654。结论 在PBCC诊断中,皮肤镜比高频超声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共聚焦内镜对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范围确定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选择经普通胃镜检查加组织活检确诊为胃癌,并经超声胃镜检查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的患者25例。用共聚焦内镜对病灶黏膜进行多部位扫描,找到正常黏膜与癌变黏膜的分界线,并对分界线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进行标记,沿APC标记界限行ESD治疗,将剥离黏膜送病理科,对病灶组织由浅至深逐层切片,对所有组织切片进行逐层观察,并检查病灶切除的完整性。结果经共聚焦内镜标记的早期胃癌黏膜切除完整,癌灶边缘有一圈少许正常黏膜组织,深层癌灶剥离完全。结论共聚焦内镜能清晰地区分癌变胃黏膜和正常黏膜结构,为早期胃癌的ESD提供有效的治疗界限,为早期胃癌的完整切除提供安全保障,避免了单纯在普通胃镜下靠经验估计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急性脑卒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03至2018-03入院的80例急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MRA、DWI 以及高分辨核磁血管(HR-MR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HR-MR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MRA及MRA联合DWI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A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50.00%、96.87%和87.50%,MRA联合DWI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5.00%、96.87%、92.50%,后者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前者。MRA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3.15%、70.49%和68.75%,MRA联合DWI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9.47%、86.88%、87.5%,联合诊断各项指标均高于MRA诊断。结论 相比单独MRA检查,MRA联合DWI能更准确判断动脉狭窄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超声内镜(EUS)诊断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9年12月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EUS结果高度怀疑直肠类癌且病变<1.0cm的患者进行内镜切除。术后明确病变切除是否完整,切除完整后于病变切除创面边缘取材4~6块同时送检。术后病理评价EUS诊断准确率,分析病变侵袭性状况,以及内镜完整切除率。随访观察每半年1次,复查肠镜及肝脏超声。结果共纳入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27例,均为采用EUS筛查高度怀疑类癌且具有内镜切除指征的患者。内镜切除均取得成功,病理证实类癌符合率92.6%(25/27),1例考虑为间质瘤,1例考虑为颗粒细胞瘤。25例类癌患者随访观察33.7±12.5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病例。结论 EUS在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在评价内镜切除指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镜治疗1.0cm以下直肠类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