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为中医心病证研究提供客观的研究数据。方法:选择古代及近现代中医医家的医案,建立中医医案数据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P<0.05。结果:筛选出中医心病常见的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临床用药的Logistic回归结果,并定量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用药的重要性大小。结论:总结心病的发病规律(包括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特点、用药规律,同时反推和证实了中医心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医案数据库的中医心藏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中医心藏象研究提供客观的统计数据。方法:选择古代及近现代中医医家的医案,建立中医医案数据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P<0.05。结果:筛选出中医心病常见的临床证型及各证型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临床用药的Logistic回归结果,并定量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用药的重要性大小。结论:总结出中医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并强调应重视心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3.
中医心与现代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才  张启明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1000-1001
对古代医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找到对中医心病及其证候最重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根据中、西医学研究对象 (人体 )的一致性 ,寻找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的西医学解释 ,发现与中医心直接相关的组织器官是心和大脑皮质。另外 ,肝、甲状腺、消化管、肾也与中医心有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脏腑病辨证用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1)——脾(胃)病篇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为脾 (胃 )病的辨证用药研究提供统计数据。方法 :总结中医历史上著名医家的医案 2 2 4 5 9条 ,建立大型数据库 (约 5 6 0 0 0 0 0 0条数据 )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 ,P <0 0 5。结果 :统计筛选出脾(胃 )病的常见临床证候 ,与某一证候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 ,并定量地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及用药对该证候的重要性。结论 :脾 (胃 )病的发病规律 ,从临床表现反证的脾 (胃 )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医脾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古代医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找到对中医脾病及其证候最重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根据中、西医学研究对象 (人体 )的一致性 ,寻找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的西医学解释 ,发现与中医脾相关的西医学组织器官主要是消化系统。另外 ,大脑皮质、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甲状旁腺、垂体前叶、免疫器官也与中医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古代医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找到对中医肺病及其证候最重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根据中、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 (人体 ) ,寻找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的西医学解释 ,发现与中医肺直接相关的西医学组织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和支配该系统的神经系统。另外 ,泌尿系统、免疫器官、皮肤、心、肝、食管、胃、甲状腺、血液等与中医肺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医肾与现代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古代医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找到对中医肾病及其证候最重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根据中、西医学研究对象 (人体 )的一致性 ,寻找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的西医学解释 ,发现与中医肾直接相关的西医学组织器官主要是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支配两系统的神经系统。另外 ,肾上腺、甲状腺、呼吸系统、耳、腰骶部的骨和软组织等也与中医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医肝与西医学组织器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古代医案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找到对中医肝病及其证候最重要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根据中、西医学研究对象 (人体 )的一致性 ,寻找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的西医学解释 ,发现与中医肝直接相关的组织器官是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视器、视觉传导路、本体觉传导路、前庭系统、蜗器、听觉传导路、运动传导路、支配肝、胆、胃、食管、脾曲结肠、胰腺、肺、胸膜的内脏感觉神经。另外 ,与支配生殖系统的神经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肝胆湿热致黄疸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古代医案数据库的统计发现黄疸病常见症状“目黄、身黄、小便黄”的常见临床证型、病因或病理结果、用药都分别是“脾胃湿热”、“内湿”、“茵陈蒿” ;“肝胆湿热”不是中医肝病的常见证型 ,且仅出现于西医学引进中国以后的近代医家的诊断。所以“肝胆湿热导致黄疸”可能是受西医理论影响产生的错误诊断。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23-725
目的:血瘀型失眠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教科书及失眠中医诊疗规范中均未有提及,故以近现代名中医辨治血瘀型失眠的临床医案为依据,深入分析临床上血瘀型失眠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规律,构建诊疗方案,指导临床。方法:运用频数统计学方法对血瘀型失眠患者的病程、病因、症状、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望诊在辨证血瘀型失眠的过程中起首要作用,包括望面色、舌质、双目等;血瘀型失眠的病因主要有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慢性病、外伤;治疗上多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化裁。结论:通过系统地梳理名中医临床诊治血瘀型失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拓展了失眠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临界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特征,并初步确定证候分型及诊断标准,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 000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治疗经过,以及中医望、闻、问、切所得到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四诊信息,以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调查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结合专家组意见进行一定探讨。结果:①聚类分析结果提示,符合冠心病临界病变临床实际的基础中医证型主要有6类:血瘀证、痰浊证、寒凝心脉证、气虚证、心肾阴虚证,心阳不振证;②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初步确定了各个基础证型的主证和次证;③由于各个证型存在重复内容或可统一组合的证型,结合专家组意见,将冠心病临界病变的中医证型总结为5类,即痰浊瘀阻证(368例,占比36. 80%),寒凝心脉证(156例,占比15. 60%),气虚血瘀证(315例,占比31. 50%),心肾阴虚证(91例,占比9. 10%),心阳不振证(70例,占比7. 00%),其主证和次证参考6类基础证型的因子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冠心病临界病变的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可为该病的中医证候分类研究以及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做铺垫,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中,心气虚证、心血虚证和心脉瘀阻证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证候归属中常见的3个证候,从临床症状、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及分子生物学前沿探讨3个证候外在表现和内在的物质变化基础及证候本质,实现中医心病气血辨证中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是循证心血管医学的根本要求和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HF的诊治特点。方法 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数据平台,采集2003年1月—2004年12月西苑医院心血管科CHF住院患者的信息,对其证候特征、中西药物治疗情况及病死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34例CHF患者常见基础病以冠心病、糖尿病和高血压为主,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阴两虚、水湿内停及阳虚型,NYHA心功能分级与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性。CHF总病死率为687%,年龄增长、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存在及心功能的降低与CHF病死率呈正相关。中药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痰、养阴为主要治法,静脉应用中药以生脉、丹参、三七总皂甙、刺五加注射液为主。结论 西苑医院CHF患者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痰阻、阳虚证为主,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但中西医结合治疗CHF的优势尚未得到循证医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8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病例中医证型分布及规律。方法:依据辨证标准搜集180例ASD患儿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ASD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180例病例中首诊心脾两虚证最为常见(62.2%),其次为肾精亏虚证(14.4%)及脾虚肝亢证(11.1%),心肝火旺证及痰蒙心窍证出现频次较少。其证型随治疗存在虚实转化的变化规律,心脾两虚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发病年龄及病程与中医证型变化无相关性,发病年龄在24月龄以前病例28例(15.56%),24~48月龄108例(60%),48~72月龄33例(18.33%)。结论:ASD中医证型以虚证为主,部分属本虚标实证,随着病程及治疗显现出由实转虚的趋势,证型分布具有以心脾两虚证为主导的典型规律,早期诊断及干预符合临床发病特征。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心脏功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功能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影响。方法: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对138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结果:肝火亢盛证是EH-LVH早期的主要证候特征,而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则为较后期的主要证候特征。EH-LVH早期呈肝火亢盛实证表现时,对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影响较小,而阴阳两虚时多属高血压病后期,反映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异常。结论:不同中医证型EH-LVH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室重构和舒张功能减退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可以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将2389例绝经后骨量丢失的妇女分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三阶段,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常见症状和中医证候特征。结果:在骨量丢失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骨密度有差异,且绝大多数已有中医虚证表现,症状、证型的排序总体一致;症状以健忘、腰脊痛、腰膝酸软、下肢抽筋、发脱齿摇为主,五脏气血证型以肾虚、肝虚、心虚为主,肾虚兼证以合并肝虚、心虚、脾虚为主,临床常见证型以肾虚血瘀、肝肾阴虚、脾胃虚弱为主。结论:绝大多数骨量丢失人群已有中医虚证表现,症状、证型排序基本一致,各个阶段均以肾虚、肝虚为主,比例随骨量丢失增多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共情缺陷常见病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运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近20年间发表的共情缺陷常见病症的相关文献,筛选出包含辨证分型标准、疾病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证候分布的基础或临床研究类文献,提取文献中出现的证候并对不同病症的共有证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存在共情缺陷的病症有14种,对其中9种病症的中医证候进行统计筛选得中医证候51个。在各病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四位证候是痰火内扰证、心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结论:共情缺陷多涉及心、肝、脾、肾四脏,临床诊疗可从以上思路进行证候辨识并进行早期干预,避免严重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某院含附子的中成药处方,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分析该类中成药的临床用药特征规律,探究数据挖掘在中医药处方分析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抽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某院门诊含附子成分的中成药处方,从患者基本情况、中医疾病、中医证候等方面回顾分析该类中成药的临床使用情况,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进行基本统计,并结合Microsoft SQL Server Analysis Services 2012的3种数据挖掘算法解析处方用药特征。结果:某院使用含附子中成药共8种,14岁以下患者用该类药最多,其中小儿肺咳颗粒用量最大,中医疾病多为咳嗽、感冒、咳喘,中医证型多为寒热错杂证、风痰证、外感风邪。温补肾阳的中成药处方包含金匱肾气丸、龙鹿胶囊、尪痹胶囊、桂附地黄丸,中医疾病多为痹症、眩晕、虚劳等,证型主要为肝肾不足、肾虚血瘀、脾肾不足。决策树分析显示使用含附子的中成药处方具有年龄分布特点,其中中医疾病及证型为主要决策点;聚类分析根据该类处方患者年龄、性别、中西医诊断、中医证型将中成药处方分为10类;关联性分析显示小儿肺咳颗粒联用情况最多,但关联度不高,金匱肾气丸、芪苈强心胶囊、龙鹿胶囊和尪痹胶囊有各自的强关联用药。结论:数据挖掘算法纳入多因素分析临床处方的应用更接近中医临床辩证论治思维,结合基础统计可知某院含附子的处方整体用药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的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特征,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中医心系问诊采集量表,采集大样本心血管疾病临床病例,根据问诊信息的"有、无"分别赋值"1、0",建立问诊数据库;基于隐结构分析,找出规律,建立隐结构模型;人机结合,对部分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和类的细分;基于模型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特征。结果心血管疾病中医问诊证候以心气虚、心阳虚、气阴两虚、痰湿、血瘀、气滞、心火亢盛、津液亏虚为主,并兼见胃气上逆、肾气不固、脾胃虚寒等证,其出现率依次为46%、23%、34%、18%、19%、39%、14%、1.7%、19%、27%、25%,并提示了这些证候与关系密切的各问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出现的概率和互信息)。结论隐结构分析方法能为中医证候的分类提供定性定量依据,并提示综合聚类分析和类的细分方法的应用能进一步明确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为临床中医证候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