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心胃同治胸痹的方法。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总结张仲景有关心胃同治胸痹的理法方药,从而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思路。结果:虽然胸痹病位在心,然仲景对胸痹的论治不独着眼于心之本脏,因心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仲景对胸痹之病常从脾胃进行论治,心胃同治是其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之一。结论:仲景心胃同治法为临床治疗胸痹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冯惠莲主任医师认为,胸痹的病机虽为阳微阴弦,但同脾胃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均能导致胸痹或胸痹加重。通过脾胃论治、心胃同治,再结合运用《金匮》理法方药治疗胸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属"胸痹"范畴,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本质是脾胃运化失常,痰浊血瘀是疾病之标。心与脾胃在经脉、气血、五行、功能上均具有紧密联系,为从脾胃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积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开创了胸痹心痛从脾胃治疗的先河;诸多医家运用健脾、活血、护心、祛瘀、化痰等可有效减少诱发和加重冠心病的因素,从而缓解和改善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辨证分型见解不一,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治疗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益气健脾、痰瘀同治,益气健脾、化痰通脉,和胃降浊、健脾助运等。未来期待强化相关治疗方法的基础研究,如动物实验、相关药物药理学研究及循证医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心胃相关理论溯源及其现代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胃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典医籍入手,回顾了祖国医学关于心胃相关理论的有关论述,包括心胃生理上的经络相通、气血相依、五行相生,病理上的母子相传及治疗上的心胃同治;初步理清了心胃相关理论的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随着心胃相关理论的日臻完善,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特别是在指导治疗心系、神志疾病及脾胃消化系统疾病中,重视心胃发病的相关性,认为情志因素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阳明胃腑的寒实闭阻可导致心胸气血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心系疾病;治疗上心胃兼顾,在脾胃疾病诊治上除了调理脾胃之外应重视养心安神,诊疗心系疾病时不忘温中而散胸痹之寒、通胃腑而畅心脉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基于《金匮要略》"心胃同治"理论,临证时心胃同病则"心胃同治,心在前,当先治心;胃在前,当先治胃"。从心胃同源、心胃同病、心胃同治等心胃学说理论出发,调和血脉,调畅气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兼以活血化瘀、安神治疗胸痹疾病,可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心脏疾病 ,如胸痹 (心痹 )、心悸、心衰等与中焦脾胃肝胆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家通过心胃同治、心肝同治、心脾同治、心胆同治、调理中焦脏腑功能 ,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焦脾胃肝胆与心病生理上相关 ,病理上相随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焦 (脾胃肝胆 )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 脾土为心火之子 ,心火为脾土之母 ,肝木为心火之母 ,与胆为表里 ,肝胆内藏相火 ,心内藏君火 ,“相火炽则君火亦炎 ,君火衰则相火亦败” ,五行中木克土 ,临床常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四者在生理病理方面关系密切。心居于胸腔 ,膈膜之上为神…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心悸的历史沿革,梳理了对心悸认识的进展,提出心悸一病与脾胃密切相关。总结了雷瑗琳主任医师运用心胃同治法治疗心悸的经验,老师认为气血亏虚,心脉失养;痰热阻络,心脉不通;痰湿不化,水饮凌心;气机不畅,心脉不通是心悸的主要病因病机,补益中焦,益气养血;顾护脾胃,清热化痰;温阳化饮,利水定悸;疏肝和胃,行气通络是心胃同治的基本治则。分析了雷主任治疗阳虚水泛型心悸的典型医案。对老师运用心胃同治理论治疗心律失常进行总结,为同行治疗"心悸"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胃心综合征是由食道或胃部疾患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中发病率较高,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上根据症状常将其归为"心悸""胸痹"等范畴,或直接命名为"胃心痛"。临证治疗时单纯从心论治常常效果欠佳,采用心胃同治则每获良效,本文从中、西医角度阐述了心胃同治的理论基础,为临床中医治疗胃心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较快,精神压力大,社交活动频繁等原因导致很多不良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使得脾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刘铁军教授研究发现,情志异常为脾胃病的重要诱因,而脾胃功能失调又往往伴随焦虑和抑郁状态,此即为"心胃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可见,脾胃病无论是在治疗还是预防上,都与精神和情志密切相关。本文从心和胃的生理、病理、功能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论述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指出心与胃在生理上互为源流,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常心胃同病,并且通过刘老临床验案的例举和总结,验证了从心胃同治论治脾胃病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正>当今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占有很大比例,中医学从整体论治,以脾胃为重论治胸痹,取得较好效果。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临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从脾胃论治胸痹的理论基础1.中医理论:1从经络分布和气血运行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网络系统。心与脾、胃经络关系密切,如《灵枢·脉经》曰:"脾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脾胃论角度探讨真心痛的诊治方法。方法从历代医学著作中总结脾胃论角度诊治真心痛的理论基础和病因病机,归纳出如何从脾胃论角度辨证论治真心痛。结果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真心痛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脾胃论角度把真心痛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心脾阳虚、正虚阳脱四种证型,采用证型相对应的方剂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脾胃与心密切相关,从脾胃论治真心痛,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失眠病因包括心理生理、神经症、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失眠产生原因很多,如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中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以及心胆气虚,神摇善惊等;均可扰乱心神而致失眠,主要与心、肝、脾、肾四脏有关。常见有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血亏型、心虚胆怯型、心肾不交、脾胃不和与五脏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杨宝春老中医临症将胃病分为寒湿困遏、饮食停滞、肝胃不和、瘀血阻滞、脾胃虚弱等五型进行治疗,强调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病因有寒、痰(饮)、瘀、湿、食等,总以正虚为主导,当时时顾护中气。主症为疼痛,致痛之理,皆缘不通,杨老奉行《医学心传》"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从心与脾胃的关系、调理脾胃的角度论述慢性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康复。试揭示脾胃在慢性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临床取得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因,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从脾胃辨证论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三方面说明了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王道坤教授论治脾胃病,着眼于肝、肺、心、肾,调五脏以安脾胃为要。调和脾胃,宜先达肝;宣降肺金,宜健脾胃;温补脾土,宜振心肾,寓达肝、畅肺、温肾、振心于调理脾胃之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陈明德 《天津中医药》2010,27(4):346-347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四诊症状和体征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四特征五阶段”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然后运用统计学定性资料的统计表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复杂,除脾胃系证候外还伴有肝系、心系、肾系、肺系、大肠系等诸多脏腑病证,其中肝系、心系、肾系病证与脾胃系证候比重相当;脾胃系证候中虚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脾阳虚证、胃阴虚证及脾胃虚弱证是虚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是实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同时见有1—10个中医证候分型,其中同时存在4~8个证候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候。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以复杂证候群的形式存在,除脾胃系证候外还兼有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证,且多存在3个或3个以上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19.
研究认为,现代医学中的胃肠动力与中医学的脾胃气机升降相关.脾胃升降失调引起的胃肠症状与胃肠动力异常的临床表现相吻合.脾胃虽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然肝失疏泄,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心神失调皆可引起脾胃气机的升降紊乱,表现出胃肠动力的相应变化.因此,在探讨胃肠动力异常时,既要从中医的观点分析脾胃升降失调,也应重视其他脏腑与胃肠动力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2型心肾综合征(CRS)是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重要并发症,是影响C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药治疗CRS多着眼于心肾两脏,脾胃为后天之本,对CRS发生发展及转归有重要影响,脾阳亏虚无法运化水液,则痰湿内停,痰湿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司则心肾不交,且脾胃运化失司,机体生化乏源,因此顾护脾胃是治疗2型CRS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讨论脾胃与2型CRS病因病机演变的关系,分析顾护脾胃在治疗中的意义,并提出相应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