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郁病常见于内科疾病,亦可见于皮肤科疾病;可单发,也常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郁滞不得发越,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的五气之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丹溪心法》[2]的气、血、痰、火、湿、食等的六郁,《赤水玄珠》[3]的五脏平气自郁以及《景岳全书》[4]的怒、思、忧、惊、恐等情志之郁。狭义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郁滞,日久必然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而"火郁"即当"发之",其深意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五郁之说是《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  相似文献   

3.
赵献可 ,字养葵 ,号医巫闾子 ,明万历、崇祯间鄞县人 ,约生活于公元 1 573至 1 6 44年间 ,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鄞县志》称其“勤学淹贯 ,尤善于《易》而精于业”。赵氏将《内经》学术思想渗透于临床实践之中 ,并有所发挥 ,尤其对五郁有独到见解。五郁 ,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郁之说是《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运六气是以五行、六气、三阴三阳等理论为基础 ,说明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学说。人与天地相参 ,与日月相应。岁运正常之年 ,疾病很少流行 ,而当运气太过或不及之年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  相似文献   

4.
郁说     
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入手,扩大“气都”的内涵,缩小“肝郁”之外延,可用气郁指代六郁、郁病指代肝郁.前者因邪实而气滞,为气太过,治以达之;后者因情郁而郁病,为气不足,治以补之.证的层面,五脏郁或六郁可以用气郁来指代,而七情所导致的肝郁是一种疾病,可以用郁病来指代.  相似文献   

5.
"六郁"理论为金元医家朱丹溪系统提出。通过回溯经典,认为糖尿病前期的核心病机和重要病理基础是食、气、血、火、痰、湿六郁与虚(脾虚、气阴两虚)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前期实胖型患者以食郁为核心,六郁相兼为病;虚胖型患者以脾虚胃郁为根本;中等体型/消瘦型患者多以肝郁为主,而年老、久病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以气阴两虚为主。在"六郁"理论指导下,确立糖尿病前期的主要证型为脾胃壅滞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蕴脾证、脾虚痰阻证与气阴两虚证;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以开郁为重要治则,积极干预糖尿病前期,有效预防并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7.
"郁"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通过文献疏理,从玄府郁结论、五运之郁论、六郁论、情志之郁论、五脏本气自郁论五个方面阐释中医各家对"郁"的认识,以期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工作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凡滞而不得发越之证,总称郁证。感受外邪及情志郁结都可以致郁。《内经》有五郁之说,丹溪有六郁之论。对七情内郁固然应该重视,但对六气外郁,亦不应当忽略。兹将笔者治疗外感致郁验案介绍如下: 患者女,40岁。主诉胸闷憋气,善太息1年于1990年4月26日就诊。患者于去年4月无明显原因出现恶寒、低热。咳嗽、胸闷、憋气,曾按“感冒”“梅核气”“神经  相似文献   

9.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10.
郁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东 《北京中医药》2008,27(4):275-276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五郁"理论和金元四家,尤朱丹溪"六郁"说的学术溯源,解析了古今认识的演变对中医学"郁"的广义与狭义含义的影响,提出郁证是人体因各种内外因素,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调、结聚而不得发越的一系列证候之总括.  相似文献   

11.
《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云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6,26(11):821-824
目的:探讨《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理解方法。方法:以黄龙祥研究员辑复的《〈黄帝明堂经〉辑校》为蓝本,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实例,重点分析如何正确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文献原意和内涵。结论: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必须进行层层递进式剖析,并鉴别其中针灸方与腧穴主治内容、不同的腧穴主治成分、症候群组、病名与症状4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足厥阴经与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向考寻有关文献,足厥阴经的病候在早期与消渴病相关。如马王堆医帛书记载的“多溺、嗜饮”“热中”,这种相关性在《内经》中已淡化,而《内经》之后又复显现,《伤寒论》《甲乙经》《千金要方》皆有论治,说明古脉书总结的经脉主病有深厚的临床基础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喉痹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所称喉痹,包括咽喉及口腔多种疾病,后世医家根据病证特点分别独立为喉痹、乳蛾、喉风,喉喑等疾病,不仅是一阴一阳病因病机,也包括阴阳气血虚诸多方面,并从治疗学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5.
《内经》中最早提出喘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其证侯特点,成为后世对喘证辨治的理论依据。喘证以虚实辨,实喘包括肺热喘、肺寒喘、肺胀喘、心痹喘、腑实气逆喘、水气喘及血瘀喘;虚喘包括肺虚喘、肾虚喘及五脏气败喘。《内经》关于喘证的论述,对指导辨证论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七情学说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七情致病的原因、特点、治疗、护理及其调摄和预防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志学思想和内容,以及近年来的研究、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gives some comments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seases from 1 ) selecting acupoints based on seasonal conditions; 2) performing reinforcing or reducing needling manipul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axing and wanning of the moon; 3 ) conduct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 and the state of disease; and 4) perform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prosperity or decline of the meridian-qi, which are described in medical book The Yellow Emperor‘ s Internal Classic.  相似文献   

18.
温银针疗法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荣  扆志德 《中国针灸》2006,26(1):36-38
目的:为临床介绍一种新疗法。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经筋病证的理论,“以痛为腧”,在痛变的关节周围采用多针深刺、抵骨达筋并加艾灸的刺法,观察温银针治疗经筋病的疗效。结果:该疗法具有温通经脉、活血止痛、舒筋利节的作用,较一般单一的针刺治疗作用强而持久。特别是对慢性顽固性经筋病所致的痛证具有显著的治痛效果。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其治痛机理主要是通过消除无茵性炎症,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松解肌肉痉挛,来达到解除炎症致痛、缺血致痛和痉挛致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脾”和西医“pancreas”的对应更符合《内经》的本义,而“脾”和“spleen”的混同很可能是中西医交流之初翻译误读的结果。英语“spleen”汉语习惯翻译成“脾”,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中医的“脾”和西医的“spleen”也是同一个东西。然而,仔细回顾中医基础理论关于“脾”的有关论述以及中西医交流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医“脾”和西医“pancreas”的对应其实更符合中医“脾”的本义,而“脾”和“spleen”的混同很可能是中西医交流之初翻译误读的结果。兹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的亚健康思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帝内经》是最早提出亚健康理论的医学著作。其"治未病"的思想即是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理论。文章全面系统的总结了《黄帝内经》中亚健康的内涵、原因、表现和防治。为后人研究亚健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