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刺八髎穴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残余尿量和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实验组针刺八髎穴,对照组针刺膀胱经和任脉的常用穴位,共6周,测定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和排尿功能,比较2组残余尿量和排尿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膀胱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P<0.01),排尿功能明显好转(P<0.05).结论 针刺八髎穴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和排尿功能,达到多穴位针刺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八髎穴治疗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术后出现尿潴留110例患者,将这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物理诱导排尿疗法,治疗组采用针刺八髎穴加温针疗法。治疗后,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膀胱残余尿量。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1.81%,治疗组有效率85.45%。对照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的平均值约为61.84 ml,治疗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的平均值约为40.61 ml,治疗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八髎穴加温针治疗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6):175-179
目的 探讨艾盐包热熨结合推法作用于八髎穴对于产后癃闭排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后出现常规物理刺激诱导排尿无效的产后癃闭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艾盐包热熨尾骶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八髎穴穴位按摩,比较两组产妇排尿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85.00%);残余尿量治疗组为(16.25±3.71)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62±8.26)m L;不良反应治疗组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盐包热熨结合推法作用于八髎穴治疗产后癃闭,有助于对产后正常排尿功能的恢复,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可减轻产妇心理负担,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按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血糖控制,予硫辛酸注射液4.5g静脉滴注,每日1次;弥可保针250μg,肌肉注射,隔日1次;训练定期排尿.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关元、中极、气海穴,同时酚妥拉明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残余尿量,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穴,同时酚妥拉明针穴位注射三阴交、足三里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温针八髎穴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98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温针八髎穴治疗.结果 治疗组:56例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42例中,显效24例,有效i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70,P <0.05).结论 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经阴道分娩、确诊为顽固性尿潴留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导尿常规处理和心理疏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残余尿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6%),治疗组治疗后导尿时间、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齐刺法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温州市中两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合并排尿障碍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留置导尿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刺入神阙、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曲泉、肾腧、膀胱腧、八髂(上髂、次髂、中髎、下髂穴),行捻转提插手法,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疗稗4周。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出现尿路感染和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疗程结束时,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减少(96.3±45.5)mL,尿路感染人数较少(10例),达到平衡膀胱的人数较多(31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留置导尿法,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手法联合电针治疗直肠癌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直肠癌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针刺后连接电针治疗仪为电针组(n=38),以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为药物组(n=38)。治疗3 d后拔出尿管,观察两组患者排尿功能(首次排尿时间、排尿时长、排尿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电针组在排尿功能和膀胱功能评分上显著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电针组与西药组差异明显,尤其在治愈率上显著优于西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手法联合电针能够有效的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整体的排尿功能及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风后尿潴留患者进行背俞穴埋线联合电针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每组分别为30例。治疗组采用小肠俞(双)、三焦俞(双)、大肠俞(双)、膀胱俞(双)、肾俞(双)共10穴行埋线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予电针治疗。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首次排尿时间、膀胱积分、残余尿量的观察和记录,统计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尿路感染情况、残余尿量和相同一组治疗之前症状进行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进行相应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尿路感染情况、残余尿量及症状体征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2个疗程后,治疗组尿潴留症状较前有明显好转,且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3%,对照组的有效率是73.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与电针针刺组相比较,背俞穴埋线联合电针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疗效显著,更有利于尿路感染的控制及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50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5),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神经肌肉电刺激、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并对2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自排尿量及因排尿的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评分(QOL)进行测评。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残余尿量、自排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以实验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对照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增加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膀胱容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间歇清洁导尿及行为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膀胱排尿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及减少残余尿量,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会阳、中髎穴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女性SUI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42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女性SU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电针会阳、中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非经非穴点安慰电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及72 h平均漏尿次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及72 h平均漏尿次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减少(P 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平均漏尿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 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会阳、中髎穴治疗女性SUI疗效显著,表明电针治疗为治疗效应而非安慰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联合针刺及微波透药治疗宫颈癌术后顽固性尿潴留的疗效。方法 选择宫颈癌术后顽固性尿潴留患者共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中药内服(补肾益气通利方加减)、针刺(取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联合微波透药的综合方法, 治疗前和1个疗程(7 d)后分别观察膀胱残余尿量、中医症状积分,并观察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1个疗程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P<0.05),临床症状(排尿无力、小腹胀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16.22±6.12)d。随访结果显示没有患者复发。结论 中药内服联合针刺及微波透药的综合疗法对宫颈癌术后顽固性尿潴留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八髎穴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泌乳素血症(HPRL)的疗效。方法:将80例HPRL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用针刺八髎穴方法,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观察两组血中催乳素(PRL)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的关系。疗程30天,治疗前后测PRL值。结果:治疗组PR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4.8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RL有显著下降(t=3.49,P〈0.01)。结论:针刺八髎穴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泌乳素血症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最大自由尿流率和残余尿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BPH患者51例记为研究组,取同期健康患者40例记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排尿量、自由尿流率和残余尿量检查,比较2组的区别,评价自由尿流率和残余尿量与BPH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的常规检查结果明显不同,最大自由尿流率上,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5±3.2)mL/s、(21.6±4.1)mL/s,残余尿量上,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7±8.4)mL/s、(9.2±3.8)mL/s,2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的最大自由尿流率与残余尿量呈正相关,对照组则无相关性.结论 用最大自由尿流率和残余尿量来判断BPH所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针刺八醪穴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患者尿流动力学、膀胱残留尿量和最大尿流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住院SCI后NB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个月后复查。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 d内排尿日记指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ief,WHOQOL-BREF)调查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患者插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1 d内尿失禁次数低于对照组,最大排尿量、平均每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首次充盈感容量、首次尿意感容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充盈感压力、首次尿意感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插尿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八醪穴通过刺激相应神经根促进膀胱内括约肌及逼尿肌形成节律性收缩及舒张运动,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并提升最大尿流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3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排...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两种训练法在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为参考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术治疗,观察组行间歇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自主排尿量和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量和残余尿量接近,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自主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间歇导尿术与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自主排尿量,减少尿量残留,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陈敏 《中外医疗》2008,27(32):68-69
目的 观察弥可保、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2型糖尿病膀胱患者,给予弥可保、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明显下降(P<0.01),但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最大尿流率均明显上升( P<0.01).结论 弥可保、针刺治疗、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糖尿病膀胱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0-12+16
目的 探讨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康复治疗部治疗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76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 例。对照组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膀胱电刺激法,两组均治疗8 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情况,并比较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 周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日均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明显下降(P<0.05 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50,P<0.05)。结论 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SCI 后NB 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确切,能更明显改善排尿情况,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