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四项传染病患者检测结果的分析,探讨输血前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1905输血者进行了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检测。结果 HBsAg为阳性144例,阳性率为7.56%;抗-HCV阳性54例,阳性率2.52%;抗-HIV阳性1列,阳性率0.52%;抗-TP阳性48例,阳性率为2.52%。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P>0.05)。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组和老年组HBsAg阳性率高,青少年组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抗-HCV、抗-T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抗HIV阳性率略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为血液传播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梅毒螺旋体(TP)合并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广州市献血站无偿献血的献血者644 706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抗-TP、抗-HIV、抗-HCV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统计和分析HIV与HBV、HCV及TP合并感染情况。结果 HBsAg阳性率为0.6%,抗-HIV阳性率为0.1%,抗-HCV阳性率为0.13%,抗-TP阳性率为0.26%。HIV合并HCV感染患者1例,感染率为0.15/万,HIV初筛阴性与阳性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IV合并TP感染患者20例,感染率为0.31/万,HIV初筛阴性与阳性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IV合并HBV感染患者1例,感染率为0.15/万,HIV初筛阴性与阳性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无偿献血者HIV感染人群合并TP感染率较高,因此,为了为血液输血安全提供保障,必须提高输血前筛查质量,尽量将高危人群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3.
刘霞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4):236-237
目的了解怀化市血液安全状况、献血者的健康情况,血液不合格原因及其发展趋势,预防和控制疾病经输血传播。方法对2006~2010年本市献血者标本ALT、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为9.58%,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9%、0.81%、0.73%、0.16%、0.79%。结论怀化市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ALT异常是构成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最主要因素,HBsAg、抗-TP、抗-HCV阳性而造成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抗-HIV阳性人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5334例住院患者HBsAg、抗-HCV、抗-HIV1/2和TP-Ab并分析检测结果.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5334例住院患者HBsAg、抗-HCV、抗-HIV1/2和TP-Ab阳性情况,并分析HBsAg、抗-HCV、抗-HIV1/2和TP-Ab检测阳性者性别和年龄分布.结果 5334例住院患者HBsAg阳性率最高(7.56%),抗-HIV1/2阳性率最低(0.52%);男性患者HBsAg、抗-HCV、TP-Ab检测阳性率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抗-HIV1/2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组患者HBsAg和抗-HCV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青少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HBsAg、抗-HCV和TP-A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青少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HBsAg、TP-Ab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成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抗-HIV1/2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患者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艾滋病感染存在性别分布差异,乙肝、丙肝和梅毒感染在年龄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抗体的ELISA单试剂检测阳性和ALT不合格的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判断因检测而非献血者本身原因而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解除屏蔽的时间,扩大无偿献血者队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站无偿献血的682名无偿献血者,对HBsAg、抗-HCV、抗-HIV、抗-TP抗体单试剂检测阳性、或ALT不合格者,间隔六个月后再次抽血进行重新追踪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χ2检验,判断与原来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追踪检测各项目合格率分别是:HBsAg 31.6%、抗-HCV 40.1%、抗-HIV为61.1%、抗-TP为14.2%,ALT为63.3%。经χ2检验,各检测项目追踪检测合格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单试剂检测结果不合格或ALT不合格而暂时屏蔽的献血者血液追踪检测,可以减少因HBsAg、抗-HCV、抗-HIV、抗-TP抗体的ELISA检测假阳性或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ALT暂时增高而不合理误淘汰献血者,对建立和扩大固定献血者队伍,保护献血者热情,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闵宗素  唐斌  周里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434-1435
目的 探讨对妊娠妇女进行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检测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848例妊娠期妇女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检测.结果 848例妊娠期妇女中HBsAg阳性37例,抗-TP阳性46例,抗-HIV阳性1例.结论 在妊娠期检测HBsAg、抗-TP,抗-HIV可有效预防母婴传播,最大程度地减少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通过母婴传播造成的婴幼儿感染,进一步改善妇女、婴幼儿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输血前检查受血者各项血源性疾病感染指标的阳性率情况,为鉴别受血者是否因输血传播疾病提供有效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1905例患者输血检查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果 1905例患者中,HBsAg阳性73例(3.832%)、抗-HCV阳性24例(1.260%)、抗-TP阳性2例(0.105%)、抗-HIV阳性1例(0.052%)。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各项血源性疾病感染水平还较高,输血前检查为区分患者是否为输血后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提供了举证倒置的临床依据,同时也是医患双方自身保护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于凤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294-1295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检查的意义。方法:对l2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是21%、2.O%和0.5%,其中48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2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8%。抗-HIV阳性者1例。未检出TRUST阳性者。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芳 《临床医药实践》2013,(12):921-922,928
目的:了解晋中市无偿献血者献血情况,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降低输血风险,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对2008年—2012年晋中市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13062例献血者中,不合格3 849例(3.40%),其中ALT 2.03%,HBsAg 0.41%,抗-HCV 0.39%,抗-HIV 0.13%,抗-TP 0.51%。结论:晋中市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ALT是检测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HBsAg、抗-HCV、梅毒TP、抗-HIV感染情况,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生物防护与自我保护。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47628例拟输血患者进行以上四项检测,按项目、姓别、年龄段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47628例患者中,总阳性6316例,总阳性率13.26%。其中HBsAg阳性4308例,阳性率为9.04%;抗-HCV阳性772例,阳性率为1.62%;梅毒-TP阳性1212例,阳性率为2.54%;抗-HIV阳性24例,抗-HIV阳性率为0.05%;梅毒TP男性略高于女性;抗-HCV、梅毒阳性率TP有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结论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也可发现隐性感染者,为临床治疗、经血液传播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1.
刘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16-3717
目的:分析输血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检测结果.方法:对我院640例受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r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75例(11.7%(,抗-HCV阳性10例(占1.56%);抗-HIV1+2型阳性1例(0.15%);抗-TP阳性3例(占0.47%);输血前四项总阳性89例(13.9%).结论:对输血前进行感染疾病的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陈映红  王文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714+2720-2714,2720
目的探讨贵州六枝地区献血者血液单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的原因。方法对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ALT+HBsAg、ALT+抗-HCV检测,观察其结果。结果 ALT不合格195例,HBsAg不合格39例,抗-HCV不合格265例,抗-TP不合格45例,抗-HIV不合格8例,ALT+HBsAg不合格3例,ALT+抗-HCV不合格5例。结论对血液单纯ALT不合格原因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以及分析对临床用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淘汰的原因,探讨我国对阳性献血者进行确认的必要性。方法对2008—2010年济源市无偿献血者血液ELISA检测淘汰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将2007—2010年ALT单项不合格及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 0.7≤S/CO<1的献血者作为随访检测对象。结果2008—2010年无偿献血23 016人次,淘汰362人次。初次献血16 110人次,淘汰261人次,固定献血(献血次数≥3次,每年至少献血1次)6 906人次,淘汰101人次。初次与固定献血者淘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阳淘汰274人次,占淘汰人次的75.69%(274/362)、双阳淘汰88人次,占24.31%(88/362)。抗-HIV不合格的血液标本经市CDC确认均为阴性。2007—2010年随访检测:ALT不合格153人次,合格122人次,合格率79.74%;HBsAg、抗-HCV、抗-HIV、抗-TP4项共检测144人次,合格132人次,合格率91.67%。结论应建立合理的献血屏蔽淘汰管理制度。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 ELISA检测不合格者,定期进行随访。采供血机构应逐渐开展集中化检测,提高检测质量,开展阳性标本确认实验,避免ELISA检测假阳性的献血者被排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盘锦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主要原因及变化趋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液报废率,防止经血传播疾病发生,保证临床血液安全。方法对5年间盘锦地区60347份无偿献血者的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5项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盘锦地区2012年~2016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0.79%,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不合格率分别为0.17%、0.20%、0.13%、0.07%、0.17%,各项目间不合格率比较依次为HBsAg>抗-TP>ALT>抗-HCV>抗-HIV。结论强化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教育以及献血前征询和调查,在低危人群采集血液。做好采血前血液初筛,降低血液不合格率。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进行血液检测,保证安全有效用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输血前患者传染病四项(HBsAg、抗-HCV、抗-TP、抗-HIV)为弱阳性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对东部战区总医院输血医学科142份传染病四项弱阳性标本,分别用中和实验对HBsAg和免疫印迹实验对抗-HCV、抗-HIV、抗-TP进行确证检测,并回顾性跟踪统计一段时间内166例初...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4项感染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门诊建卡的1 650例孕妇进行4项感染相关免疫标志物联合检测,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抗体。结果 1 650份标本中HBsAg阳性134例,占8.12%,抗-HCV抗体阳性2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0例,占0.6%,抗-HIV阳性0例。结论孕妇产前进行4项感染相关免疫标志物检测有利于及时采取阻断措施,减少垂直传播,也有利于防止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AIDS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发病特点。方法分析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中河南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示范区中187例经血液途径感染HIV-1者的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抗体(HBsAg与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与抗体(HBeAg与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及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4+T淋巴细胞;采用制备膜选择性吸附DNA的方法抽提HBV DNA,并采用巢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 187例HIV-1感染者中,HBsAg阳性9例(4.81%),HBsAg阴性178例(95.19%);抗-HCV阳性143例(76.47%),抗-HCV阴性44例(23.53%);HIV-1/HBV/HCV三重感染者6例(3.21%)。178例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中,合并隐匿性HBV感染53例(29.78%)。抗-HCV阳性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42例(29.37%),抗-HCV阴性者合并隐匿性HBV感染11例(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阳性/抗-HCV阴性患者的HbsAg阳性例数、抗-HBs阳性例数、CD4+T淋巴细胞数、单独抗-HBc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血传播感染HIV患者中HBsAg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HCV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经输血传播感染HIV患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对HBsAg阴性的HIV感染者进行HBV DNA检测是有必要;HIV合并HCV感染不能增加隐匿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关瑞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274-275
目的探讨输血前检查血液传染病的必要性。方法查阅本市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034例输血病历,统计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抗HIV抗体[抗-HIV(1+2)]阳性率。结果 HBsAg阳性率为10.25%,抗-HCV阳性率为0.68%,抗-HIV(1+2)阳性率为0,抗-TP阳性率为0.29%。结论患者在输血前对相关传染病指标进行检测,能够预防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防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感染,避免出现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患者血液暴露前的健康状况,探讨设置血液传染病指标相关项目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患者的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获得性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抗-TP)进行检测。结果 967名血液暴露前患者血液传染病指标感染率为HBsAg4.76%(46/967),抗-HCV1.65%(16/967)、抗-HIV0.41%(4/967)及抗-TP2.38%(23/967),总感染率为9.10%。结论拟血液暴露的患者血液传染比较严重,把上述相关指标纳入常规检测项目,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医务人员加强自身防护既减少医疗纠纷均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燕 《中国医药指南》2014,(36):192-193
目的探讨快速传染三项检测在门诊科室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统计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本院就诊需进行门诊侵入性诊疗或手术的患者1324例,对所有患者在相关治疗或检查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艾滋病抗体(抗-HIV)和丙肝抗体(抗-HCV)的检测。结果 1324例血清标本中共检出HBs Ag阳性94例,阳性率7.10%;抗-HIV阳性5例,阳性率0.38%;抗-HCV19例,阳性率1.44%;94例HBs Ag阳性患者中,男性58例,感染率为6.64%,女性36例,感染率为7.98%,男性与女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5例抗-HIV阳性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感染率分别为0.46%与0.22%,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19例抗-HCV阳性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0例感染率分别为1.03%与2.22%,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门诊患者创伤性操作前快速检测传染三项,能有效减少和杜绝疾病的医源性传播,预防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