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瘤行全弓置换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主动脉夹层行全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一般及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死亡24例,病死率15.79%。2组的年龄、体质指数、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术后24h输血、术后肾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衰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大、体质指数高、存在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全弓置换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体质指数高、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全弓置换术后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或继发性颅脑损伤过重为征症颅脑损伤患者经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合并伤和术后并发症是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后死亡是多种原因的,要对这类患者全面综合救治,以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1972年——1981年十年间,我院进行了各种手术20128例,麻醉手术期及术后72小时内死亡病案92例,死亡率为0.46%,其中择期手术3例,急症手术88例,手术台上死亡4例,占死亡总数的0.43%,术后24小时内死亡52例,占死亡总数的56.52%,术后24——48小时内死亡28例,占死亡总数的30.43%,术后48——72小时内死亡8例,占死亡总数的8.7%。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国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吸毒过量死亡人员基本情况和死亡时间分布,为制定降低死亡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全国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报告因吸毒过量死亡的治疗人员基本信息,参加治疗信息,分析死亡人员特点,死亡发生的时间,探讨不同治疗时段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2011-2015年间,全国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累计报告因吸毒过量死亡408例,死亡时平均年龄38.3±7.4岁;第1-4周内死亡人数占总报告死亡人数的28.7%,前8周死亡人数占总报告死亡人数的38.7%;停止服药后4周内死亡人数占总报告死亡人数的54.9%;开始治疗或重新开始治疗4周内死亡人员治疗依从性低于4周以后死亡人员(t=2.63,P=0.009)。结论: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吸毒过量死亡多发生在治疗(或中断治疗后再次治疗)初始阶段和停止服药后的初期阶段,应针对新参加治疗人员加强干预,对停止治疗人员及时随访,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死亡与否分成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2例,病死率是13.6%,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年龄≥65岁、病史≥15年、心功能(NYHA)Ⅳ级、心胸比例≥0.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24h酸中毒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患者的病程、心脏基础病变的严重程度、围术期的处理可以影响术后死亡的发生;早期手术、积极的术前准备、缩短体外循环(CPB)时间、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酸碱平衡是预防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盆腔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4例围手术期死亡的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中死亡3例,术后死亡11例。结论腹盆腔恶性肿瘤手术术式的正确选择,术中术后的观察及并发症的正确诊断和处理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所谓猝死,即一个表面看来似乎很健康的人,突然地、意想不到地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事实上,这种突然发病的患者大多在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而在院前急救的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发病后1小时内便死亡。还有一种更为凶险的急症,病人于发病后立即死亡,医学上称之谓即刻死,使人猝不及防。就发病和死亡形式看,以上这些均属于猝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病人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对54例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病人采用缓慢持续性血液超滤和(或)腹水浓缩等血液净化技术治疗后,分析病人在近期(治疗后2周内)发生主要并发症和死亡的具体因素,对影响病人近期存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4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病人,腹水浓缩治疗后2周内,有11例病人由于其相关并发症死亡,肝昏迷死亡4例,上消化道出血死亡6例,原因不明死亡1例,死亡组在肝功能损害程度(高胆红素血症)、年龄和门脉宽度明显高于存活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出现低血压、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昏迷的并发症明显高于存活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胆红素血症、高龄和门脉高压可能是主要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采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时肝功能损害明显的重症和高龄病人有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昏迷的危险,也是病人近期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卵巢卵黄囊瘤病例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典型和混合型病例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病例,术后随访,10例临床Ⅰ期和6例临床Ⅱ期患者健在,2例临床Ⅰ期术后3年死亡,临床Ⅱ期4例术后2年死亡,临床Ⅲ期5例术后1年死亡3例,术后2年死亡2例,临床Ⅳ期2例术后3个月均死亡。结论多取材且全面观察对于卵巢卵黄囊瘤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组织学类型以及临床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合并VAC或者PVB化疗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胃癌患者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62例患者中,20例术后早期死亡(4.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晚期胃癌、贫血、白蛋白水平及癌胚抗原水平与术后早期死亡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老年、晚期胃癌、术前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高癌胚抗原水平可能增加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郑传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5):140-141
目的:明确本地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全市2006~2009年2961例育龄妇女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961例育龄妇女死亡中,随着年龄增长,死亡人数比例升高;死亡前三位原因分别是恶性肿瘤(37.2%)、意外死亡(31.7%)、心脑血管疾病(18.3%);35岁后恶性肿瘤致死比例显著增加,40岁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比例显著增加。结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和保护能力,30~40岁是防治的关键年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健康普查服务,普查年龄进一步前移等是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青岛市早于1996年开始实施死亡报告上报制度,即墨市作为青岛市的一个郊区县级市,于1997年开始完整实施死亡报告上报制度。为了解我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谱和死因顺位,为健康教育提供资料,我们统计分析了10年来的死亡报告资料。1对象与方法汇总统计1997~2006年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上报的死亡报告卡,进行一一核对,有死因不明或诊断有问题的患者,由上报单位重新核对无误后再上报。对核对后正确无误的死亡报告卡按ICD-9归类录入青岛市死亡报告系统。历年人口资料由统计部门提供。2结果2.11997~2006年恶性肿瘤死亡情况1997~2006年因恶性肿瘤死亡108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方法:对荥阳市200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29.76‰,其中婴儿和新生儿死亡分别是24.01‰,和19.84‰,婴儿死亡占死亡总数的80.7%,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82.61%,而新生儿死亡中有76.32%死于出生后的7天内。结论:减少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铁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激活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在转录上控制铁死亡途径的许多关键成分进而抑制铁死亡,将其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治疗靶点。本文简要描述了铁死亡过程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中的作用。同时对Nrf2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重要的概述,重点综述药物靶向激活Nrf2通路抑制铁死亡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基本概念目前对猝死的认识尚不一致。一般系指患者无心衰和休克,或心衰和休克已被控制,一般情况尚好而突然发生的心跳、呼吸骤停,若抢救无效,常在3小时内死亡。Mewhinney认为,猝死系指从症状出现一小时内发生的不可预测的死亡。Fulton等则把从症状出现一小时内发生的死亡称“急死、,而对症状出现24小时内发生的死亡称“早期死亡”。Paul认为猝死系从症状出现24小时内瞬间发生的不易预测的死亡。由此可见,目前对冠心病猝死(包括心肌梗塞后猝死)亦无统一的定义。二、心肌梗塞后猝死的有关问题 (一)心肌梗塞后猝死的严重性:近年来由于  相似文献   

16.
《天津医药》2002,30(11):664-664
Wong KYK等测定未经选择的队列354例脑卒中生存者的血清尿酸盐并随访2 8年 (中位数 )。主要终点为心脏病死亡。即使经其他传统危险因素调整后 ,尿酸盐与增加3倍心脏病死亡相对危险性有明显关联。在未用利尿剂的亚组患者中经调整肾功能和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 ,尿酸盐升高与心脏病死亡相对危险性显著增加12倍有关联。尿酸盐浓度大于0 31mmol/L脑卒中后5年内预示心脏病死亡的敏感性为78 % ,但特异性仅为54 %。如果尿酸盐超过0 38mmol/L ,预示脑卒中后5年内预示心脏病死亡的特异性为88 %。此项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对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的评估.方法 应用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133例肝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并比较实际发生与理论预测之间的差异.结果 POSSUM预测并发症58例,实际发生35例,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OSSUM及P-POSSUM预测死亡分别为9例及3例,实际死亡3例,实际发生与理论预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OSSUM和P-POSSUM预测死亡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4及0.982.结论 对于肝切除手术,POSSUM评分系统高估了术后并发症风险,POSSUM及P-POSSUM评分系统能较准确地评估术后死亡风险,P-POSSUM评分系统可能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58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死亡病例的术前基本临床特征与术后死亡原因。其中男35例、女23例,死亡年龄1.17岁~13.83岁(6.22岁±2.83岁),死亡时间为术后~6年。结果显示:紫绀出现早、心前区杂音轻、右心房与右心室扩大并存、心胸比率增大预示着肺血管与左心室发育不良,致术后早期低心排死亡。低心排综合征是TOF根治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远期突发死亡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食管癌手术死亡的措施。方法分析1989-2007年食管癌切除术后30d内死亡病例,并与1981.1988年手术死亡情况比较。结果手术死亡率为0.9%(13/1521),较以前明显下降(P〈0.001);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肺并发症,占76.9%,术前多伴有心血管、肺部疾患等并发病;吻合口瘘、大出血的死亡率降低,无单纯脓胸和乳糜胸致死者。结论预防和减少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最主要途径:术前充分处理并发病,选择恰当手术时机,术中、术后加强监护治疗,是降低手术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研究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 ,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方法 :对荥阳市 2 0 0 0年 5岁以下儿童死亡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 2 9.76‰ ,其中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是 2 4.0 1‰ ,和 19.84‰ ,婴儿死亡占死亡总数的 80 .7% ,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 82 .61% ,而新生儿死亡中有 76.32 %死于出生后的 7天内。结论 :减少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