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子一直被古今医家视为补阳要药,医圣张仲景的四逆汤、真武汤等皆是应用附子的代表方剂。火神(扶阳)派医家祝味菊更是称附子"为百药之长"。现代名医吴佩衡、李可、朱良春等都是善用附子的医家。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从  相似文献   

2.
祝昧菊(1884-1951),上海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家,曾因在临床中喜用附子、麻黄等温热药治疗伤寒病而名噪一时,被时人誉称为“祝附子”。他的擅用温热药治病和中西医学融会贯通,形成了沪上中医独特流派。  相似文献   

3.
宁波名医范文甫(1870-1936)以擅用峻剂著称,尝言:“医之运用古方,如将之使用重兵,用药得当其效立见.”他辨证准确,用药果断,如用越婢汤治风水,麻黄常用至18g,治小儿麻疹闭证竞用至24g,用急救回阳汤,附子常用45g,闻者骇然.范文甫行医乃南方热带之地,如此大剂应用麻黄、附子等热药更属非常,难怪沪上名医徐小圃(亦善用麻黄,有“徐麻黄”之称)辈也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4.
17 祝附子“具结”救重症 祝味菊(1884-1951),沪上名医,以擅用附子著称,自成以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人称“祝附子”。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几至不可救药。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18 徐小圃拜师 徐小圃(1887-1961),二十世纪30年代即为上海儿科名医,初以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宁波名医范文甫(1870-1936)以擅用峻剂著称,尝言:“医之运用古方,如将之使用重兵,用药得当其效立见。”他辨证准确,用药果断,如用越婢汤治风水,麻黄常用至18g,治小儿麻疹闭证竞用至24g,用急救回阳汤,附子常用45g,闻者骇然。范文甫行医乃南方热带之地,如此大剂应用麻黄、附子等热药更属非常,难怪沪上名医徐小圃(亦善用麻黄,有“徐麻黄”之称)辈也为之叹服。时医有讥其用药太峻者,范文甫大言:“不杀人不足为名医”(《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意谓不善用峻烈药者,不足以成名医。他对危重病症用药大胆,常能力挽狂澜,顿挫病势…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气病身肿者,若脉见沉小,则多与少阴肾相关,与篇中所述正水相当……当斟酌病情,选择麻黄附子汤类方药,以温经助阳发汗为宜”。此外,有云其治石水者,如徐彬指出:“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方也”;陈修园谓“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丹波元坚云其治少阴表寒证,“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而喜多村直宽则明确指出:“脉沉者为表寒,故宜麻附甘草汤温发之”。以上诸说,虽各有所长,但因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而发汗乃风水、皮水的正治法,故将麻黄附子汤列为正水主治方剂显然有失允当。基于此,有必要对麻黄附子汤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附子入药用已有千余年历史,历代擅用附子的名家大医不知凡几,相关研究论著车载斗量。但就笔者见闻所及,偏于陈述经验者多,泛泛而谈者多,语焉不详者多,读后仍不免困惑与迷惘,究竟应该怎样应用附子,才能恰到好处?近读邢斌《危症难病倚附子》一书,深感其对附子的理解、领悟、剖析,  相似文献   

8.
附子号称“药中四维”之一,有斩关夺将之气,其力雄奇,其效立捷,为扶阳第一要药,其“最有用,亦最难用”(恽铁樵言),临床如何用好附子而治病救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中医初学者不加辨证地盲目追从,恐遗祸于人。因此,有必要对祝氏使用附子治疗湿温病的历史背景、辨证要点,加以分析,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0.
附子是名中药,临床应用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淮南子》就有“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的记载。张介宾推誉附子为药中之“四维”,指出附子、大黄为药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之良相。更有古代医家云: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现扶阳派也常以大剂附子为主药,李可老先生创“破格救心汤”言对重症患者有起死回生之效。  相似文献   

11.
附子、性大热。刘完素谓:“大辛大热,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沉,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戴原礼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笔者以自己应用附于屡起沉疴之经验录于后,以供喜用与研究附子者参考。1、附子补虚早年笔者在农村巡通医疗时,经一老草医传授.每年三伏天用附片100克炖羊肉或狗肉二斤加盐少许,分次服用。有强身保健作用。且能后疗产后体虚、男与阳痿早泄、自汗.神经衰弱之失眠多梦等。有人认为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食用大温大热之羊肉附片汤,岂不是火上浇油!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2.
徐小圃轶事 徐小圃(1887-1959),名放,字小圃,上海著名儿科中医,曾任神州医学总会副会长等职。早年以"小儿热病最多"为指导思想,用药多主清凉。后受名医祝味菊影响,转为温阳派,擅用麻黄、桂枝、附子等药,有“徐麻黄”之称。  相似文献   

13.
祝味菊先生(1884~1951),浙江山阴人氏,于蜀中受业岐黄,曾去日本考察医学,二十年代末,避“川乱”来沪。祝先生一生在中医理论上颇有建树,临床实践匠心独运,以擅用附子(制川乌)温阳截断病势而闻名。兹据祝先生生前整理的1937年冯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医门擘要》中附子方药运用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反映明代云南省著名医药学家兰茂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结合与云南四大名医吴佩衡的学术观点和用药经验进行比较,发现两位名家存云南对附子方药运用的某些共同特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两位名家又各有发挥,给后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1973年以来我们用麻黄附子细辛沥加味治愈3例“不宁腿综合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其可用于一切阳虚证、一切寒痛证.除去其安全用药外,附子用后常可致“上火”或亢奋之症,此涉及到附子下纳的问题.附子的下纳可通过或先温中祛湿,打通中焦;或重用附子,质重下沉;或与潜镇之药相伍而直入下焦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1];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对”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搭配,是中药处方配伍的精华所在。附子细辛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散寒止痛药对,从古至今被许多医家所应用。《本草经读》有“…张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的论述;《本草汇言》中也有“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的论述。说明人们很早就注意到附子细辛同用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纵观古代医方及近代方药的研究,现就附子细辛“药对”在方剂中的应用作以下简述。  相似文献   

19.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意义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仲景四逆汤为治疗伤寒少阴寒化证的基本方,功能挽垂绝之阳气,疗效卓著,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本方药仅3味(生附子1枚,炙甘草2两,干姜1两半),然历来对本方配伍结构的认识存在着很大分歧,有认为附子为君,干姜为臣,甘草为佐使,如明·许宏说:“必以附子为君,...  相似文献   

20.
附子配贝母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附子配贝母对正常大鼠和急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动物连续灌胃给药14天。用戊巴比妥钠造成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利用有创插管,观察大鼠正常状态和心力衰竭状态下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附子大剂量提高正常大鼠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附子配伍贝母后增加心肌收缩力的程度降低;附子引起的机体对戊巴比妥钠导致的心力衰竭的代偿作用,可被贝母减弱。结论:附子配伍贝母可以影响附子的药理活性,支持附子反贝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