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邪论新绎     
一、正邪论的来源祖国传统医学对疾病本质及人体发病学的认识是“正邪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正邪双方消长进退的表现。探讨正邪论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正邪论新绎     
正邪论是祖国医学对疾病本质及人体发病学的基本认识,即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正邪双方消长进退的结果。探讨正邪论的科学性将有助于医学的发展。1 正邪论的来源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生命来自自然界,又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自然界对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既有有利条件,又有不利条件,生物对自然界有适应,有不适应,所以生物物  相似文献   

3.
一、邪正的定义一般认为,“邪”就是外来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邪气——致病因素。“正”就是内在的,能维持人体健康的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近年来认为,邪正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病原体和抵抗力,由此看来“邪”即病因病原和致病因子。“正”即精神、形气、气血、正常机能活动力。祖国医学中所说的正气、本是一种概念,所谓概念,是人类思  相似文献   

4.
1慢乙肝与邪正"正"是"正气"的简称,是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所谓的"邪"是邪气的简称,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故正气的盛衰,是形成疾病虚实的关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阐明人体受病后,正气和病邪之间相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6.
题72.祖国医学如何运用邪正斗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答:邪正斗争,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正斗争在疾病过程中的胜负变化,主要表现为虚实不同的病理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邪正斗争的病机改变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方面的,则为实证,若是以正气亏虚为主要方面的,则为虚证。首先,从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来看,邪气盛则实,是指疾病过程中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映。说明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机体抗病能力较强,邪正斗争比较激烈,机体在病邪的刺激下出现强烈的病理反应和临床症状,因此,表现为实证。多见于外  相似文献   

7.
早在2000年前祖国医学就在人类发病方面有了深刻认识,《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正气存在,病邪就不会侵犯到机体而引起疾病发作;《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意思是说,只要疾病发生就说明机体正气虚弱,从这两条经文中获悉,疾病发生有两个因素,一为正虚,二为邪气,其中正虚为发病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医将扶正称为固本。500年前西方医学崛起,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人体有一种防御功能,这种功能由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因素构成,即现代医学所谓的免疫。近30年来随着西医的进步,免疫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中西两种医学的认识似乎已经有了共识。  相似文献   

8.
从IL_2—FN—NKC系统探讨正邪学说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青生 《陕西中医》1990,11(3):137-139
<正> 正邪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之一。“正”即正气,是人体一切正常物质及其功能的总概括。“邪”即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子。正气能驱除邪气,调节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因此,一般认为正气包括免疫功能或相当于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IL_2)—干扰素(IFN)—自然杀伤细胞(NKC)系统是近年来国内外免疫学研究中受重视的一个新的免疫调节系统。而中医治病的主要机理在于调整病理性机能紊乱,即增强机体的调控效应,恢复机体动态平衡。这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目的,也是正邪学说的基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一基础离不开 IL_2—IFN—NKC 免疫调节系统。本文根据该系统中医药研究现状,对正邪斗争及其转化消长的实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邪气痹阻,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是以扶助人体正气,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为目的.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下面主要从推拿手法的祛邪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医免疫的概念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舒天丽 《世界中医药》2011,6(4):277-279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都是由于人体在与致病因素的正邪斗争中正不敌邪,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古训就是说正气旺盛时(免疫功能正常)能驱除内外病邪,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时(免疫功能有缺陷或低下的情况),则不能胜任保卫身体健康的职责,而发生各种疾病。中医的正气论能归纳为现代免疫医学的三个功能表现:防御疾病,自稳功能,监视功能。由于经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体系是针灸对免疫机制产生作用的重要体系和具体途径,所以针灸治疗学在调节免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茂敬 《光明中医》2009,24(10):1981-198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是当今养生的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13 病方进展 不治太甚 【原文】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译文】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惫的方法。 【今释】中医认为,疾病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发展及转归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消长,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元气,指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指致病因素。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内养正气,  相似文献   

13.
邪与正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常占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学说的基本精神,好象一根红线贯穿于祖国医学“辨证施治”法则之中。明确认识了邪与正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也就能正确掌握祖国医学的治疗原则。一、邪正的定义过去,一般认为:“邪”就是外来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邪气;“正”就是内在的,能维持人体健康的正气。近来则有好多人又以为邪气  相似文献   

14.
正邪关系可以概括疾病的全过程 ,疾病的产生自始至终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胜邪祛 ,正虚邪进 ,因而病情就有轻重变化。正邪关系虽然复杂多变 ,但邪气侵犯人体后 ,存在留、藏、传、变四种基本形式 ,抓住四种基本形式 ,就抓住了正邪关系的实质。1 留1.1 留邪即蓄 ,郁痹不行邪气侵犯人体 ,多侵犯人体的某个部位 ,形成正邪斗争。如果正邪处于相持阶段 ,或湿邪凝恋 ,或邪气郁滞 ,邪气就会停留在所侵犯部位 ,留邪为郁 ,表现出郁痹证状。《素问·四时刺逆论》曰 :“内气外泄 ,留为大痹”。《素…  相似文献   

15.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邪气痹阻,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是以扶助人体正气,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为目的.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下面主要从推拿手法的祛邪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治病如用兵     
<正> 刘勤同志: 您好!您对扶正祛邪的理解,大体上正确。至于祖国医学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一治则,我是这样认识的。疾病的演变与转归,决定于正邪相争的消长盛衰,正能胜邪,病情就减退,邪盛正衰,病情就增进。因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温疫论》首次提出“戾气”致病学说,在治疗上认为“客邪贵乎早逐”,善用下法以逐邪。同时,他重视正气,认为“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正气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胃气的盛衰。针对正邪斗争的各阶段都有相应的治法方药。在机体正气强盛时,可通过战汗而解。邪气伤及正气,而正气未衰时,创立达原饮,配伍知母、芍药滋阴扶正。在运用承气汤时配伍生姜煎服以扶助正气。疫病邪盛正衰时,采用黄龙汤以补泻兼施。邪去正虚创立四养荣汤、六成汤等方,主以扶正。病愈后吴氏提倡应静养节饮食以复正气。同时还注重人体体质不同,提出四损不可正治的观点。对现代指导疫病治疗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邪关系可以概括疾病的全过程 ,疾病的产生自始至终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奏 ,其气必虚” ;正胜邪祛 ,正虚邪进 ,因而病情就有轻重变化。正邪关系虽然复杂多变 ,但邪气侵犯人体后有留、藏、传、变四种基本形式 ,抓住了这四种基本形式就等于抓住了正邪关系的实质。1 留1.1 留邪即蓄 ,郁痹不行邪气侵犯人体 ,侵犯人体的某个部位形成正邪斗争 ,如果正邪处相持阶段 ,或者属湿邪凝恋 ,或者属邪气郁滞等 ,邪气就会停留在所侵犯部位 ,产生积蓄及郁痹症状反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有“内气外泄 ,留为大痹”。…  相似文献   

19.
养生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发生,争取健康长寿。中医认为疾病是否发生取决于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力量的对比,若正气充盛,人体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协调,则邪气不易引起发病;若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或致病邪气作用过于强烈,超过人体防御能力,则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若人能养  相似文献   

20.
1 正邪辨析 中医的正邪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之一,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和理论学说.是中医学运用朴素的辨证法与对立统一规律,辨证归纳和分析制约人体健康与疾病两种对立因素而提出的一对范畴,所谓正邪,即正气与邪气.正气,即指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