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云峰  余慧琳 《中医药学刊》2006,24(9):1607-1610
笔者有幸于80年代初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赵老身边学习,亲耳聆听赵老教诲,深得其传,尤其是赵老论治温病,有独特之处。余铭记于心,廿多年来,临床中应用赵老这一理论治疗。肾脏病,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赵老治疗温病学说之精辟论述献与诸同道,愿共勉之。使之能发扬广大,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赵绍琴教授在温病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发热性疾病疗效犹为突出。临床上运用赵老学术思想和经验治疗一些发热性疾病,疗效确切,经得起重复。本文旨在阐发运用赵绍琴教授温病学术思想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一些体会,以管窥赵老在温病学方面的造诣。  相似文献   

3.
保津养阴在温病学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探讨温病治疗之基本大法,当先了解温病之基本病机,因“耗津伤阴”乃贯串于温病全程之基本病机,故保津养阴则为温病治疗之基本大法,也必然贯串于温病治疗之始终。其他治疗法则,均可统一于这一基本大法之中。或为保津养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辛凉透邪法、清热解毒法、泻下存津法;或为本法所衍生,如清营凉血法;或为与本法相配合的兼有  相似文献   

4.
肖化云  刘景超  凌芳 《陕西中医》2009,30(11):1502-1503
近代医家张锡纯擅长治疗温病,主张寒温统一,认为温病治法已详载于《伤寒论》,伤寒、温病之治法始异而终同;调治温病,主张清透,遣方用药讲求实效,味少而精。  相似文献   

5.
笔者有幸于80年代跟随赵绍琴恩师身边进修,亲耳聆听赵老教诲,深得其传.现将赵老临床妙用荆芥之经验,介绍于诸同道,以便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6.
汗出异常是温病过程中常见的症状,并贯穿于病程之始终,故温病有“汗病”之称。通过观察温病过程中不同阶段汗出异常的表现,可为分析病机、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故辨汗是温病临床辨治的重要方面,兹将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笔者有幸于80年代跟随赵绍琴恩师身边进修,亲耳聆听赵老教诲,深得其传。现将赵老临床妙用荆芥之经验,介绍于诸同道,以便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8.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高度概括了温病的治疗重要原则,强调了“救阴”贯穿于温病治疗之始终,与内伤杂病不同的是——温病的“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  相似文献   

9.
就温病营血证与络病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络脉病变是温病营血证的病理基础,“通”络的治则贯穿于温病营血证的治疗中,营血证即是温病后期极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终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物质基础是络脉及络脉的病变。  相似文献   

10.
就温病营血证与络病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络脉病变是温病营血证的病理基础,"通"络的治则贯穿于温病营血证的治疗中,营血证即是温病后期极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络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物质基础是络脉及络脉的病变.  相似文献   

11.
“安宫牛黄丸”亦称“牛黄丸”。《温病条辩》方,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鞠通)所创。二百年来,沿于临床,疗效之佳,世所公认。安宫牛黄丸是吴氏为温病所创,主要治疗温病中的温热之邪陷入心包所致的:高热  相似文献   

12.
清·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论治温病诸方。杨氏认为,仲景虽然指出“伤寒”、“温病”之不同,但在论治时则重“伤寒”而略“温病”,因此使后世医家只知治伤寒而亦略于温病。直至金、元时代,刘河间始则极力反对以辛温治疗伤寒,创双解、凉膈等寒凉方剂,为外感热病之治疗另辟了蹊径;元末明初之王安道提出伤寒“治以辛温解  相似文献   

13.
温病治宜宣畅气机,祛邪外出、保存阴津为法,忌用苦寒伤阴之品,黄芩性味苦寒,但众多医家临证治疗温病常配伍黄芩。本文分析当代温病大家蒲辅周先生运用黄芩治疗麻疹、乙型脑炎、腺病毒肺炎、风温等温病四则病案,并从中归纳蒲辅周运用黄芩治疗温病的经验,得出黄芩虽为苦寒伤阴之品,临床只要辨证灵活用药,苦寒适时,可被运用于治疗多种温病,不可拘泥于温病容易伤阴之说。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在温病治疗方面,独重阳明,善用白虎,临床中注重实效,述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他认为温病之初,应以透邪为要;阳明温病,应以凉补为主;热邪久伏,则应清滋并用。通过对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几则治温医案,从辨证、治法、方药进行分析,反映了张氏“寒温统一,以寒统温”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5.
叶天土在《温热论》里首先提出温病一般发展规律是卫气营血相传及各阶段的治疗大法。同时也指出治疗温病要“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那末,先安未受邪之地能否引邪深入呢?即这种观点是否与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治疗大法相矛盾?《临症指南医案》中的许多案例说明了只要掌握了各种温病的传变规律,于一般之中求特殊,既遵循卫气营血阶段治疗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哈毅 《北京中医药》2009,28(5):343-343
我的祖父哈锐川翁与赵炳南先生同为"德善医室"之弟子,均受业于丁德恩(一名庆三)先生.我自幼常听家父哈贵增(原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谈及他们的一些趣闻逸事,并有幸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诊于炳南赵老,也曾在诊余聆听赵老谈及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17.
哈毅 《北京中医》2009,(5):343-343
我的祖父哈锐川翁与赵炳南先生同为“德善医室”之弟子,均受业于丁德恩(一名庆三)先生。我自幼常听家父哈贵增(原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谈及他们的一些趣闻逸事,并有幸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诊于炳南赵老.也曾在诊余聆听赵老谈及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18.
对于温病的治疗,早在《内经》中就记载了“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燥淫所胜,以苦下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的基本大法。汉代张仲景虽未为温病立方,但详明治温不可用熏、灸、火攻、发汗等,为后世治疗温病确定了原则。到了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开始明确提出“以存津液为要旨”。汪讱庵也说:“叶氏必以保津液为要。”吴鞠通继承叶氏思想,并将之系统化、条理化,使保津养阴成为治疗温病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9.
银翘散加减在儿科的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为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为温病名家吴瑭所创立,本方属于“辛凉平剂”,用治“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因认为其有辛凉疏风清热之功,后人以之治疗温病初起,热郁肺胃  相似文献   

20.
治疗温病运用大量苦寒药是目前临床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苦寒清热用治温病 ,本属正治 ,但必须掌握时机 ,适时适量运用 ,否则易致失误。鉴于目前在临床中屡见温病初起时滥用苦寒药 ,忽视辨证论治 ,导致临证失误的情况 ,笔者特撰本文 ,旨在提醒医者正确运用治疗温病以苦寒清热为主的治则。1 古今温病临证失误概述回顾温病学的发展、形成过程 ,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 :仲景时代至金元以前 ,由于临床实践不足 ,人们对温病病因的认识仅立足于“寒邪” ,未能认识到外感“温邪”是致温之因 ,故遇到温病时 ,习惯于沿用《伤寒论》之方统治一切外感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