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病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脑梗死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的发生频率以及病灶部位、体积大小、数目多少和伴有脑萎缩等均有密切关系;对防止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脑卒中的复发是防止痴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60例血管性痴呆和200例无痴呆表现的单纯脑梗塞组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管性痴呆与性别以及年龄无明显关系,与脑梗塞的病灶数目有显著关系,与梗塞灶的大小无明显关系,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嗜烟酒在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而冠心病以及肥胖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防治血管性痴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血管性痴呆(VD)的发生率亦有所升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关VD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主要对VD的危险因素、分类、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简要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当今社会老年期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具备明显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也有独特的病理、生理及临床特征,诊断容易。此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而且诊疗途径广泛,效果也是乐观的,能真正延长人群中有价值的生命。为此,本围绕以上情况进行了综述讨论。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影像学及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ACI)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对1995~2004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或有眩晕、头痛而无明确卒中病史的3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做了CT或MRI检查,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临床痴呆评定(CDR)对68例影像学检查有ACI者做了老年认知功能测验。【结果】做CT检查的200例老年人显示有ACI者33例(占16.5%),做MRI检查的100例显示有ACI者35例(占35%),68例有ACI者中有63例的心理学测验,得分均低于非ACI者。【结论】ACI并非无临床症状,只是症状轻微、短暂,ACI患者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最终将演变成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VD组40例及中风后无痴呆(stroke without dementia,SWD)组30例两组病人,全部患者均于卒中后2周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结果:VD组双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均数显著大于SWD组(P<0.05).VD组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均数均大于SW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D组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总积分均数均显著大于SWD组(P<0.05).VD组颈动脉轻度狭窄、明显狭窄和完全闭塞的例数均多于SW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PSV、IMT值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是诊断VD的支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影响脑梗死患者从认知障碍转化为痴呆的血管性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6~24月的随访调查,根据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VD组(42例)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144例)。运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VCIND发展为VD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脑白质稀疏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的梗死灶数量均是促使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危险因素(P=0.027,P0.001,P=0.046,P0.001,P=0.011)。脑白质稀疏评分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的数量是相互独立的影响因素(P0.001,P=0.032,P=0.001,P=0.016)。结论: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数量及其部位分布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血管性痴呆(VD)的发生率亦有所升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关VD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主要对VD的危险因素,分类,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简要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老年痴呆疾病的绝对及相对发病率均明显增加。血管性痴呆(vasculerdementia,VD)是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由于VD是目前惟一可以预防的痴呆,因而其危险因素的确定非常重要。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相同,但目前除年龄因素外,还没有足够的流行病学依据可证明两者的危险因素确为一致,因此就VD发病的危险因素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76例脑卒中患者中痴呆(VD组58例)与非痴呆(非VD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VD组比较,VD组受教育时间偏少,嗜烟及脑血管伴发疾病、脑卒中复发例数均较高(P〈0.01或0.05)。结论:VD的危险因素较多,应予以针对性预防和及时治疗,以减少或延缓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吕爱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910-3910
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老年痴呆疾病的绝对及相对发病率均明显增加。血管性痴呆(vasculer dementia,VD)是老年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由于VD是目前惟一可以预防的痴呆,因而其危险因素的确定非常重要。虽然大多数学认为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相同,但目前除年龄因素外,还没有足够的流行病学依据可证明两的危险因素确为一致,因此就VD发病的危险因素作一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程,以及随访过程中经历血管事件后对认知、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01/2004-06上海华东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72例进行随访,其中男54例,女18例,平均年龄(73&;#177;7)岁。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mg/次,1次/d)、石杉碱甲(商品名:双益平,0.05mg/片,2片/次,2次/d)及吡拉西坦(商品名:脑复康,0.4g/片,2片/次,3次/d)口服。门诊随访。患者随访开始时间不一致,1999年至2001年均有入组,随访周期约4个月/次,平均随访时间(24.25&;#177;6.01)个月。随访的血管事件包括新近发生的脑和心脏血管性发作。所有患者都接受CT或MRI检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检查认知缺损程度,满分为30分,低于26分为认知功能受损),神经精神调查(检查行为能力,共分10个领域,每个领域根据其出现的频率计1~4分,根据严重程度计1~3分,将每项的频率得分乘以严重程度得分后相加,得分越高疾病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共20项,每项依据严重程度计10分,总分20分为正常,〉20分即有不同程度下降)指标评估。同时根据是否经历血管事件分为两组进行各量表评分比较。结果:7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随访期末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较随访前显著降低,神经精神调查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随访前升高[(22.3&;#177;4.6,32.1&;#177;18.3,43.7&;#177;9.6);(25.3&;#177;5.2,19.4&;#177;13.9,32.6&;#177;8.3),(t=5.67~14.86,P〈0.01)]。②发生血管事件组比未发生血管事件组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神经精神调查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恶化迅速(数据均为变化值)[(-2.24&;#177;1.4,11.60&;#177;14.3,9.88&;#177;12.5);(-1.03&;#177;1.7,2.35&;#177;15.6,2.04&;#177;7.3),(t=2.94-7.38,P〈0.01)]。③认知和行为恶化与血管事件的发生高度相关(r=0.920,P〈0.01);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成显著正相关(r=0.793,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出现恶化,且新的血管性事件加重病情,所以早期干预显得尤其重要。其中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高度相关,可能与特异性的额叶-皮质下环路的破坏有关,提示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中同样的皮质下病理改变造成了认知和行为两种类型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肖玉娴 《临床荟萃》2011,26(10):861-86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血管性痴呆(vasular dementia,VD)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测定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46例VD患者(VD组)的血浆总Hcy水平,并与40例正常同龄对照组及50例非痴呆脑梗死组比较,分析痴呆与Hcy的关系。结果 VD组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同龄正常对照组和非痴呆脑梗死组,(29.23±5.42)mmol/L vs(10.24±3.12)mmol/L、(26.24±4.28)mmol/L(P〈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VD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当今社会老年期痴呆中最常见的-种。具备明显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也有独特的病理、生理及临床持征,诊断容易。此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而且诊疗途径广泛,效果也是乐观的,能真正延长人群中有价值的生命。为此,本文围绕以上情况进行了综述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尤其与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新近发现血管性痴呆的64例患者为血管性痴呆组(VD组);选择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新近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患者60例为对照组(NC组).比较两组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高,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血管内径狭窄,颈动脉斑块分级较高.结论 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狭窄情况与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相关.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及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同期同一医院收集的30例VD患者、30例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人,应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简易痴呆筛查量表(brifesereen-ingscalefordementia,BSSD)评定认知功能。结果:VD组MMSE评分(15.67±3.89)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27.10±1.49)分和正常对照组(29.63±0.72)分(Z=-6.684,-6.861,P<0.01),脑梗死对照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Z=-5.936,P<0.01)。VD组BSSD评分(16.90±4.32)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28.40±1.16)分和正常对照组(29.90±0.31)分(Z=-6.690,-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BSSD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Z=-5.705,P<0.01)。VD组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物体命名和语言复述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VD组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P<0.05或P<0.01)。V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物体命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项认知功能指标评分VD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对照组语言复述、注意、计算和短程记忆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VD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老年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病变关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相似文献   

19.
矿区的血管性痴呆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潇潇  付联群 《临床荟萃》2007,22(23):1704-1705
血管性痴呆(VaD)是一组由脑血管病导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在我国北方矿区矿工脑血管病发病率高,VaD发生率亦较高。因此我们对阜新煤矿地区177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通过探讨VaD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本病寻找途径。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本组患者177例均为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头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其中男130例,女47例,年龄46~78岁,平均(64.7±7.4)岁,70%为矿工。1.2方法根据NINDS-AIREN工作组提出的VaD的诊断标准[1,2],简…  相似文献   

20.
尤林 《临床医学》2011,31(6):55-56
目的探讨老年血管性(VD)痴呆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老年VD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脑血管病的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7例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恢复,其他症状相应改善37例,6例病情无改善或加重,4例死亡。结论脑萎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为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高危因素,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可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