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使用抗凝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3例重症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均先抗凝治疗,症状无改善,再行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术后3 d,1例因脑水肿加重致脑疝死亡。术后7 d,12例临床症状改善,未见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10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2例;术后90 d,复查CTA、MRA、MRV或DSA示静脉窦通畅11例。结论 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窦血栓的综合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对我科1997年7月~2005年6月收治的99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综合血管内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静脉窦置管溶栓合并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方案1),38例患者接受颈动脉溶栓合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56例患者接受单纯颈动脉溶栓(方案3),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99例患者中有94例颅内压降至300 mm H_2O, 75例患者静脉窦实现再通,93例患者循环时间降至11 s以下。结论综合应用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及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48小时微量溶栓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采用经典方法治疗,13例患者(9例随机分配患者及4例经典方法禁忌的患者)采用改良方法(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持续48h微量溶栓术)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2.1月。结果:经典方法组: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1例植入支架1枚,2例并发脑出血(1例在右侧顶叶,1例在左侧小脑),并发脑出血的1例患者遗留面瘫,NIHSS评分1分,其余8例0分,预后良好。改良方法组:1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含相对禁忌证病例1例,禁忌证病例3例),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无一例并发或加重脑出血,病程超过3个月的1例患者术后1个月残留语言功能障碍NIHSS评分1分,其余12例0分,预后良好。结论:经典方法可以有效治疗脑静脉窦狭窄及血栓形成,但并发脑出血的风险较大,改良方法"脑静脉窦48h微量溶栓术"有效规避了大量应用溶栓药物的问题,在达到同样疗效情况下更为安全,拓展了血管内途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附2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传统治疗方法多为脱水降颅压、抗感染 ,扩容及对症处理 ,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我们最近收治 2例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病 例例 1,男性 ,41岁 ,头痛 1月入院。患者于 2月前曾有不明原因发热史 ,未系统治疗。 1个月前逐渐出现头痛 ,视物模糊 ,伴恶心 ,呕吐 ,非喷射性。 1周前行头颅CT扫描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给予 2 0 %甘露醇静滴 ,症状未缓解。病程中无抽搐及意识障碍。查体 :BP 15 / 10kPa ,神清、语利 ,项强 3指 ,双眼球突出 ,双眼底视乳头边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身抗凝治疗与局部溶栓治疗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4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全身抗凝治疗组及局部溶栓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比2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溶栓后造影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全身抗凝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为33.4%,明显低于局部溶栓治疗组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溶栓治疗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全身抗凝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行溶栓后造影复查,局部溶栓治疗组患者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全身抗凝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局部溶栓治疗较全身抗凝治疗更有利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改善,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静脉肝素抗凝与脑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和抗凝组(静脉肝素抗凝),每组7例,比较2组平均住院时间、血管完全再通率、mR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脑静脉窦介入组住院时间较抗凝组短,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抗凝组,mRS平均评分低于抗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溶栓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动脉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血栓形成 (CVT)临床上较少见 ,尤其有关临床治疗报道甚少。我院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3月采用动脉溶栓治疗 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 ,现报告如下。1 病例1.1 例 1 男 ,39岁。因突发四肢抽搐 1次于 2 0 0 1年 8月 30日入院。患者于 8月 2 9日在行走途中突然跌倒在地 ,口吐白沫 ,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状抽搐 ,抽搐约 5分钟停止 ,无二便失禁 ,立即被送到我院急诊科 ,仍呼之不应。头颅CT示“左顶叶稍高密度影” ,给予“甘露醇、能量合剂”治疗半小时后清醒 ,对发作之事不能回忆 ,无畏寒、发热、头痛、呕吐等 ,随之以“继…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方法 对8例以顽固性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患者,采用颅脑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成形术协同抗凝治疗。结果 MRI显示相应脑静脉窦区出现长T2WI,短T1WI信号,DSA显示脑静脉窦闭塞、静脉侧支循环建立和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临床病情显著缓解。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VST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以导丝碎栓、尿激酶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术后DSA显示:栓塞段静脉窦均再通。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8例,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1例。随访10例,时间8~30个月,复发2例。结论 CVST通过机械碎栓及药物溶栓后可达到再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因为脑循环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所继发的脑水肿、梗死、出血所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常见症状有长期的渐进性头痛、头闷,并反  相似文献   

11.
多途径介入治疗进展性颅内静窦血栓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 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 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 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 结果 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 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 (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 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 结论 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 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感染性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感染性脑糠脉窦血栓(CVST)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10例由感染所致的CVST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4例继发于乳突感染,2例继发于头面部疖肿感染,3例继发于中耳炎,1例由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导致。患者最初主要为头痛、发热等局部感染表现,进而出现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头部CT、MRI、DSA等检查显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10例患者均行抗感染治疗,其中6例给予抗凝治疗,4例给予局部溶栓治疗。治疗后患者痊愈7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 头面部感染及全身性菌血症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考虑CVST。早期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溶栓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2例联合机械性破栓术治疗,2例联合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治疗,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留有一侧肢体轻瘫外,其余7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到15分,原有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100%),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是有效的,对溶栓药物的使用、提高治疗安全性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病例,总结CVST患者 头痛的特点,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CVST病例,回顾其头痛特点、临床表 现、影像学检查及化验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共入组18例CVST患者,本组CVST最常见的部位是横窦(77.8%,14/18),其次为乙状窦(61.1%, 11/18)和上矢状窦(50%,9/18);14例(77.8%)存在多个颅内静脉窦血栓。所有患者均以头痛为首 发症状,其中7例(38.9%)为单纯性头痛;11例合并其他临床症状,包括癫痫(38.9%,7/18)、呕吐 (44.4%,8/18)、肢体麻木(11.1%,2/18)、肢体无力(16.7%,3/18)、眼部症状(22.2%,4/18)以及 意识障碍(11.1%,2/18)。9例(50%)为偏侧头痛,其中8例(88.9%,8/9)存在同侧CVST;头痛视觉 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平均7.0分(3~10分);头痛发病形式5例(27.8%)为急性, 12例(66.7%)为亚急性,1例(5.6%)为慢性。 结论 头痛是CVST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偏侧头痛CVST患者血栓以头痛同侧多见;头痛亚急性起病的 患者,尤其需注意CVST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requires anticoagulation to promote vessel recanalization. Current anticoagulation paradigms utilize plasma tests from peripheral venous/arterial samples for therapeutic monitoring. We describe a medically-refractory case of CVST in a 35-year-old woman later found to have JAK2 mutation and essential thrombocytosis. Despite therapeutic anticoagulation levels, worsening cerebral edema and progression to coma prompte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ailed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attempts led to placement of 2 separate indwelling microcatheters for continuous infusion of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Forty-hours of continuous-tPA in addition to systemic intravenous-heparin led to complete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olution of CVST. Whole blood coagulation testing using 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 (ROTEM) from simultaneous samples taken intracranially (via cerebral microcatheters) and peripherally (via antecubital vein) all revealed prolonged intrinsic pathway activation clotting times consistent with heparin anticoagulation use. However, both intracranial ROTEM samples identified faster clotting times compared to the peripheral sample suggesting lower anticoagulation levels intracranially. Our findings were speculative and hypothesis generating as to whether this explained medical treatment failure. If there are coagulopathy differences at local sites of injury not adequately captured by peripheral blood draws,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required to identify better approaches to avoid under-treatment of similar cases.  相似文献   

16.
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脑静脉 回流受阻、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死亡率。成年女性则以口服避孕药物和 围产期多见。由于妊娠引起的CVST危险因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早期对妊娠合并CVST的诊治具有一 定难度。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妊娠相关CVST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等 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早期发现、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死亡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白塞病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表现、血 栓好发部位、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白塞病 相关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收集白塞病相关CVST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22.2%),女性7例(77.8%),年龄21~47岁,中 位数是35.9岁;急性起病1例(11.1%),慢性起病8例(88.9%);头痛4例(44.4%)、头晕1例(11.1%)、 阵发性黑蒙3例(33.3%)、双眼视力下降5例(55.6%)、视盘水肿9例(100%)、复视3例(33.3%)、耳 鸣1例(11.1%);乙状窦血栓形成7例(77.8%)、横窦血栓5例(55.6%)、直窦血栓1例(11.1%)、下矢状 窦血栓1例(11.1%)、颈内静脉血栓2例(22.2%);仅1处静脉窦受累的4例(44.4%),同时有2处及2处 以上静脉窦受累的5例(55.6%);所有患者均予醋甲唑胺50 mg 2次/日口服,3例予糖皮质激素冲击 治疗,其中1例合并华法林抗凝治疗、2例进行了腰大池-腹腔分流手术。随访1~32个月,所有患者治疗 后均好转。 结论 白塞病可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累及单处或多处静脉窦,CVST患者需除外白塞病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方法。方法对54例CVST患者的发病诱因、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血液和脑脊液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CVST患者平均年龄(33.33±12.20)岁,其中45岁以下45例。在妊娠和产褥期(31.5%)、脱水(22.2%)、上呼吸道感染(18.5%)、乳突炎(9.3%)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出现头痛(87.0%)、恶心(50.0%)、性发作(7.4%)、意识障碍(5.5%)以及肢体无力(3.7%)等症状,同时有D-二聚体水平增高,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脑组织水肿或梗死,伴有出血性病变。多数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正常。结论在妊娠、产褥、脱水、感染等诱因下,出现头痛、恶心、意识障碍、性发作等症状的青年患者,要高度怀疑CVST,应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D-二聚体增高的情况下,脑静脉造影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