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分析2010年3月-2014年2月我院74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术后早期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护理要点。结果 74例患者中51例经治疗后肾功能恢复体征良好,痊愈出院;10例出现急性排斥反应,9例出现加速排斥反应,均经免疫抑制剂排斥治疗肾功能得以逆转;2例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再次行肾移植术,手术成功,移植肾肾功能正常;1例超急排斥反应即行摘肾手术,恢复血透治疗;1例加速排斥反应死亡。结论术后通过制订个体化的早期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正确的用药指导、准确监测病人不良反应、及时增减用药剂量,能有效地降低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由于移植肾源不足,大多数晚期尿毒症患者术前需要透析治疗。探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方式与肾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移植受者204例,术前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均知情同意。按照移植术前透析方式分为两组:①血液透析组(n=122)术前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透析10 ̄12h/周,手术前1日透析1次。②腹膜透析组(n=82)术前采用标准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直至手术当日,在术前4 ̄6h排空腹透液。术后3个月拔管。两组都采用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术后1年内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情况以及人/肾1年存活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4例肾移植受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人/肾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血液透析组患者肾移植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腹膜透析组(14.8%,25.6%;13.9%,23.2%,P均<0.05),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高于腹膜透析组(40.2%,20.7%,P<0.05)。结论:肾移植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各有优缺点。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率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而腹膜透析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较快,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经HLA-氨基酸残基配型(Res 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对1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按照美国 UCLA组织配型中心所确定的中国汉族人Res 配型标准进行供、受者筛选,以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13例患者, 无1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9例术后5天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术后1月内各出现一次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3.1%),1例经M.P., 2例经OKT3治疗后逆转;1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过渡后,于术后3周肾功能逐渐正常。按Re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和3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例(7.7%)、3例(23.1%)、7例(53.8%)和2例(15.4%),明显高于传统HLA六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Re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缩短等肾时间,减少移植肾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活体供肾肾移植关系到供受者双方的生命,要求手术确保供受者安全,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高,为保证供者的安全,如何选择供肾的切取方式十分关键.目的:总结 37 例经背腰十二肋切口亲属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临床经验,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移植泌尿外科 2007-06/2008-08 完成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患者 40 例,其中 37 例采用经背腰十二肋小切口术式切取亲属活体供肾,回顾分析供、受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同期随机抽取尸肾移植 40 例,将亲属活体间肾移植受者与尸肾移植受者在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37 例手术均成功,供肾切取手术时间仅1.0~2.0 h,供肾热缺血时间约 15 s,冷缺血时间 1.0~2.0 h,术中出血不多,围手术期间未发生外科及内科并发症.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快,1 周左右血肌酐水平均可降至正常.随访至今,所有供、受者均正常生存,移植肾功能均保持在正常范围.活体.肾移植受者在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尸肾移植.提示经背腰十二肋切口开放切取供肾手术除了有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短等优点外,在手术安全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肾质量高,术后人/肾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PRT)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是一种有效方法,而急性排斥反应(AR)又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可发生任何时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最多发生于术后一个月内[1],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肾移植的成功率及人/肾存活率.我院自1994~2007年共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302例,术后1个月内共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4例,发生率达27.8%.77例成功逆转过来,逆转率达91%.现将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亲属活体问肾移植数量明显增加,供肾者的安全性及亲属活体供肾的移植质量受到日益重视.目的:总结40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经验,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移植泌尿外科在2007-06/2008-08共完成亲属活体供肾移植40例,回顾分析供、受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同期随机抽取尸肾移植40例,将亲属活体间肾移植受者与尸肾移植受者在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所有供者手术时间仅1.0~2.0 h,供肾热缺血时间15 S左右,冷缺血时间1.0~2.0 h,围手术期间未发生外科及内科并发症.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快,前3 d尿量500~1 000 mL/h,1周左右血肌酐水平均可降至正常.随访至今,所有供、受者均正常生存,移植肾功能均保持在正常范围.活体肾移植受者在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尸肾移植.开放切取供肾手术时间短、热缺血时间短,在手术安全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度致敏受者行脱敏治疗及肾移植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高敏受者采用血浆置换和免疫球蛋白脱敏治疗后行肾移植术的临床及护理资料,总结观察和护理要点。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其中6例为早期严重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4例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1例并发移植肾破裂,经抢救后行移植肾修补术。1例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血液透析7周后移植肾功能恢复。结论:做好术前脱敏治疗、术后监护及并发症的护理工作,能够促进脱敏治疗后肾移植成功和患者尽快康复。术后的护理重点是监测排斥反应和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致敏受者经严格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和交叉反应组(cross reactive groups,CREG)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寻找提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对82例致敏受者按照美国联合器官调配网络(united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制定的CREG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及预防排斥反应,酌情使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结果移植成功率为90%(74/82),病死率为1%(1/82),超急性排斥、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分别为3例、5例和23例(28%)及17例(21%).成功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58个月,未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按HLA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位点错配分别为8例(10%)、20例(24%),少于CREG配型的相应位点错配38例(46%)、26例(32%),均为P<0.05而3~4位点错配则HLA配型高于CREG配型,分别为54例(69%)、26例(32%),P<0.05.中、重度致敏受者术后超急性排斥和加速排斥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致敏受者组及HLA Ⅰ类抗体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亦明显高于HLAⅡ类抗体阳性受者组(P<0.05).结论严格按照HLA配型及CREG配型进行供、受者筛选,酌情应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但对重度致敏的受者行肾移植时需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9.
目的客观评价肾移植术后骁悉(mycohpenolate mofetil,MMF)与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抗排斥反应效果的差别.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6~2002.6)、Embase(1984~2002.6)、Cochrane图书馆(2002年第二期)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2.6),鉴定有关随机对照试验,并采用Revman 4.1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随机对照试验,涉及不同剂量MMF与AZA用于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发现MMF 2 g/d比AZA可提高移植肾短期存活率及病人长期存活率,而MMF3 g/d与 AZA对提高病人及移植肾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至1年内,MMF 2g/d或MMF 3 g/d均较AZA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发生率.结论MMF较AZA免疫抑制效力更强,MMF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AZA,运用MMF对提高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存活率及病人长期生存率有利.MMF 2 g/d是较理想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微嵌合作为移植物与受者之间的双相细胞移动的标志,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夫妻生活与嵌合体的发生,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及其他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将接受肾脏移植的女性受者(有过生育史的女性除外)分为丈夫活体供肾组、无关男性尸体供肾组,并设立接受妻子活体供肾的对照组。STR方法检测女性受者体内男性供者来源的Y染色体反映微嵌合体的存在,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系,并比较配偶间供肾效果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尽管配偶间供肾移植存在供者年龄偏大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错配率较高的因素,但与接受无关男性尸肾移植的女性受者相比,接受丈夫活体供肾移植的女性更易检测出微嵌合体,而且肾移植后恢复情况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而与接受妻子供肾的丈夫相比,接受丈夫供肾的妻子肾移植效果好。说明夫妻间长期相处导致女性接受丈夫体液的机会多,由此产生免疫耐受对于肾移植后人/肾的相容性好,急性排斥反应小。  相似文献   

11.
背景:体液免疫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抗HLA类抗体和抗MICA抗体在诱发慢性移植肾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血清抗HLA抗体及MICA抗体与术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及存活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分析,2001-01/2006-06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对象:选择接受肾移植后长期随访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5~73岁,平均(45.3±10.8)岁.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受者34例设为排斥组,同期手术移植肾功能仍稳定的26例受者设为对照组.方法:应用One Lambda混合抗原板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受者肾移植前血清中的抗HLA抗体,于2007-01/07月检测受者术后抗体情况,对阳件血清进一步用抗原板检测抗体阳性率及其特异性.采用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液相芯片技术对肾移植者术前后进行抗MICA抗体测定;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HLA基因分型.主要观察指标:①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抗HLA抗体滴度及特异性的动态变化.②受者术后抗MICA抗体合成情况.③移植肾功能.④移植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率.结果:在60例肾移植受者中,抗体阴性者27例,抗体阳性者33例,阳性率为55%,其中抗HLA抗体阳性12例,抗HLA和MICA抗体均阳性7例,抗MICA抗体阳性14例.慢性排斥组的抗HL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P<0.01);慢性排斥组和肾功能稳定组MICA抗体阳性受者分别为16例(47.1%)和5例(19.2%),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肌酐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其中抗HLA和MICA抗体均阳性者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单一抗体阳性者(P<0.05).结论:抗HLA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在诱发慢性移植肾排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时,抗MICA抗体可与内皮细胞上表达的多态性MICA抗原作用,也可导致移植物的慢性损伤.  相似文献   

12.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巨细胞病毒(CMV)是人类疱疹病毒中的一种双链DNA病毒,在正常人群中CMV感染的发生率很高,但很少或不引起临床症状.而器官移植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受抑制,即可引起CMV感染的临床症状.大量的迹象表明CMV感染可能是诱发移植肾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1~3].笔者检测208例肾移植受者术后CMV DNA及其中48例术前血清CMV IgM、IgG抗体,旨在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CMV感染发生情况及对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移植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观察HLA配型和PRA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21例尸体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15例,占12.40%;6例PRA阳性,占4.96%;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尸肾移植83例的临床经验,分析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3例尸肾移植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3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发生尿瘘,2例输尿管梗阻,1例肺部感染,1例骨髓抑制,2例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结论:术后影响移植肾失功的主要原因是急性排斥反应及急性肾小管坏死。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主要原因。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刘旭华  曲青山  陈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1454-1455,145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移植肾存活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于该院行肾移植术的患者共计1 430例次,根据术前PRA检测结果分为阴性组(PRA<10%)和致敏组(PRA≥10%),分析两组间术后一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肾存活率的差异;结合临...  相似文献   

16.
我院1991年5月至9月为4例终末期尿毒症患者作了肾移植术,全部获得成功,并于术后采用B型超声(东芝牌SAL-38AS型)对移植肾进行动态观察,取得了初步资料。本组4例同种异体尸肾移植受者,原发疾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尿毒症。男2例,女2例;年龄18—33岁,平均25岁。尸肾离体后热缺血时间5—8分钟,冷缺血时间3—6小时。3例尸肾植入受者右髂窝,1例植入左髂窝。待术后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和观察访谈法,以便利抽样法,对符合人选标准的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56例进行调查.结果 研究对象的面对得分与常模相似;回避、屈服得分均高于常模.亲属供肾者未来的健康状况、移植肾功能及术后生存时间、术后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等是影响患者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结论 护理人员在准确评估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术后应对方式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走出应对误区,最终提高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与亲属捐献肾移植术后的临床指标,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在该院行DCD或亲属捐献肾移植术的受者93例,其中DCD肾移植受者60例,亲属捐献肾移植受者33例.比较两组在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活检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biopsy-proven acute rejection,BPAR)、外科并发症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 DCD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比例显著高于亲属捐献的肾移植受者(P<0.05),但DGF平均恢复时间、BPAR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D可作为有效的供肾来源之一,DCD肾移植术后应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加强对DGF等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改变及其与急性排异反应的关系.方法:首次接受肾移植手术受者60例,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者肾移植术前及术后第7、14、21天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的百分率;根据肾移植术后两周内发生排斥与否将患者分为排斥组(13例)和非排异组(47例).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标本为正常对照组.急性排异反应诊断标准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及移植肾穿刺活检等综合判断.结果: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CD80即有表达,TLR4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两者表达到达顶峰,其后逐渐下降,排斥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CD80表达峰值较肾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且持续时间较长.结论:TLR4、CD80在肾移植术后早期表达升高,并可增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与HLA误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1286例次肾移植受者,按HLA误配率(MM)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术后1~2 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状态.结果 HLA配型6误配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3%;5误配组为29.8%;4误配组为19.3%;3误配组为16.0%;2误配组为12.0%;1和0误配组未见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供-受者间HLA配型愈好,即误配率愈低,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愈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