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报告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甘露糖醋酸醛糖腈乙酯衍生物诊断深部念珠菌病.实验显示播散性念珠菌病血清甘露糖浓度最高,平均为925.24±73.64μg/ml.系统性(非播散性)病例较低,平均为654.58±31,19μg/ml.而健康人最低,平均502.76±76.83μg/ml.3者有显著差异(P<0.01).兔感染白念珠菌一天后血清甘露糖浓度迅速增高(267.36-1053.57μg/ml).而新型隐球菌、烟曲霉、裴氏着色霉菌及几种常见细菌培养标本均未检测到甘露糖.此法对诊断系统性和播散性念珠菌病有实用价值,特别对后者的早期感染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过敏性紫癜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2 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 (急性期 12例和静止期 14例 )血浆VEGF浓度进行检测 ,并以 2 0例健康人血浆VEGF浓度作为对照。结果  2 0例健康人血浆VEGF含量为 (63 .8± 5 9.3 ) μg/L ,急性期和静止期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VEGF含量分别为(5 5 7.3± 3 89.4) μg/L ,(13 5 .9± 80 .4) μg/L ,两组与健康人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VEGF在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古巴关塔那摩市麻风流行率为5.6‰,在那里对192名多菌型家内接触者,使用Rees氏提供的麻风菌可溶性抗原(其蛋白含量为10μg/ml),研究了其皮肤反应。做为对照的有10名L型和8名T型病人,还有10名结核病人和20名健康人,他们都没有与麻风接触的  相似文献   

4.
秦、巴山区麻风病人和健康人的发硒含量高低依次为:秦巴山区麻风病人>巴山山区健康人>秦岭山区健康人,差别均非常显著。麻风病人的发硒呈高水平,且L型>T型。麻风病人或健康人的发硒在年龄和性别上无差异。作者提出麻风的发病与硒有一定的关系,并认为深入研究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ECP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法玛西亚CAPECP荧光酶标法测定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20名正常人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ECP值为25.76±2.45μg/L,正常对照组为3.3±0.74μg/L。患者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因此 ,在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 ,ECP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了年龄为17~42岁的46例淋菌性睾丸附睾炎病人的血浆IgG、IgA、IgM免疫复合物、溶菌酶活性,并以32名同年龄健康男性和43例无并发症的淋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慢性淋菌性睾丸附睾炎患者治疗前血浆IgA含量为:2.47±0.12g/L;IgM1.48±0.17g/L;IgG 12.3±0.96g/L;新发病者相应为:2.7±0.21、1.86±0.11、和13.1±0.23g/L;对照组相应为2.4±0.12、1.41±  相似文献   

7.
采用改良的Eriksson法。分析55例麻风(TT型15例,界线类30例,LL型10例)及6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α_1抗胰蛋白酶抑制活力(α_1—AT)。结果TT型的α_1—AT为1.18±0.15mg/ml,同正常人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界线类为1.02±0.28mg/ml,同正常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LL型为0.78±0.42mg/ml,也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α_1—AT均值从TT端移行至LL端时呈逐渐下降趋势。α_1—AT缺乏在麻风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推测用纯化的α_1—AT或提高α_1—AT产生的制剂可能对麻风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8.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及Fas配体和可溶性Fas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Fas抗原与Fas配体(FasL)及可溶性Fas(sFas)在白癜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对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上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sFas的含量。结果寻常型白癜风患者PBLC上Fas的表达(43.45%)较正常人(58.30%)显著降低(P<0.01),寻常型白癜风患者PBLC上FasL的表达(58.40%)亦较正常人(64.65%)显著降低(P<0.05);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sFas水平(3.95±3.23μg/L)较正常人(1.51±0.71μg/L)明显增高(P<0.01),散发型白癜风患者进展期血清sFas水平(5.55±4.82μg/L)明显高于稳定期(2.94±2.29μg/L)(P<0.05),治疗后血清sFa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结论白癜风患者PBLC上Fas/FasL及循环sFas的表达均有异常,淋巴细胞Fas/FasL异常表达及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可能与白癜风的免疫异常及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和吞噬系统状态在银屑病解毒疗法前后的动态变化。观察11例,男49、女62,年龄17~67岁,病期2~28年。用激光散射浊度法检测血清中CIC含置和新的放射免疫法监测血中聚合γ-球蛋白来评定吞噬细胞质和量的动态。结果:CIC在各型银屑病中都升高,上升最高为关节病型(2.36±0.06g/l)和红皮病型(2.03±0.06g/l),其次为脓疱型(1.64±0.05g/l)和渗出型(1.61±0.05g/l)。寻常型CIC升高(1.53±0.4g/l),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为1.44±0.05g/1)。但皮损面积>50%的寻常型银屑病CIC可达1.68±0.06g/l。各型银屑病进行期的CIC比其他各期为高。病程一年之内患者CIC为1.89±0.08g/l,反之1~5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二苯胺法检测了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DNA(抗原)的含量,与健康人做对照,表明LE病人血清中的DNA(43.5μg/ml)高于正常人(33.4μg/ml),与病情有一定关系.DNA的检测研究可能对LE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IgE和ECP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Unicap100System对8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进行检测。结果:8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血清总IgE水平(阳性率)分别为:荨麻疹198±24ku/L(21/32,65.63%,P<0.01),特应性皮炎167±32ku/L(6/10,60.00%,P<0.01),湿疹168±28ku/L(8/18,44.44%,P<0.05),药疹139±22ku/L(5/12,41.67%,P<0.05);血清ECP水平(阳性率)分别为荨麻疹38±9μg/L(17/32,53.13%,P<0.01),特应性皮炎29±12μg/L(6/10,60.00%,P<0.01),湿疹42±11μg/L(9/18,50.00%,P<0.05),药疹22±8μg/L(4/12,33.33%,P<0.05)。血清总IgE和ECP可能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莪术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莪术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的活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以莪术挥发油对62株念珠菌进行体外药敏实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FC),同时以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作为质控药物。结果:莪术挥发油对念珠菌属的平均MIC值为(760.87±376.56)μg/mL,其中对白念珠菌MIC和MFC值均为(734.13±379.36)μg/mL;对光滑念珠菌的MIC、MFC均为(833.59±415.07)μg/mL;对克柔念珠菌的MIC、MFC均为(1082.59±405.07)μg/mL;对热带念珠菌的MIC、MFC均为(606.25±207.53)μg/mL;对近平滑念珠菌的MIC、MFC均为(568.36±218.76)μg/mL;对季也蒙念珠菌的MIC、MFC均为757.81μg/mL。结论:莪术挥发油在体外对临床常见6种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各菌种的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莪术挥发油抗念珠菌的作用方式可能为杀菌;NCCLS-M27-A方案可用于对中药抗念珠菌活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胞壁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甘露聚糖影响脂多糖诱导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产生的IL-6、IL-8的效应。方法 3种浓度的CTAB甘露聚糖(1.00mg/mL、0.10mg/mL、0.01mg/mL)体外与人PBMC共孵育预刺激24h,然后加入脂多糖(50μg/mL)再孵育24h,收集上清液;在24h、48h时收集3种浓度CTAB甘露聚糖刺激组的上清液;阳性对照为脂多糖(50μg/mL),并设不加刺激剂的空白对照,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白介素-6、IL-8(IL-6、8)的含量。结果 在24h、48h3种浓度CTAB甘露聚糖刺激组均未检出IL-6、IL-8;阳性对照脂多糖组IL-6含量为(478.507±24.876)ng/mL,IL-8含量为(529.655±53.279)ng/mL;阴性对照未检出IL-6、IL-8;1.00mg/mLCTAB甘露聚糖+脂多糖组IL-6含量为(85.620±16.058)ng/mL,IL-8为(123.940±20.319)ng/mL;0.10mg/mLCTAB甘露聚糖+脂多糖组IL-6含量为(210.086±27.874)ng/mL,IL-8为(206.798±31.878)ng/mL;0.01mg/mLCTAB甘露聚糖+脂多糖组IL-6含量为(201.387±32.396)ng/mL,IL-8为(203.133±36.012)ng/mL.结论 白念珠菌胞壁CTAB甘露聚糖对脂多糖诱导人PBMC产生IL-6、IL-8具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测定小鼠脾细胞在感染不同时间产生TNFα水平来探讨宿主在急性系统性念珠菌病中的保护机制。以致死量(106个细胞/ml)白念珠菌从尾静脉感染小鼠,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感染后3天和6天,小鼠脾细胞与刀豆蛋白A(ConA,10μg/ml)孵育上清液中TNFα含量,同时用平皿稀释法测定感染小鼠肾脏菌落形成单位(CFU),并计算感染小鼠平均存活时间(MST)。结果表明,感染后3天和6天,TNFα含量分别为306±73pg/ml和218±60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FU分别为(4.41±1.16)×103/ml和(28.4±8.70)×103/ml;MST为9.17天。结果提示TNFα可能参与了抗白念珠菌感染的早期免疫反应,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常人血清中β_2-微球蛋白含量一般不超过3μg/ml。在某些自身免疾性疾病,如急、慢性肝炎,干燥综合征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时,β_2-微球蛋白的含量便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我们对不同类型的麻风病人血清中的β_2-微球蛋白进行了初步观察。选本  相似文献   

16.
现在已知麻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是由于细胞和体液两种免疫对麻风杆菌免疫应答的特异性抗原紊乱而引起,但对于紊乱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曾有三个实验室报告,在各种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中Tγ和Tμ细胞的比例发生变化,但是在麻风病人中关于T细胞亚群的变化尚未见有报导.因此,作者进行了这次研究,以便调查麻风病人有无Tγ和(或)Tμ细胞数量的变化,从而确定这些T细胞亚群在麻风病因学上的作用.随机选用麻风患者共86例,按类型和病期分为4组:活动性瘤型49,非活动性瘤型24,界线类7及结核样型6;另有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1及CXCR2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了进行期斑块状银屑病患者33例及其中16例患者治疗后PBMC中CXCR1及CXCR2 mRNA的表达,设3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状银屑病患者PBMC中CXCR2 mRNA表达水平为1.38±0.87,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0.73±0.58,治疗后患者1.21±0.62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XCR1 mRNA表达水平为0.26±0.28,与健康对照组及同一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0.17±0.26,0.27±0.31(均P>0.05);银屑病患者PBMC中CXCR2 mRNA水平高于CXCR1 mRNA水平,二者均与PAS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X-CR2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白癜风患者血清和皮肤组织液IL-18及IFN-γ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IL 18和IFN γ在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白癜风患者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水平的变化 ,并分析它们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5 7例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白癜风患者血清中IL 18和IFN γ的水平 ,并与 2 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 ;对其中 45例患者白斑区、非白斑区及 10例正常对照组皮肤组织液同样进行上述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IL 18和IFN γ(10 0 .41± 40 .0 6pg/ml ,5 5 .0 2± 6.2 8pg/ml)水平均明显高于 (P均 <0 .0 1)正常对照组 (69.15± 18.68pg/ml ,5 1.19± 6.3 5 pg/ml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IL 18和IFN γ水平进展期高于稳定期 ,二者呈正相关性 ;散发型白癜风白斑区皮肤组织液IL 18(114 .5 4± 2 8.77pg/ml)水平明显高于 (P <0 .0 1)正常对照组 (65 .0 2± 16.3 5 pg/ml)。节段型白癜风患者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或皮肤组织液中两种细胞因子有异常表达 ;血清中IL 18与IFN γ存在高度相关性 ,表明IL -18及IFN -γ可能参与寻常型白癜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金黄色葡萄球菌肽聚糖对HaCaT细胞Toll样受体2和4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胞壁成分肽聚糖对HaCaT细胞Toll样受体(TLR)2和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肽聚糖(10μg/mL、30μg/mL、100μg/mL)处理培养的HaCaT细胞,用RT-PCR检测TLR2 mRNA和TLR4 mRNA含量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aCaT细胞表面TLR2和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30μg/mL肽聚糖处理组HaCaT细胞的TLR2 mRNA和TLR4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26±0.06和0.801±0.04,明显高于未处理的对照组的TLR2 mRNA(0.433±0.04,P<0.05)和TLR4 mRNA(0.351±0.05,P<0.01)。各浓度的肽聚糖处理HaCaT细胞24h,及100μg/mL浓度的肽聚糖处理HaCaT细胞12h、24h、36h和48h时,及100μg/mL肽聚糖处理24h后,HaCaT细胞表面TLR2和TLR4蛋白表达量均最高。结论肽聚糖可以上调HaCaT细胞TLR2和TLR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白癜风患者皮肤组织液内皮素 -1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白癜风患者皮损组织液内皮素-1进行定量测定,以探讨内皮素-1在白癜风发病及疾病转归中的作用。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了27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白斑及非白斑区皮肤组织液中内皮素-1含量。皮损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含量为68.86±14.28pg/ml,非皮损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1含量为38.80±16.68pg/ml。两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白斑区较非白斑区内皮素-1含量显著增高,统计学示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本研究提示内皮素可能与白癜风的发病有关,并可能在白癜风的转归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