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适量补钠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低钠血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确诊的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中、重度低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限钠组60例,不限钠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适量补钠与限钠治疗,观察2组腹水消退时间,腹水消退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不限钠组腹水好转36例(60.0%),腹水消退时间20~85 d,平均48.5 d;死亡24例;发生肝肾综合征25例(41.67%);肝性脑病39例(65.00%)。限钠组腹水好转25例(41.67%),腹水消退时间25~90 d,平均58.5 d;死亡35例(58.33%);发生肝肾综合征40例(66.67%);肝性脑病52例(86.67%)。不限钠组腹水消退率及消退时间、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限钠组(均P<0.05)。[结论]对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低钠血症患者,及时适量补充钠盐治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提高存活率。方法分析近 20年收治的 1020例各型重型肝炎疗效。结果第一阶段基础治疗为主的109例存活率30.28%(33/109);第二阶段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治疗,并加用胎肝细胞悬液或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近4年又并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共911例,存活率60.15%(548/911)。两组比较其存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1020例重型病毒型肝炎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19例,占21.47%。慢性重型肝炎801例,占78.53%。按入院时病程早、中、晚三期统计,病程早期接受治疗者446例,存活率77.13%(344/446);中期404例,存活率52.72%(213/404);晚期170例,存活率14.12%(24/170)。早期、中期与晚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与存活率成正相关。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联合细胞因子治疗,可阻断免疫病理对肝细胞的损害;中期配合人工肝血液净化。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低血糖临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糖低于正常值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做动态分析。结果 9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低于正常67例(72.8%),其中死亡56例(68.7%),与其他并发症并存的发生率较高。动态分析空腹血糖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变化有三种形式,空腹血糖持续多次减低患者死亡率亦较高。空腹血糖减低患者中,仅部分呈典型低血糖症表现,死亡率最高。结论 重型病毒性肝炎常并发空腹血糖减低者的死亡率高。在积极综合治疗后,持续多次空腹血糖减低患者死亡率较高。呈低血糖症患者死亡率最高。血糖减低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4.
5.
6.
吴欣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1,(5):381-382
目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严重障碍,免疫功能低下,易伴发医院真菌感染,死亡率较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极为重要。方法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5例,对合并医院真菌感染的诱发因素、真菌种类、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真菌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40.9%),其次是胃肠道,可能与不合理的侵入性操作有关;相关因素中以应用抗生素、激素为主,研究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真菌感染前多有细菌感染,均接受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治疗及其预防细菌感染,平均3种,最多应用5种,疗程平均(35±12.2)d,疗程越长,真菌感染率越高。结论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易造成菌群失调,激素的应用更造成重肝患者免疫力下降,引起真菌感染,不规范的侵入性技术操作(腹腔穿刺)是腹腔感染发生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经病理确诊的重型病毒性肝炎(下称重肝)215例,依据肝衰竭进程,被分成暴发型、亚暴发型和缓发型。在42例急性重肝中,暴发型、亚暴发型和缓发型分别为6例(14.3%)、31例(73.8%)和5例(11.9%);在173例慢性重肝中,三型分别为15例(8.7%)、132例(76.3%)和26例(15.O%)。依据临床表现,各型重肝又可分为脑病型和腹水型。不论急性或慢性重肝,脑病型的发生率依次为暴发型>亚暴发型>缓发型,腹水型的发生率依次为缓发型>亚暴发型>暴发型。脑病型的主要死因是脑水肿/脑疝,腹水型的主要死因是肝肾综合征、出血和感染。这种分型能更精确地反映重肝的不同发展过程和特点,便于临床正确诊断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对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年龄、发生重型化的可能性等临床特点和转归 ,人们的认识尚不全面。现将新近收治的 1例10 1岁戊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10 1岁 ,农民 ,因“极度乏力、恶心、呕吐、进行性尿黄 5d”于 2 0 0 2年 9月 2 0日入院。入院前 5d低热、乏力、纳差 ,次日起迅速加重 ,卧床不起 ,无力言语 ,呼吸急促 ,腹胀 ,频繁恶心、呕吐 ,解“红茶样”尿 ,全身皮肤迅速发黄。日解黄色糊状便 2~ 3次 ,无黏液脓血。平素身体尚好 ,否认肝炎、血吸虫病史。老伴 ( 97岁 )及两儿一女均体健。入院体检 :体温 3 8.2… 相似文献
9.
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肝炎(重肝)预后的因素。方法:本文总结了20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资料。结果:(1)重肝好发年龄主要分布于30-50岁,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老年患者病死率达71.4%;(2)单纯HBV感染是重肝的主要病因,占70.5%,其病死率49.65%,而重叠病毒感染(HBV+HCV和或HBV+HEV)均明显加重病情,病死率达55.56%和53.65%;(3)重肝早期治疗有效率达65.4%,而中晚期疗效差,有效率34.8%和11.3%;(4)重肝按脑病型,腹水型,混和型及其它型分型,各型治愈好转率有明显差异,分别为25%,42%,7%和63%;(5)并发症多少与转归明显关联,0-1种存活率46%,2-3种13.3%,4-5种5.4%;(6)重肝患者常伴有胆结石胆囊炎(12.6%),糖尿病(Ⅱ型)(4.8%),胰腺炎(0.7%)等。结论:年龄大小,病因不同,临床类型不同,并发症多少及伴随疾患的有无,均会影响重肝转归。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病原学与慢性肝炎重症化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3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引起重肝的肝炎病毒中以HBV单一或重叠感染率最高(414/432,95.8%),未发现单一HAV、HDV和HGV感染引起者。10例(2.31%)未能确定病原。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的HBV前C区变异率为59.8%(55/92),显著高于乙型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0%(P<0.05和P<0.01)。HBV重叠HEV感染者病死率为73.4%(69/94),HEV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8.6%(72/105),均比单一HBV或单一HEV感染者高(P<0.01和P<0.05)。结论 HBV感染仍是广东地区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乙型慢性重型肝炎多由HBV前C区变异所致。HBV与HEV重叠感染可加重病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亮啡肽(LENK)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67例各型肝炎病人及10例正常人LENK含量变化,并观察其与机体免疫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LENK含量在各型肝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且慢重肝和慢性肝炎重度显著高于其它各型肝炎(P<0.05);在慢性肝炎中,LENK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结论 病毒性肝炎时LENK显著升高,并与肝损害程度基本一致,它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损害过程,并与某些临床症状有关,可作为评价肝功能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原学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9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病毒标志的研究,并分析了几种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结果发现:单纯HBv感染42例(44.7%);混合感染共50例(53.2%),其中HBV与HCVl9例(20.2%).HBV与NDV13例(13.8%),HBV与HCV、HDVI0例(10.6%)HAV与KBV3例(3.2%),HAV与HBU、HCV3例(3.2%)HAV与HBv、HDVI例(1.1%).NAV与HBV、HCV、HDV1例(1.1%);病毒标志均阴性者2例(2.1%)。HBV、HCV和HDV混合感染者病情重,病死率高。血清总胆红素越高,凝血酶原活性越低,其病死率越高;有并发症者的预后差,而AMP升高者的预后较好;重肝的预后可能与年龄、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5.
三种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为进一步验证猪苓多糖合用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LAK细胞回输治疗和潘生丁合用卡介苗三种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探讨其疗效机制,将1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3组,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治疗,另选1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干扰素治疗和10%葡萄糖液静脉点滴分别作为对照组。并用垂直传播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麻鸭,分别注射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猪苓多糖,以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鸭血清DHBV及鸭肝脏病变。结果发现,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LAK细胞治疗和潘生丁合用卡介苗使ALT复常率分别为64%、35%和57%。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转率,近期疗效分别为43%和44%、34%和30%、57%和61%。远期疗效分别为59%和58%、61%和55%及70%和60%。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和单用猪苓多糖均可使鸭血清DHBV阴转及肝脏病变改善,尤以前者为优。提示三种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可使ALT复常,抑制HBV复制。与干扰素的疗效相似。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及单用猪苓多糖均可使垂直传播DHBV的麻鸭血清DHBV阴转及改善肝脏病变,以前者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庚型肝炎病毒(HGV)在本地区部分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应用ELISA法对355例各型肝病患者及120例肝炎高危人群进行了抗-HGV检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患者抗-HGV检出率分别为22.0%(12/54)、23.7%(46/194)、25.7%(9/35)、26.2%(11/42)和23.3%(7/30)。在HAV、HBV、HCV、HEV、MBV+HAV、HBV+HCV、HBV+HDV、HBV+HEV及HCV+HEV感染的肝病患者中抗-HGV检出率分别为11.5%(3/26)、28.1%(51/181)、22.6%(7/31)、8.3%(1/12)、20.0%(4/20)、22.2%(5/18)、15.8%(3/19)、15.4%(2/13)和16.7%(1/6);非甲-戊肝炎患者中抗-HGV阳性率28.3%(8/29);健康献血员、血液透析者及静脉吸毒者中抗-HGV检出率分别为15.6%(6/40)、7.5%(3/40)和10.0%(4/40)。以上结果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发现本地区各种肝病患者及肝炎高危人群中存在HCV感染。各种肝病患者重叠感染HGV组与未重叠组ALT、AST及总胆红素(TB)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重叠感染者病情不加重。对21例单纯抗-HCV阳性者连续20个月动态检测血消ALT、AST、TB及白蛋白,其中仅14.6%(3/12)的患者表现为急性肝炎,ALT、AST轻度升高,1个月恢复正常,血清TB和白蛋白无异常;另85.4%(18/21)血清ALT、AST、TB及白蛋白始终正 相似文献
17.
电镜观察发现14例慢性重型病毒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单核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形态改变,其早期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结构丰富,吞噬泡与细胞颗粒增加,线粒体明显增多等。而极期患者单核细胞结构改变恰好相反,并且有明显的胞质变性,细胞器减少和线粒体肿胀,表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时,单核细胞大多被激活,以后随病情加重逐渐由活化转入抑制和衰退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原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EIA法对295例各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了甲~庚型肝炎病毒12种血清标志的检测。结果 甲~庚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阳性共234例(79.32%)。其中抗-HAV IgM阳性71例(24.07%),HBVM58.98%(174例),抗-HCV8.13%(24例),HDVM29.15%(86例),抗-HEV和抗-HGV分别为22.37%(66例)和16.95%(50例)。在234例甲~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仅71例(30.34%)检出一种肝炎病毒血清标志,其余均为重叠感染。两种肝炎病毒血清标志阳性者85例(36.32%),三种重叠感染者50例(21.37%),四种阳性的21例(8.97%),还有两例可同时检出五种肝炎病毒标志。结论 重庆地区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以HBV感染最多,HCV最少,HDV占相当比例。但仍可能存在甲~庚型以外的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几种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可能是造成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联合用药对急性乙型肝炎(AH)的治疗效果。方法 46例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华蟾素联合甘利欣组:华蟾素2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甘利欣100mg、每日一次,疗程4周;对照组:单用甘利欣,剂量、用法及疗程同治疗组。疗程结束时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 华蟾素联合甘利欣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ALT复常天数有显著差异(P<0.05),HBeAg、HBV DNA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华蟾素联合甘利欣对AH具有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护肝降酶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变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Born法、ELISA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电镜对38例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患者血小板功能、调节介质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发现: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显著升高,血小板聚集率(PAR)、血小板TXB2及cAMP含量明显降低;PAR与血小板TXB2及cAMP、TXB2与cAMP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相关,血浆β-TG与PAR及cAMP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超微结构以血小板活化和退行性变为突出改变。分析认为慢重肝患者可能因体内各种因素作用,使血小板发生持续性激活,引起获得性血小板贮存池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