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艾滋病流行之前播散性鸟分支杆菌感染非常罕见,但自1982年起,这一感染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发病人数急剧增多。本文综述了艾滋病患者并发鸟分支杆菌与胞内分支杆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鸟分支杆菌复合物(MAC)是艾滋病患者播散性感染的一种常见原因。由于其症状可能是非特异性的或与同艾滋病有关的其他感染相像,因而往往延误诊断。为此,作者测定了血液培养 MAC 阳性艾滋病患者的骨髓、气管冲洗物或痰和粪便,以评价这些标本是否可以作为血液培养阳性的预测指标。如果出现阳性比血液培养早,就能尽早进行抗分支杆菌治疗,从而可以延长这类患者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鸟—胞内复合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Complex,Ma—c)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感染,而且与艾滋病(AIDS)患者的高病死率显著相关.AIDS流行之前Ma—c很少引起人类感染,播散性(disseminated)鸟一胞内复合分支杆菌(dMa—c)感染更为罕见.但随着AIDS的传播流行,患者中dMa—c 感染日益增多.调查表明,AIDS患者生前15%~40%,死后尸检50%以上的病例发现dMa—c感染.为此国外医学界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综述了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等方面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鲍氏不动杆菌(ABA)临床感染趋势、耐药性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武汉市儿童医院PICU确诊的ABA感染患儿各类临床标本ABA分离率及其耐药性.结果 3年确诊ABA感染患儿212例,共检出ABA 329株,药敏结果显示,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最低<3.0%,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0.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ABA感染在PICU不断增加,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科学用药,同时加强医院环境和人员消毒管理,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积极控制ABA在PICU的定植与播散.  相似文献   

7.
非结核分支杆菌与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和预防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结核分枝菌(NTM)引起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呈上升趋势。通过注射、手术及美容等途径感染人体,引起皮肤软组织和手术切口等感染,NTM的病原学鉴定是确立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的重要依据,常用方法有细菌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强化医院感染专业知识教育、建立消毒灭菌规范、管好侵入性操作行业是预防和控制NTM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鸟-胞内复合分支杆菌是艾滋病晚期播散性细菌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本文就近年来艾滋病合并鸟-胞内复合分支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从基因水平上诊断此次术后爆发感染的致病菌。根据分支杆菌的 16srDNA序列 ,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并以结核分支杆菌、龟分支杆菌龟亚种和偶然分支杆菌做对照 ,对5 3株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在此基础上 ,采用 16srDNAPCR扩增体系检测 2 5 9份临床标本。结果 5 3株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均被扩增出一条特异的 5 84bpDNA带。 2 5 9份临床标本 ,PCR扩增阳性率为 62 9%。在基因水平上确认了此次引起院内术后爆发感染的致病菌为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型菌培养在煤工尘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煤工尘肺结核住院病人的晨痰标本,进行涂片、罗氏培养及L型菌培养,并将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涂片阳性6例,罗氏培养阳性3例,L型培养6例。通过检验在尘肺结核诊断中L型菌涂片对结核分支杆菌L型检出意义不大。L型培养比罗氏培养高出1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型菌培养可作为临床诊断尘肺结核的一种方法,予以应用。且方法简便易普及,如果在病例选择及实验技巧上再稍加改进,应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北美艾滋病人中的鸟型结核分支杆菌菌血症的地理和季节差异[英]/HorsburchCR…∥AmJMedSci·-1997,313(6)·—341~345对北美艾滋病人中的鸟型结核分支杆菌复合体(MAC)菌血症进行了地理危险性分析。在一次预防MAC的前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MTB北京基因型,了解北京基因型菌株在绵阳地区的分布特征,为本地结核病的防治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绵阳涪城和江油两个区县的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菌株,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菌株常规培养,收集菌体,提取基因组DNA,采用RD105缺失基因检测法鉴定北京基因型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比例法。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对79株结核分支杆菌了进行北京基因型鉴定,北京基因型菌株33株,占41.77%;非北京基因型菌株46株,占58.23%。北京基因型菌株耐药率(36.36%)明显高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耐药率(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5,P=0.007)。患者性别、年龄组、所在地区和治疗史与感染北京基因型菌株无关。结论北京基因型菌株在绵阳地区呈一般流行趋势。北京基因型菌株感染与耐药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所在地区和治疗史无关。  相似文献   

13.
龟分支杆菌属于分支杆菌中之非结核分支杆菌,Runyon将非结核分支杆菌分为Runyon氏4群,龟分支杆菌是速生长分支杆菌RunyonⅣ群中的一种[1]。它可引起肺部和伤口局部感染,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中。它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或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14.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的趋势   总被引:46,自引:16,他引:46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的趋势.方法分析2000~2002年分离自住院患者标本的鲍氏不动杆菌及其耐药性资料.结果 3年间共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111株,以ICU内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平均5.4%,对其他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以头孢菌素类尤甚.结论警惕并重视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注意病原菌及耐药率的监测,规范抗生素应用,保持敏感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人疱疹病毒6型(HHV-6)是艾滋病患者的一种重要病原体。作者评价了死于艾滋病的患者中活动性HHV-6感染的发生率。 研究对象为1990年以前死于艾滋病的9例患者,6例为男青年同性恋者,1例为血友病患者,1例为静脉注射毒品者,1例乱交的男性异性恋者。无1例使用抗HHV-6的药物治疗。9例死亡前血清巨细胞病毒(CMV)均为阳性。选择CMV肺炎患者和HHV-6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中HHV-6感染细胞。通过HHV-6主要结构蛋白的特异性鼠单克隆抗体染色证实病人组织中HHV-6感染产生的特性。在完整的组织切片中对全部HHV-6和CMV感染细胞计数(排除非细胞或坏死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rrn操纵元序列PCR鉴定术后龟分支杆菌暴发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旨在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上确认医院内术后暴发感染的致病菌,并建立一套快速的PCR方法鉴定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方法 根据分支杆菌的rrm操纵元序列即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并以结核分支杆菌和常见速生长非结核分支杆菌作对照,对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并根据DNA带的大小和数量鉴定分支杆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从基因水平上确认医院内术后暴发感染的致病菌 ,并建立一套快速的PCR方法鉴定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方法 根据分支杆菌的rrn操纵元序列即 16srDNA和 16s - 2 3srDNA间隔区序列 ,分别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并以结核分支杆菌和常见速生长非结核分支杆菌作对照 ,对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 ,并根据DNA带的大小和数量鉴定分支杆菌。结果  5 3株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临床分离株和标准株 ,用16srDNA扩增 ,均被扩增出一条特异的 5 84bpDNA带 ,相应的 16s - 2 3srDNA扩增 ,为特异的380bpDNA带。而速生长的非结核分支杆菌均扩增出不同大小的 1或 2条DNA带。 结论 基因水平上确认此次引起医院内术后暴发感染的致病菌为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rrn操纵元PCR扩增检测体系灵敏、特异 ,能鉴定龟分支杆菌脓肿亚种临床株 ,并与其它速生长分支杆菌区别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偶然分支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确诊方法。[方法]以流行病学、临床表现、10mHz高频B超、细菌学鉴定及病理检查诊断。[结果]59例臀部感染有病灶76处。23处硬结,53处脓肿形成,其中皮肤红肿、自行破溃7处,4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37处脓肿切开引流伤口25处窦道形成,病灶迁延难愈。臀部10mHzB超表现:形态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48例,强回声3例,混和团块23例,41例窦道形成,累及肌层3例。39例(66.1%)检出偶然分支杆菌,其中1例淋巴结检出。54处病理检查中,6例为慢性非特异性化脓性炎,33例为炎性肉芽肿、肉芽组织增生,5例增生性炎,10例纤维及瘢痕组织形成或增生。[结论]肌注后群体发病的偶然分支杆菌感染,有细菌培养阳性或病理组织检查支持,即能确诊。若上两项均无,则必须同时具备:同一诊所肌注史、符合偶然分支杆菌临床表现及符合局部高频B超表现,方能诊断。  相似文献   

19.
1986年作者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与艾滋病所致的严重免疫抑制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人疱疹病毒6型(HHV-6)。虽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不可缺少的原因,但某些其他因素可能加速病情进展。1989年作者提出HHV-6可能是其中因素之一,其理由为:(1)艾滋病患者中常可分离出HHV-6;(2)HHV-6可感染及杀灭CD4T细胞;(3)已证实HHV-6与HIV有某些独特的相互作用。然而,体内HHV-6与艾滋  相似文献   

20.
作者于1983~1991年观察17例播散性疱疹感染(GHI)患者,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4~74岁,病程6天至6个月。全部患者死亡,大多数在死后才确诊。对患者除进行神经学检查外,还进行荧光抗体和酶免疫法等检验:9例在脑脊液和血液中检出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12例在脑切片中发现HSV抗原。7/9例生前确定HS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8/12例在组织切片中发现HSV抗原;在全组17例中均发现疱疹感染(HI)的形态学特征。中枢神经系统(CNS)组织学标本采用神经组织染色法处理。 全组患者死亡前的伴随病:糖尿病(4例中2例并发糖尿病肾病和缺血性卒中),慢性炎症性疾病(肺炎1例和肾盂肾炎3例)。阑尾炎、痔、胃溃疡和子宫切除术(各1例)患者在紧接手术后发生HI。1例女性患者曾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