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景岳曾经这样论易医结合:"宾尝闻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已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  相似文献   

2.
为夫妇之道,虽有琴瑟之偕,而乏天伦之乐,也人生之痛苦,男女婚后而育乃人伦之长。当今之世,节多育,尚优生,是以男女婚后而育,育则必优,生必有节,是我华裔文明之美德。若婚后不育,非但精神痛苦,生活极乏乐趣,且碍及工作与学习,亦有因不育而夫妻相怨,渐至转爱为仇者亦不乏其数,危害之深实难尽述。夫妇不育,责在女方者治当别论,此究其责在男方。中医认为,万物之生本乎阴阳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是以阴阳乃变化之父母,精气乃人身之先形,阳施而阴受,造化之机乃由阴阳之精气而成。《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金匮要略》云:“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易》曰:生生之为易。《太极图说》则本易义认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故云天地万物无不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造化自然之理。盖乾坤之道,阴阳相和两精相构而有子嗣,设阴阳乖戾,或以偶有其偏,二气不得相和,则虽构精亦无以生子,故景岳云:“...  相似文献   

3.
阴阳毒证治更易升麻鳖甲汤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所曰“阳毒之为病……升麻鳌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升麻鳌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在遗方用药时为什么用雄黄、蜀椒使人存疑,而“阳毒之为病”用之、“阴毒之为病”反去之更令人费解。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其文理、医理认为,更易使用升麻鳌甲汤是适宜的,其原因如下。 其一,应从概念上认识阴阳毒证。隋《巢氏诸病源候论》曰:“此谓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若病身重腰脊痛、烦闷、面赤斑出、咽喉痛或下利狂走,此为阳  相似文献   

4.
浅谈《内经》神之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瑞 《国医论坛》2000,15(4):47-48
神为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论神必言形,写形必察神。探究《内经》中“神”之特性,离不开哲学思想对其的渗透和影响。1 自然性就“神”的起源而言,早期发轫于上古哲学思想,如《易·系辞》曰:“阴阳不测谓之神。”即将自然界一切神奇的不易把握的运动变化,看作是非常神秘的,概言为“神”。对此《荀子·天论》补充道:“列星随旋,日月遵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夫是之谓‘神’。”言“气能生神”、“气乃神之祖”,强调神为自然界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淮南子·泰训》篇形象喻为“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  相似文献   

5.
“感应”是古人用以解释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对范畴。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周易正义》云:“感者,动也;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这就是说,“感”是甲作用于乙,“应”是乙作用于甲。感应之说最早见于《周易·咸卦·彖辞》:“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化生”,阴阳二气以感应的方式交互作用,推动宇宙间的事物发展和变化。《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变化之为用……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完全接受了《周易》的感应思想。感应的物质基础是“气”。古人认为“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外篇·知北游》),宇宙的构成…  相似文献   

6.
《内经》论气非常广泛,涉及竟达三千余次。经中提及“六气”者有五次之多,然五者同名而义不同,现浅谈如后。一、天人相通之六气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是相通的。《内经》所指的天是自然界,确切地说是指自然界中阴阳二气。阴阳者乃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宇宙间的一切都不离乎阴阳,人类生存亦是如此。为此《内经》列《生气通天大论》专篇论述其理,并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寿命之本也”。人与天地相通表现在气,而天人相通之气含义也较为广泛。一是指生气通天,即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它直接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一是指人体脏腑亦与天地之气相通,故而提  相似文献   

7.
标本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阴阳学说、脏象学说等同等重要,它同样是一个说理和分析、归纳问题的工具。历代医家均予以极大的重视,如《素闯·标本病传论》说:“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情,可以言一而知百也。……”又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可见标本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经络学说来认识脾胃 ,就是后天之本的经络观 ,亦有很丰富的内容的。《灵枢·经脉篇》 :“人始生 ,先成精……谷入于胃 ,脉道以通 ,气血乃行。”人类的生命起源是基于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物质 ,弥之为精 ,人脱离母体后 ,五谷入胃 ,化生精微 ,以营养全身 ,使全身的脉道《经络》得以内外贯通 ,气血也就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既要先天之精为本 ,又要谷气并而充身。“脉道以通”经络顺畅则先后天之精输转不息 ,兹分述之 :其一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脾为胃行其津液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素问·太阴阳明篇》 :帝曰 :…  相似文献   

9.
“阴阳易”一证出自《伤寒论》391条。笔者认为,“阴阳易”证的病位在肝,病机为郁,病性属热,是一种以特殊病邪为病因,以性交为传播途径的急性热病。历代注家有指本证为“劳复”者,而世俗又谓之“夹阴伤寒”。常责之为肾虚所致。如舒驰远《伤寒集注》云:“无非得之少阴肾虚……法用参、芪、术、附、姜、桂、枸杞、故纸等药”。笔者管见所及,认为有必要重申条文本义:在症状描述上是气郁而非元虚,在立法选方上主清利而禁温补,在鉴别要点上重性史而略两感。一、是气郁而非元虚:《伤寒论》条文将“阴阳易”列于六经证治之后,与差后劳复同论,似有病后元虚之虞。其云“伤寒,阴阳易之为病”,首冠“伤寒”,又点明因阴阳交易  相似文献   

10.
中医标本思想对于指导诊断及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内经》中不厌其烦地强调其重要性。如“知标本者 ,万举万当 ;不知标本 ,是谓妄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又曰 :“知标与本 ,用之不殆 ,明知逆顺 ,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 ,不足以言诊 ,足以乱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又曰 :“夫阴阳逆从 ,标本之为道也 ,小而大 ,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 ,浅而博 ,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 ,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 ,易而勿及” (《素问·标本病传论》)。标本思想始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发挥充实 ,有着丰富的内容 ,及深刻的哲…  相似文献   

11.
"立极阴阳"为扶阳学派核心思想,重视坎离二气,提出"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可释生理病理之惑。纪云西教授临证以"交泰斡否"四法应用于治疗顽固性口疮,多有良效。兹述如下,共飨杏林。1从"立极阴阳"理解"坎离二气"为阴阳之极"阴阳也,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诚如郑钦安所言"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医法圆通·叙》)。万事万物皆存于阴阳之内,然阴阳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日月水火。于自然为日月,于人为水火。人之水火,责于坎离。郑氏云:"今人着重在后天坎离之阴阳,而不知着重坎离中立极之阴阳,故用药多错误也。"  相似文献   

12.
试论桂枝汤之类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教礼 《陕西中医》1989,10(7):307-308
<正> 桂枝汤是仲景所创的一首著名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及甘草五味药物组成,古今皆以之为解表剂,似已成为定论,但笔者以为,无论从药物配伍,还是从临床证治方面来看,将之归列为和解剂似更妥当,故略述如下,以求正于同道。一、调和阴阳治汗证《内经》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简明扼要地阐明了汗液的生理基础,在于阳气蒸化阴津,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协调,才能使汗液的代谢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如果阳气与阴津失之和调,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汗证。针对这种  相似文献   

13.
百家园     
“标本”意义分析梳理中医标本思想对于指导诊断及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内经》中数次强调其重要性,“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也;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素问·标本病传论》)。标本思想始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发挥充实,有着丰富的内容,及深刻的哲理,涉及诸多哲学概念及范畴,惜其不免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含义模糊笼统,应用过于  相似文献   

14.
杨威 《现代中医药》2010,30(3):63-64
《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国家医学考试试题集,其考题广涉五运六气,以推究阴阳客主之理,佐证五运六气学说在宋代的兴盛。9道诸年五运六气所在所宜考题,阐述天地阴阳之理,先立其年以明五运六气,察其所在而施于药物,调一岁过愆以正一辅二奇方,治六气之药依客气立法,因病立方,随证命药,权通意使,为后世立法。  相似文献   

15.
《乾凿度》在解释太极时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由此说明,太极图是我国上古时代宇宙原始的结构模型,又是宇宙万象衍生演变的动态模型。本文仅对太极图的结构与“耗散结构”的相似性试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6.
乳病的发生与肝、胃二经关系最为密切。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乳房与经络关系的记载:“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而肝司疏泄,调畅气机,脾胃则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肝、胃二经最恶郁滞。《太素.任脉》中杨上善注道:“手足厥阴少阳多气少血.以阳多阴少也。手足太阴阳明多血气.以阴阳俱多故也。”可见肝、胃二经以“阳多”为主,乳病治疗应顺肝、胃二经之常态,临床施以温通法.屡屡奏效。兹举验案3则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从《黄帝内经》谈阴阳学说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本书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摄生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因些,本书也是中国养生学较早的理论著作,兹就《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学说与养生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调适阴阳是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规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包含阴  相似文献   

18.
"气分阴阳"与"气虚脉数"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般而言 ,数脉主热 ,数而有力为实热 ,数而无力为虚热 ;迟缓脉为阳虚有寒。但临床上常遇到心气虚病人出现数脉 ,似与阳虚脉缓理论矛盾。气虚脉数的机理是什么 ?此气虚是阳气虚 ,还是阴气虚 ?为说明此点 ,先引入“气分阴阳”的概念。1 “气分阴阳”的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家为认识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将阴阳概念引入 ,并与气的概念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气分阴阳”的概念。如《道德经·四十二章》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二气由一气所生 ,而一气由道所生 ,阴阳二气…  相似文献   

19.
正《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即指男女之精相合而成新的生命体。《妇人大全良方》在继承易学和《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上提出:"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之形气寓焉。"《素问》中正式提出"不孕"、  相似文献   

20.
陈氏对针灸理论贡献主要有二,首排历代注家之异、阐“是动则……是主×所生病者”的经义。认为“不必先为是动,后及所生而病”,指出:“本篇统论脏腑经气”,“病在三阴三阳之气”,可藉人迎气口之脉而知其整体变化,“泻阴阳之盛,致谷气以补阴阳之虛”的经络脏腑气血整体论。次对复杂经穴定位,以胆经在头部穴位为例,精研揣度,返繁为简,概以歌赋,便于诵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