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与螺内酯合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大鼠AMI模型,将AMI后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联合用药组及安慰剂组,并同时设假手术组。心肌梗死后6周,对各组大鼠进行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室重构指标的检测;并同时测定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心肌胶原Ⅰ和Ⅲ、总胶原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①氯沙坦钾组及联合用药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较安慰剂组增高(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较安慰剂组降低(P<0.05);螺内酯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及联合用药组全心重量(VW)、体重(BW)均较安慰剂组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VW/BW较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降低更明显(P<0.05);各组间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及联合用药组总胶原、胶原Ⅰ含量及TGF-β1mRNA表达均较安慰剂组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胶原Ⅰ含量较氯沙坦组降低(P<0.05);在联合用药组TGF-β1mRNA表达较氯沙坦组、螺内酯组进一步降低(P<0.05)。胶原Ⅲ含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总胶原、胶原Ⅰ含量明显增加;氯沙坦钾、螺内酯及氯沙坦钾与螺内酯联合应用均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总胶原、胶原Ⅰ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非梗死区心肌组织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刘焱  周晓东  刘刚  刘超  籍振国  刘坤申 《河北医药》2006,28(12):1140-1142
目的 探讨螺内酯和氯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早期愈合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与AMI组(n=48).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AMI大鼠模型.再将术后72 h存活大鼠随机分为AMI组、AMI 螺内酯组(S组)、AMI 氯沙坦组(L组)、AMI 螺内酯 氯沙坦组(SL组),用氯胺T法观察梗死区与梗死周围非梗死区的胶原含量,观察各组梗死周围非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利用逆转录-PCR技术的方法,观察AMI早期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mRNA的表达.结果 组间梗死区与梗死周围区胶原含量差异并无显著性;AMI用药组梗死周围区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AMI组;螺内酯和氯沙坦及2者合用组在心肌梗死后2周时MMP-13mP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 螺内酯和氯沙坦及2者合用并不延缓心肌梗死后早期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3.
刘焱  张文亮  李增新 《河北医药》2011,33(10):1455-1457
目的观察氯沙坦、螺内酯及二者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毛细血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的心肌梗死模型,早期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 mg.kg-1.d-1,血管紧张素-ⅡATI受体拮抗剂氯沙坦10 mg.kg-1.d-1及二者合用进行干预与心肌梗死组比较,观察心肌梗死后3 d,7 d梗死周围区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梗死周围区毛细血管密度在心肌梗死后3 d和7 d用药组均高于心肌梗死组(P〈0.01)。结论氯沙坦、螺内酯及其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4.
李侠  董士民  刘坤申 《河北医药》2008,30(2):136-137
目的研究螺内酯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胶原重构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诱导大鼠急性MI模型,心肌梗死后24h将大鼠随机分为:(1)安慰剂组;(2)小剂量螺内酯组;(3)大剂量螺内酯组,另设(4)假手术组,每组8只。于第2周、第6周观察以下指标:(1)平均动脉压、左室舒张末压;(2)非梗死区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安慰剂组左室舒张末压均升高(P均<0.01),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也明显增加(P均<0.01)。与安慰剂组相比螺内酯组左室舒张末压、心肌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与小剂量螺内酯组相比,大剂量螺内酯组左室舒张末压以及各项胶原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螺内酯可改善MI后左室舒张功能,抑制非梗死区胶原增生及重建。大剂量螺内酯较小剂量螺内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刘焱  王秀忠  袁欣然 《河北医药》2010,32(23):3275-3277
目的观察氯沙坦、螺内酯及其二者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大鼠的心肌梗死模型,早期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mg.d-1.kg-1,血管紧张素-ⅡATI受体拮抗剂氯沙坦10mg.d-1.kg-1及其二者合用进行干预与心肌梗死组比较,利用逆转录-PCR技术(RT-PCR)的方法,观察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mRNA的表达。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7d氯沙坦螺内酯及二者联用组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mRNA表达较心肌梗死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氯沙坦、螺内酯及其二者联用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氯沙坦和雷米普利来探讨血管紧张肽Ⅱ对压力过载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的相关作用。方法:采用缩窄大鼠肾动脉间腹主动脉的方法造成后负荷过载所致的左心室肥厚模型。造模后12 wk,分别给予灌服氯沙坦(1.0 mg·kg~(-1))和雷米普利(1.0 mg·kg~(-1))。给药12 wk后,应用形态测量学测定左室重量指数;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测定离体心功能和右颈总动脉插管法测定在体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浆血管紧张肽Ⅱ(AngⅡ)、醛甾(固)酮(Ald)含量和心肌组织AngⅡ含量。结果:与模型动物比较,氯沙坦和雷米普利均能降低左室重量指数;在体大鼠血流动力学的测定中发现,压力过载造成大鼠动脉血压和左室收缩压显著升高,应用氯沙坦和雷米普利治疗后,明显改善大鼠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左室收缩压和外周动脉血压;离体大鼠心功能测定发现,压力过载引起离体大鼠心脏左室舒张压和左室最大上升速率下降,氯沙坦和雷米普利不能改善左室舒张压和左室最大上升速率下降。此外,氯沙坦和雷米普利能够降低心室重构过程中血浆和心肌组织中AngⅡ的含量以及血浆中Ald含量。结论:应用氯沙坦和雷米普利均能够降低缩窄大鼠腹主动脉造成的左心室肥厚,进一步提示AngⅡ在慢性压力过载导致左心室重构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氯沙坦在临床上的降压效果.方法 利用分组对照方法,了解氯沙坦及氯沙坦与其它药合用治疗高血压的疗效.结果 口服氯沙坦后能够稳定地降低血压,还能有效地控制患者清晨高峰期血压,与利尿药合用,降压效果更显著.与螺内酯合用可以延缓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过程,有效地抑制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纤维化过程.结论 氯沙坦治疗高血压有确切的疗效,而且不良反应轻微、病人耐受性好、无咳嗽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肌组织中AngⅡ的表达与心肌重构的关系,进一步阐明ACE2对大鼠MI后心肌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MI组(n=8)、氯沙坦小剂量组[MI+10 mg/(kg·d),n=8]和大剂量组[MI+20 mg/(kg·d),n=8],随后将MI组和氯沙坦组大鼠建立心尖部心梗模型。术中检测梗死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术后4周取大鼠心尖部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情况,RT-PCR检测心肌内AngⅡ和ACE2的mRNA表达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M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心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增多,MI组心肌内AngⅡ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给予氯沙坦后,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下降。MI组心肌内AngⅡ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给予氯沙坦后,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下降。MI组心肌内ACE2的mRNA表达量略高于假手术组,氯沙坦组继续升高,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氯沙坦组大鼠ACE2表达量增加,进而通过抑制心肌组织内AngⅡ表达来改善MI后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大鼠结扎前降支致心肌梗死的模型上观察氯沙坦和辛伐他汀抑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初步探讨氯沙坦和辛伐他汀改善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给予氯沙坦和辛伐他汀干预。4周后,测定心脏重量指数、心肌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心肌羟脯氨酸含量和胶原含量,检测不同分组的大鼠心肌中MMP-1、IL-6和IL-10水平差异,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心肌梗死组(MI组)大鼠右室重量指数(RVWI)、左室重量指数(LVWI)升高(P<0.01)。心肌中羟脯氨酸、胶原含量、MMP-1、IL-6和IL-10表达升高(P<0.01)。氯沙坦和辛伐他汀干预组较MI组RVWI、LVWI下降(P<0.01),心肌中羟脯氨酸、胶原含量及MMP-1、IL-6和IL-10表达下降(P<0.01);尤其以氯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干预组下降更明显。结论氯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炎性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抑制胶原形成及纤维化,可能是改善心室重塑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沙坦、培多普利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循环和组织RAS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法制作大鼠AM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氯沙坦组(L);培多普利组(P);两药合用组(LP);假手术组(S)。术后3天、1和6周观察循环PRA、AngⅠ、AngⅡ、ACE、ALD和心肌组织AngⅡ、ACE的变化。结果:AMI后3天和1周,C组血浆AngⅡ和ALD水平显增高,而6周时恢复到与S组没有显差异。L组血浆AngⅡ水平在三个时间点都显增高:P和LP组血浆PRA活性在3天时显增高,血浆ACE、AngⅡ和ALD水平则显降低;在1周和6周,血浆PRA和AngⅠ显升高,血浆ACE、AngⅡ和ALD水平则显降低。C和L组非梗死区心肌组织AngⅡ含量在三个时间点均显增高;P和LP组心肌组织AngⅡ和ACE水平均显降低。结论:RAS参与了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且氯沙坦、培多普利能有效阻断AngⅡ所诱导的负面作用,最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源性中期因子(MK)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雄性Wistar大鼠模型45只,随机分为AMI对照组、MK治疗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5只;造模成功后1μg/200g人重组中期因子在梗死周围分5点注射给药。4周后检测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参数,心脏标本检测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AMI对照组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左室截面直径及心肌AngⅡ水平明显增高,而左室收缩压(LVSP)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AMI组相比较,MK治疗组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左室截面直径明显降低(P<0.05或P<0.01),LVSP和±dp/dt均明显增高(P均<0.05),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AngⅡ水平也明显低于AMI组。结论外源性的MK应用能减轻AMI后心室重构,可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氯沙坦(Los)对腹主动脉缩窄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腹主动脉缩窄(COA)+Vehicle组,COA+Los组,假手术(Sham)+Vehicle组,Sham+Los组。药物干预8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室插管法评估心功能,计算左、右心室质量指数(LVMI、RVMI),比色法检测心肌羟脯氨酸(HYP)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心肌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和比值,放射免疫法(RIA)检测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和醛固酮(ALD)水平。常规苏木素-伊红(HE)、Masson三色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COA组相比,COA+Los组大鼠心功能和LVMI等指标明显好转,心肌HYP和Ⅰ型胶原含量降低,Ⅰ/Ⅲ型胶原比值降低;心肌Ang Ⅱ和ALD水平降低;心肌组织形态改变明显好转。结论Los通过阻断Ang Ⅱ与AT1-R结合,抑制心肌Ang Ⅱ和ALD生成,从而改善心肌肥厚和胶原重构所致心室重塑,提高心功能,延缓心力衰竭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选择性I型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ARB)及两者合用对心肌梗死 (MI)后的早期左室重构过程中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冠状动脉结扎术后24h存活的SD大鼠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 (B组 )、缬沙坦组 (V组 )、苯那普利 +缬沙坦组 (B +V组 )和空白对照组 (C组 ) ,假手术组 (S组 )作为正常对照。治疗6周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清醛固酮 (Ald)和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浓度。结果 :MI后6周C组与S组相比 ,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_dp/dtmax)显著降低 (P<0.01) ,而左室舒张末压 (LVEDP)显著升高 (P<0.01) ;3治疗组中以上指标得到相似程度改善 ,并使LVEDP恢复至正常(分别与C组比较 ,均P<0.01 ;与S组比较 ,P>0.05)。与S组相比 ,C组血清AngII无明显变化 ,而Ald显著升高 ,治疗组中除V组的血浆AngII显著升高外 ,其余均显著降低 ,且血清Ald浓度与LVED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1)ACEI、ARB均有改善MI后受损心功能的作用。(2)合用ACEI与ARB具有良好的叠加作用。(3)血浆Ald是较AngII更持久的心功能不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后并发的醛固酮逃逸及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并观察ACEI联合使用螺内酯后对醛固酮逃逸和LVH的效果。方法65例EH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组),使用依那普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血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浓度,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3个月时的Ald浓度,判断有无醛固酮逃逸,对有醛固酮逃逸者,联合用螺内酯3个月,观察效果。结果依那普利治疗后1个月,AngⅡ、Ald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但3个月时,AngⅡ有所升高,Ald明显增高,65例中有28例并发醛固酮逃逸。治疗前LVH组的Ald明显高于NLVH组,LVMI与Ald呈明显的正相关;LVH组治疗3个月,无醛固酮逃逸者的LVMI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下降,有醛固酮逃逸者LVMI变化不显著。结论EH患者长期使用ACEI后会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Ald与EH合并的LVH有明显的相关性,ACEI能逆转EH所合并的LVH,但醛固酮逃逸能阻碍ACEI对LVH的逆转作用,ACEI联合使用螺内酯可能会改善醛固酮逃逸。  相似文献   

15.
张进  佘强 《北方药学》2012,(10):60-61
目的:研究氯沙坦(Losartan)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左室非梗死区(LVNIZ)P38MAPK、p-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心肌梗死大鼠随机分为AMI组(n=30)及Losartan组(n=10)。另设空白对照组(Sham)。Western-blot印记检测LVNIZP38、p-P38的表达。结果:AMI后28天组P38、p-P38的表达水平达到高峰(P<0.01vsSham);与AMI后28天组相比,氯沙坦组p-P38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心肌梗死后LVNIZP38MAPK信号被激活,氯沙坦改善心室重构的机制可能是阻断了P38MAPK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醛固酮对体外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及胶原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CFs,试验分为4组:对照组、醛固酮组、醛固酮+螺内酯组、醛固酮+洛沙坦组。各组作用24h后,MTT法检测CFs增殖;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染色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醛固酮组可显著增强细胞活性,使S期细胞百分率增加,G0/G1期细胞百分率下降,羟脯氨酸含量增加,PCNA、FN的蛋白表达增强(P<0.01)。与醛固酮组比较,醛固酮+螺内酯组的CFs增殖及胶原合成被抑制,PCNA、FN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醛固酮+洛沙坦组抑制CFs的增殖及胶原合成,FN的蛋白表达降低(P<0.01),而PCNA的蛋白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醛固酮通过其受体及AT1受体途径促进CFs增殖及胶原合成,且醛固酮受体通路占主导地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PCNA、FN的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阻断剂氯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及其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两肾一夹法复制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2K1C-RHR)模型;采用尾动脉套管法和颈动脉插管法测量大鼠血压,大血管(胸主动脉)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治疗组采用氯沙坦灌胃治疗;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主动脉血管p38MAPK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和对照组(假手术组)普通饲料饲养6周,模型组血压为(158±7)mmHg,对照组血压为(104±11)mmHg;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内径增大,中层厚度增大,细胞层数略微增加。经氯沙坦治疗后,血压降为(132±9)mmHg,血管重塑现象氯沙坦治疗组较实验组明显改善;免疫印迹方法检测,重塑血管主动脉血管p38MAPK的表达增高,氯沙坦干预可以抑制其表达。结论氯沙坦可明显改善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这种调节可能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信号途径或调节p38MAPK表达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