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在临床应用中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方法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拉米夫定少见不良反应有:斑秃、肾结石、YMDD变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2.
拉米夫定的少见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米夫定(Lamivudine,商品名贺普丁)是新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用于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的治疗,1991年问世,1998年在我国上市,以往认为本品较安全,不良反应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头痛、恶心、嗜睡、肝区不适、腹泻、乏力等,一般可耐受,但在广泛应用后,仍有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现将近年来国内所报道的在应用拉米夫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少见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机制和优点。方法:总结拉米夫定抑制乙型病毒性肝炎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大量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以深入研究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特点、优势和安全性。结果:拉米夫定(LMV)具有高效的抗HBV活性,对乙肝病毒有长期稳定的抑制作用,长期应用可引起病毒变异发生,但拉米夫定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能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并增强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少见。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出现斑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新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用于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的治疗.1991年问世,1998年在我国上市,现已3年.在既往的临床安全性研究中证实其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不高,患者耐受性较好.但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仍有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发生,本文报告1例患者在服用拉米夫定过程中发生斑秃,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米夫定是一种脱氧嘧啶核苷类似物,是新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拉米夫定自1991年问世以来, 已在许多国家广泛地用于治疗HIV感染与艾滋病患者。1995年有人发现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有抑制作用。1999年在中国注册上市。拉米夫定在用于乙型肝炎治疗的Ⅱ期Ⅲ期临床研究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其不良反应较轻,发生率也不高,部分患者出现轻度头痛、嗜睡、恶心、肝区不适和疲乏等,但多数病人都能很好地耐受。但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仍有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病人出现紫绀、血管神经水肿、哮喘、荨麻疹和低血压。乙肝病人应用拉米夫定停药后,病毒复制仍可恢复,并出现HBV DNA的反跳,有时甚至高于治疗前水平。有人报道12例艾滋病患者在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引起甲沟炎。也有报道拉米夫定引起脂肪异常分布,水牛背,引起血友病患者出血,引起冻肩,胰肾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核苷类抗病毒药,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逆转录酶的作用.该药进入肝细胞内形成三磷酸衍生物,作用于HBV聚合酶,阻止HBV-DNA的合成;可以减少体内的病毒含量,促使HBeAg,抗-HBe血清转换,同时改善肝坏死和肝硬化的作用.目前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症状轻微,病人的耐受性较好.1992年以来,经Ⅲ期临床研究和以往的报道证实,在单独使用拉米夫定或联合其它抗病毒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本文仅讨论在乙型肝炎治疗中出现的耐药现象以及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59例拉米夫定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 对2000~2006年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59例拉米夫定不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拉米夫定不良反应多发生于8~45岁男性;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反应和肝炎病情加重为主.结论 临床应重视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周璐  杨英  柯英 《中国药房》2006,17(8):612-61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1999年~2005年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43例拉米夫定不良反应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拉米夫定不良反应多发生于8a~45a男性;发生时间无规律性;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反应和肝炎病情加重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拉米夫定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1999~2003年国内报道的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分布范围较广,临床表现为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泌尿生殖系统反应、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它反应等,其中以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尤以青少年最易发生。结论:临床应注意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0,(3):222-222
<正>2010年07月22日发布日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表示,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的严重不良反应。横纹肌溶解是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已知的不良反应。虽然这2种产品的说明书已明确了此类不良反应,但鉴于该不良反应的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将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企业和公众,警惕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抗HIV/HBV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工作者早发现、早处理。方法:总结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近10年来35篇有关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章。结果: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疹、脂代谢异常。替诺福韦(tenofovir,TDF)具有潜在肾毒性,主要导致肾小管损伤。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的结构与TDF相似,均可导致肾毒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s)主要不良反应为代谢综合征。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的不良反应事件少见,少数发生严重皮疹。结论:不同类型抗病毒药物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致精神障碍1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拉米夫定 (lamivudine)是新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 ,用于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的治疗。 1 991年问世 ,2 0 0 0年在我国上市 ,现已近 3a。在既往的临床安全性研究中证实其不良反应轻微 ,发生率不高 ,病人耐受性较好[1] 。但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 ,仍有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发生[2 ] ,本文报告 1例病人在服用拉米夫定过程中发生精神障碍 ,作者未见文献报道 ,现报道如下 ,仅供参考。病人 ,男性 ,病程 3a,因乏力、纳差、肝区不适伴尿黄反复发作 0 .5a而于 2 0 0 1年 1 0月 2 9日入院。 1 998年发现HBsAg阳性。既往无特殊病史 ,否认药物过敏史、精神病史。…  相似文献   

13.
刘泉  银代淑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370-3371
现将近年报道的27篇(47例)拉米夫定引起的肝外少见不良反应综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7篇个案及临床观察报道患者共47例.其中直接证明者17例,即停药后再次试用可疑药物,又引起同样反应;间接证明者30例,即停用可疑药物,不良反应消失。47例中男35例,74%;女12例,26%年龄8-60岁,平均27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作用与安全性。方法:33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恩替卡韦组(16例)、拉米夫定组(17例)。恩替卡韦组与拉米夫定组的剂量分别为0.5mg/d和100mg/d。疗程为48~96周。观察两药对HBV DNA、ALT、e抗原/e抗体血清转换的影响及其所致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恩替卡韦组和拉米夫定组未检测到HBV DNA的病例分别为56.25%,29.41%;87.50%,29.41%。e抗原阴转率与e抗原/e抗体血清学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比较能更有效的抑制HBV复制,不良反应与拉米夫定相似。因此,可以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李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217-21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并与干扰素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85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给予拉米夫定和干扰素治疗,观察拉米夫定组和干扰素组治疗一年后效果。结果治疗1年后,拉米夫定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HBeAg转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部分患者见流感样症状,4例出现骨髓抑制,对症治疗后减轻或消失。结论拉米夫定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较好,不良反应较小,干扰素HBeAg转换率较好,提示拉米夫定有较好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活动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乙肝病毒检测结果转阴时间、治疗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乙肝病毒检测结果转阴时间和临床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的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有9例(23.7%)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2.6)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吴虹  余绍玲 《黑龙江医药》2006,19(6):505-506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新一代核苷类抗病毒药,用于艾滋病和乙型肝炎的治疗。1991年问世,1998年在我国上市。在既往的临床安全性研究中证实其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不高,患者耐受性较好。但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仍有一些少见的不良反应发生。本文就其近年来不良反应综合介绍如下,供临床应用参考。1急性肌张力障碍1例患者因患病毒性肝炎给予拉米夫定100mg·d~(-1)。2d面部及颈部肌肉痉挛,强迫性张口,阵发性角弓反张样表现。疑药物所致急性肌张力障碍。予东莨菪碱0.3mg im,20min后症状消失。停药观察3个月未复发。另1例患者因病毒性肝炎予拉米夫定100mg·d~(-1)治疗1年。急起不自主牙关紧闭前来就诊,诊断急性肌张力障碍。子维生素C、维生素B_6静脉滴注,安定口服,症状6h后缓解。第2d服药2h后患者又出现同样症状,予东莨菪碱0.3mg im,20min后症状消失,诊断药物拉米夫定所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停药追踪2个月未复发。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军  杨巨武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09-1911
目的:分析干扰素-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3组:干扰素组18例、拉米夫定组21例和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组24例(联合治疗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毒学和血清学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HBV-DNA阴转率高于干扰素组,HBeAg阴转率和抗-HBe阳转率均高于拉米夫定组,ALT复常率高于干扰素组和拉米夫定组,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干扰素α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二者具有明显的抑制病毒复制的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几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青云  林琴 《海峡药学》2005,17(5):161-162
通过药物经济学理论的成本分析,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出费用合理、效果显著的处方,为药品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对几种不同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药物经济学分析做一简述,并分析了不良反应、疗效与成本的关系.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组的成本-效益比最好,但在HBeAg阴转率方面α-干扰素优于拉米夫定组,而联合治疗组与α-干扰素组的成本效果比无明显差别.α-干扰素不良反应引起的直接成本高于拉米夫定不良反应所引起的直接成本,但远期疗效较好.拉米夫定的近期疗效好,但必须长期给药,从而增加了直接成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1:1随机、对照设计。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各60例,各组分为替比夫定组和拉米夫定组各30例。分别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拉米夫定100mg,1次/d,共52周。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动态监测患者血清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52周时,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血清HBVDNA自基线下降水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病毒反跳率和耐药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HBeAg阳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HBeAg阴转率和治疗应答反应率高于拉米夫定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患者对替比夫定的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