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制备具有肝靶向性的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并对纳米粒药物含量、包封率和粒径大小进行检测。方法制备出O-羧甲基乳糖酰化壳聚糖-聚乳酸阿霉素纳米粒,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粒的载药量以及包封率,激光粒度分析仪及电镜测量粒径大小。结果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证实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径(197±32)nm,载药量为(44.79±4.27)μg/mg,包封率(67.34±3.32)%。结论该实验制备的纳米粒其粒径小,载药量及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由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运载的阿霉素经舌静脉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的分布状况.方法全部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经舌静脉,按分组分别注射相应药物,剂量均为阿霉素2.5 mg/kg体重.取全血、心、肺、肝、脾、肾.全血制成血浆,器官组织制成匀浆,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静脉注射同等剂量、不同剂型的阿霉素药物后,阿霉素在器官中的蓄积程度从高到低:肝:D靶肝>D非靶肝、C>B>A;心脏、肾、血浆:A>B>D、C;脾:B>A、C、D;肺:B>A>C、D.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注入体内后,在心、肺、肝、脾、肾中的药物浓度在15~30min达峰值,而半乳糖化后,阿霉素的药物峰值提前到5 min或之前.外加磁场和未加磁场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的药物靶向指数和药物选择指数是均高于磁性白蛋白纳米粒.结论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经半乳糖化后,可显著增强阿霉素对肝脏的靶向性,并显著降低心、肺、脾、肾、血浆肝外器官的组织阿霉素浓度.利用外加磁场,可提高阿霉素在肝脏特定部位蓄积的能力.因此,静脉注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糖化修饰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纳米粒(Alg-Lac PLLNP)的制备及其作为肝脏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合成乳糖化多聚赖氨酸(Lac-PLL),并以乳糖化多聚赖氨酸为原料改性修饰海藻酸钠纳米粒.通过半乳糖修饰纳米粒建立配体-受体生物特异性介导来实现肝主动靶向,并分别与非糖化组比较肝靶向效果,对纳米-DNA复合物鼠体内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电子显微镜的检测结果 ,Alg-LacPLL纳米粒粒径在250nm左右,近似球形,大小分布均匀;纳米粒未聚集.AlgNP纳米粒PEGFPC-1质粒掺入比为6.15-4.21/6.25=68.给药30 min鼠体生物分布显示,Alg-Lac PLLNP以肝为第一靶向器官.结论 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纳米粒的制备与栽体海藻酸钠的浓度及最佳凝聚剂氯化钙的浓度密切相关,且多聚赖氨酸和氯化钙加入海藻酸钠溶液的先后顺序对粒径的影响至关重要.该制备工艺简便,药物包封率高.Alg Lac PLL-DNA具有一定肝靶向性.  相似文献   

4.
磁性化疗纳米粒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目的:通过对移植性肝癌模型大鼠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在肝肿瘤区加磁场,观察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对移植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将肿瘤模型大鼠分为4组。肝动脉注射生理盐水6只;肝动脉注射游离阿霉素0.5mg/kg6只;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相当于0.5mg/kg阿霉素)6只;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相当于0.5mg/kg阿霉素),肝肿瘤区加磁场6只,各组动物肝动脉注药后,生存超过1周者,记录生存天数,生存期满60d者则处死,取肿瘤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动物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生理盐水治疗组:生存期平均为23.5d;游离阿霉素治疗组,生存期为22.5d;纳米粒不加磁场治疗组,生存期平均为36.2d;纳米粒加磁场治疗组有3只动物到60d仍存活,最短存活期为48d。对各组动物进行生存率分析,并作Logrank检验发现,生理盐水治疗组与游离阿霉素治疗组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磁性阿霉素蛋白纳米粒治疗,肿瘤区不加磁场组动物较生理盐水治疗组和游离阿霉素组肿瘤组织无明显变化,生存60d大鼠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肿瘤已完全由纤维和无结构的组织所代替。结论:肝动脉注射游离阿霉素对移植性肝肿瘤大鼠生存无明显改善,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肿瘤区不加磁场,可以延长动物生存期(P<0.05),肝动脉注射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肿瘤区加磁场治疗组较瘤区不加磁场治疗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  相似文献   

5.
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正常肝脏的靶向性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16  
目的:观察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正常肝脏中的磁靶向性。并观察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固定。实验组,左肝外叶加磁场,肝动脉注射阿霉素白蛋白的磁纳米粒(相当于阿霉素0.5mg/kg),磁场应用30min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对照组:左肝外叶外不加磁场,肝动脉注射同等剂量的纳米粒后30min处死。动物处死后,立即取靶区肝、非靶区肝、心、肾、脾、肺、小肠和胃作γ计数。肝组织作组织学切片。结果: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后,磁共肝组织的放射活性较非磁共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明显增加(P<0.0001),磁区肝组织与非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为2.6。而对照组磁区肝组织与非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肝外脏器的放射活性明显降低。除实验组肺的放射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外,其它脏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另外,实验组,心、肾、脾、肺和小肠与靶区肝组织和的放射活性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胃与靶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注入纳米粒的70%-80%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极少。病理切片显示磁共小动脉中见大量纳米粒存在,对照组及非磁共肝中纳米粒很少见。结论: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正常肝脏组织中有明显的磁靶向性,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较少。实验组心、肾、脾、肺和小肠与靶区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明显降低,说明磁的存在使这些脏器的相对药物暴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兔VX2肝癌的磁介导热疗作用。方法将成模后的荷瘤白兔随机分成6组:A组,对照组,即生理盐水组;B组,游离阿霉素组;C组,半乳糖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D组,Fe3O4纳米粒组;E组,阿霉素磁性纳米粒组;F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化白蛋白。各组经肝动脉插管灌注药物(按2mg/kg阿霉素计算),除C组外,其它各组置交变磁场中作用30min,期间监测癌中心区、癌边缘区、正常肝组织和直肠的温度变化;观察治疗后14d的肝癌体积、肝癌的生长率、肝癌及正常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D、E、F组癌中心区和边缘区温度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和直肠(P〈0.001);A、B、C组各部位的温度无明显升高。治疗后14d,F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肿瘤生长率为-15%;肝癌细胞可见大面积坏死,平均在70%以上,癌灶及癌边缘可见栓塞的铁磁微粒,而右肝未见铁磁微粒的沉积;其它各组体积增大3、5~13倍,肿瘤生长率显著增加(127%~568%),肝癌细胞中至轻度坏死(0%~70%)。结论交变磁场下,A、B、C组癌组织升温达到42℃以上;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肝癌组织有独特的靶向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热化疗协同增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甘草酸表面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具有肝细胞靶向的甘草酸表面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特性。方法: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再以高碘酸盐氧化法制备甘草酸表面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激光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RP-HPLC法间接测定纳米粒中甘草酸结合率和阿霉素包封率,并初步研究体外甘草酸的结合稳定性和阿霉素释药特性。结果:电镜显示纳米粒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79.5 nm,甘草酸结合率达到80%以上,在释放介质中,12 h的甘草酸结合率仍保持(65.2±3.4)%;纳米粒中阿霉素包封率达90%以上,体外释药缓慢,无明显的"突释"现象,72 h的累计释放百分率为(28±4.6)%。结论:本方法制备的甘草酸表面修饰阿霉素纳米粒工艺简单,包封率高,且甘草酸表面结合稳定,有望提高阿霉素的肝细胞靶向性。  相似文献   

8.
新型肝靶向载体N-乳糖酰化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将肝靶向基团半乳糖基引入到壳聚糖的结构中,制备N-乳糖酰化壳聚糖。方法:以天然聚合物壳聚糖为原料,在其2-NH2引入乳糖酸,制得酰化产物,用FTIR、^13CNMR,^1HNMR时其进行表征。用粉末X衍射、DSC、TG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制得了新型的取代度为20%的N-取代的乳糖酰化壳聚糖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合成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壳聚糖吉西他滨纳米粒,研究其在体外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性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壳聚糖制备EGFR-吉西他滨-壳聚糖纳米粒(G-GC-Dox)、吉西他滨-壳聚糖纳米粒(GC-Dox)。在体外实验研究中将药物作用于EGFR+胰腺癌细胞系SW1990细胞,研究胰腺癌细胞体外摄取实验,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法观察该体系对胰腺癌SWl990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 EGFR-吉西他滨-壳聚糖纳米粒组体外SW1990胰腺癌细胞平均摄取纳米药物的量明显强于同一时间点吉西他滨-壳聚糖纳米粒组平均摄取纳米药物的量。G-GC-Dox组处理12、24、48h后细胞存活率(43.14%±2.51%、31.21%±2.37%、18.26%±2.75%)对比GC-Dox组(64.22%±3.11%、45.43%±3.04%、35.23%±3.15%)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本实验成功研制了靶向EGFR壳聚糖吉西他滨纳米粒,并证实了该纳米粒能提高药物在体外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性,同时对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为将来靶向治疗胰腺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ADR-GHMN)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并观察ADR-GHMN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方法使用放射示踪技术,用125I标记纳米粒.肝动脉注射,分别于注药后5、15、30、60、120min处死,立即取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作γ计数.结果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注射后5 min后最高,为15054.4 CPM/g,各时相前者的肝摄取率均为同时刻后者的2,3倍.两药在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的分布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正常肝组织中有明显的主动靶向性,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主要分布肝脏,其它的脏器含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经肝动脉给予5-氟尿嘧啶磁性纳米脂质体(MNLF),研究其在大鼠肝癌模型体内的分布。方法建立肝癌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经肝动脉给药,A组予5-Fu溶液、B组予MNLF、C组予MNLF肿瘤区加磁场,高效液相色谱仪测量给药半小时后各组织的药物浓度,并比较不同给药方式下各组织药物浓度及肝肿瘤与各组织药物浓度比值;肝肿瘤与正常肝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在磁场作用下,MNLF经肝动脉给药的肝肿瘤靶向性。结果经肝动脉给药30min后,C组肝肿瘤部位药物浓度较A及B组明显升高,而心、肺、肠、肾和脾等肝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药物浓度较后2组低,肝肿瘤的药物选择指数显著升高,B组肝肿瘤的药物选择指数亦较A组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MNLF经肝动脉给药并配合外加磁场治疗肝肿瘤,具有明显的肿瘤靶向性,非靶器官分布明显减少;在不加磁场情况下,MNLF对肝肿瘤仍具有一定的靶向性,但较加磁场情况下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在大鼠体内分布情况。方法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槲皮素对照组(n=25)和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实验组(n=25),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槲皮素悬浊液和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悬浊液,于一定的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液及主要脏器,使用HPLC法测定其槲皮素的浓度。结果实验组大鼠肝脏的槲皮素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槲皮素脂质体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并证实其有一定的缓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阿霉素碘油乳(AD-E)经肝动脉栓塞后的靶向特征及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 经犬肝动脉注入AD-E,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外周静脉血和肝栓塞部位组织中阿霉素药物浓度,并与阿霉素溶液给药组对照。结果 AD-E组外周静脉阿霉素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阿霉素组,其T1/2 β为阿霉素组的1.51倍。给药后10、24和48h,AD-E组肝组织中阿霉素浓度分别为阿霉素组的5.42、3.33、和2.38倍。结论 AD-E肝动脉栓塞给药明显改变阿霉素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肝组织靶向定位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霉素碘油乳(AD—E)经肝动脉栓塞后的靶向特征及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经犬肝动脉注入AD—E,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外周静脉血和肝栓塞部位组织中阿霉素药物浓度,并与阿霉素溶液给药组对照。结果AD—E组外周静脉阿霉素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阿霉素组,其T12β为阿霉素组的1.51倍。给药后10、24和48h,AD—E组肝组织中阿霉素浓度分别为阿霉素组的5.42、3.33、和2.38倍。结论AD—E肝动脉栓塞给药明显改变阿霉素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肝组织靶向定位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dr1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mdr1/P—gP)在阿霉素(ADR)诱导的卵巢癌多药耐药细胞中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药物对敏感细胞株(SK—OV-3)和诱导的耐药细胞株(SK—OV-3/adr)的半数致死浓度(IC50),计算耐药指数(RI)和加逆转剂后的逆转倍数,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细胞内的药物含量变化,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内ADR的含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耐药前后mdrl/P—gP的变化。[结果]对阿霉素、长春新碱、紫杉醇和足叶乙甙,SK—OV-3/adr细胞株的IC50均有明显增加,R1分别为58.4、122.6、41.0和43.7,逆转倍数分别为20.5、66.9、11.3和18.1:30、60、120minSK—OV-3细胞株ADR含量分别是SK—OV-3/adr细胞株的3.7[(191.9&#177;1.7)/(51.7&#177;6.3)ng/mL]、5.9[(285.3&#177;4.0)/(48.2&#177;2.8)ng/mL]和8.6[(447.8&#177;1.3)/(52.0&#177;1.8).g/mL]倍,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gp竞争性逆转剂(Ver)作用30、60、120min后SK—OV-3/adr细胞ADR含量提高了1.6、2.7和5.1倍,与逆转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SK—OV-3/adr细胞mdr1/P—gP均表达阳性,SK—OV-3细胞mdrl/P—gp表达阴性。[结论]mdr1/P—gP在ADR诱导的SK—OV-3/adr细胞多药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家兔一次性颈静脉给药,检测自制药物与普通阿霉素在药动力学方面有无差异及了解新药的药动学特点.方法家兔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均予颈静脉置管、注射、抽血,一组按3.0mg/kg给予阿霉素;一组按63.2 mg/kg给予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每次抽血1ml,分离血清低温保存,以氯仿-甲醇液萃取阿霉素,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下检测色谱峰高.根据阿霉素标准曲线求血清中阿霉素浓度.以"3P87"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阿霉素与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规律符合三室开放模型;与阿霉素相比,实验组药物的消除相半衰期延长了1.9~3.2倍,清除率是阿霉素的0.5369倍;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阿霉素的1.3697倍.结论阿霉素经过与白蛋白、磁性微粒结合,并以半乳糖修饰,改变了原药的体内分布特性,延长了药物半衰期,增加了靶器官肝脏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术后化疗消化道反应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术后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的疗效。[方法]患者随机分2组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39例用半夏泻心汤加味、5-Fu、阿霉素、丝裂霉素方案;对照组44例,用5-Fu、阿霉素、丝裂霉素方案。[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在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反应明显少(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可减少胃癌患者术后化疗的消化道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黄煎液对阿霉素肾病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阿霉素诱导的肾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煎液低剂量组、大黄煎液高剂量组、强的松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收集各组小鼠血液、24h尿液,检测其血、尿肌酐和尿蛋白含量;HE染色下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第2周大黄煎液低剂量组尿蛋白含量比大黄煎液高剂量组和强的松组明显减少(P<0.05)。实验第4周大黄煎液高剂量组和强的松组血肌酐含量比空白组、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HE染色示模型组小鼠肾小球系膜部分增厚,细胞核增多,肾小管有充血。[结论]大黄煎液对阿霉素肾病小鼠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术后早期成人与儿童肝移植受体间的代谢差异,为临床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07年5月-2013年2月在武警总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尸体及活体肝移植术的成年及儿童肝移植受体40例,分为4组,分别考察各组术后早期他克莫司的剂量、血药浓度差异及其对于不同肝移植受体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的影响。【结果】儿童活体肝移植他克莫司的剂量0.23mg·(kg·d)。与谷浓度7.63旧L均较尸体肝移植相应值[0.17mg·(kg·d)。与7.01μg/L】略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成人尸体肝移植他克莫司的剂量0.08mg·(kg·d)。略高于活体肝移植0.07mg·(kg·d)-1,而对应的谷浓度值(7.42μg/L与9.71μg/L)却恰好相反,前者无统计学差异,后者具有显著差异;儿童尸体肝移植剂量0.17mg·(kg·d)-1是成人尸体肝移植剂量0.08mg·(kg·d)-1的2.15倍,儿童活体肝移植剂量0.23mg·(kg·d)-1是成人活体肝移植剂量0.07mg·(kg·d)-1的3.42倍,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相应谷浓度7.63雌几与9.71州L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早期不同肝移植受体谷浓度均值为7.9μg/L,均未达到文献上10~15μg/L的目标值;生化参数除ALB、UA、PLT外,基本未达标。【结论】成人肝移植受体,要达到相同的谷浓度,活体肝移植与尸体肝移植比较,需要较小的他克莫司剂量;儿童要达到与成人相同的谷浓度,剂量是成人的2~4倍;术后早期他克莫司在不同肝移植受体间的代谢差异显著,需要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