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输库血体外循环环心内直视手术40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输库血的临床经验。认为术前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压积比≥0.34的心脏病患者,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在其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做到不输库血。成功的血液保护措施有:严格控制输血指征;体外循环采用血液中度稀释;血液自体回输;术中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及术中严密止血等。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安全、可行、有效、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可能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采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围术期不输库血。方法选择术前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0.33的心脏病患者,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采用微创切口,术中认真止血,血液进行稀释,转机。结果31例围术期患者未输库血,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采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围术期不输库血。方法 选择术前血红蛋白≥110 g/ L,血细胞比容≥0 .33 的心脏病患者,术中实施控制性降压,采用微创切口,术中认真止血,血液进行稀释,转机后采用自体血,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转流后机器血全部回输,术野采用三磷酸腺苷溶液浸泡等一系列措施。结果 31 例围术期患者未输库血,效果满意。结论 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不失为一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感染肝炎等疾病,以及防止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6.
7.
再次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6 例心脏直视手术疗效表明,能缩短体外循环和心脏手术时间,不会发生氧栓并发症,如能并用右胸小切口手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9.
谢观球 《徐州医学院学报》1995,15(3):297-297,299
1985年9-1994年10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5例,人武部治愈本文着重总结我院开展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心内直视手术16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手术7例,二尖瓣替换加室缺修补1例,室缺修补1例,室缺术后残余漏修补1例,房缺修补2例,窦瘤破裂破入右房手术修补4例,16例病人手术满意,均顺利康复,痊愈出院。并就体外循环中的技术措施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张文斌 《医学综述》2013,19(10):1784-1787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大量破坏,激活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使得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概率增加,导致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大量的血液输注,可增加肾衰竭、脓毒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异体输血还会增加感染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及其他并发症的机会,且近年来血源日趋紧张。所以,采取相关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对1995年9月至1998年8月在先心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136例婴幼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男77例,女59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365±120岁),体重5~18(平均1401±352)。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103例,房间隔缺损12例,法乐氏四联症14例,法三2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部分性房室管通道2例,三尖瓣下移1例。结果:全组死亡3例(22%)。术后并发症:低心排2例,支气管痉挛3例,二次止血1例。结论: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是临床效果满意,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微循环和红细胞形态,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和研究红细胞损伤与微循环故障的关系,为临床血液保护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对2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围术期的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超微细胞和甲皱微循环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性增加以及异常红细胞的出现,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毛细血管阻塞、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红细胞损伤与体外循环时间、红细胞聚集性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性呈负相关。防治红细胞损伤和破坏是降低术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心脏外科微创新技术。方法:20例患者,行主动脉瓣替换术者经第2肋间正中横切口,行室缺修补、房缺修补及二尖瓣替换术者经后胸骨旁纵切口,儿童8~10cm,成人10~12cm;升主动脉阻断18~110min。结果: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减少,其中8例(40%)未输血。结论: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出血少等优点,但其视野小,操作要求高,遇有特殊情况时处理较困难,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下心内直视术65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 1995年 9月至 2 0 0 0年 5月在心内直视术中应用此法的 6 5 5例病人进行回顾。全组男 334例 ,女 32 1例。年龄 4个月~ 6 3岁 (平均 16 0 6± 13 16岁 )。体重 5~ 92kg(平均 2 8 5 6± 17 84kg)。病种包括先心、风心和心脏肿瘤 ,其中婴幼儿 87例。 5 13例于浅低温 (鼻温 34~ 32℃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手术 ,142例于中低温 (鼻温 30~ 2 8℃ )心脏停跳下手术。结果 :术后并发症 :低心排11例 ,支气管痉挛 3例 ,二次进胸止血 2例 ,肺膨胀不全 2例 ,脑气栓 1例。住院死亡率 0 91% (6 / 6 5 5 ) ,分别死于低心排3例 ,呼吸衰竭 2例 ,肾衰 1例。结论 :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是临床效果满意 ,安全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 ,心腔气体排出的技术要予以强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心内直视手术术前采自体血(PAD)组、转机前放血组与常规用血组对比。方法 心内直视术100例,60例于术前采自体血(PAD)200~1200ml,40例于转机前放血300~1000ml,与常规用血组:100例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PAD60例有32例未使用库血,占术前PAD53.3%,转前放血40例有10例未用库血,占转前放血25%。常规用血组100例均使用库血,术前PAD与转前放血均优于常规用血组,术前PAD组优于转前放血组。结论 PAD组与常规用血组比,其优点:(1)节省血源。(2)减少输异体血引起的并发症。(3)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心内直视术理想的用血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分析婴幼儿在体外循环术后血糖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心内直视手术患儿60例,按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分组。分为幼儿组(1~3岁)、婴儿组(≤1岁),体重≤10kg(A组)、体重〉10kg组(B组),体外循环时间〈60min(C组)、体外循环时间≥60min(D组)。观察患儿手术前(t0),手术结束时(t1),手术结束后1h(t2)、3h(t3)、5h(t4)血糖变化。结果体外循环术后各组血糖水平较转流前均明显升高;婴儿组与幼儿组相比手术结束时和术后1h血糖水平升高更明显;A组手术结束时和术后1、3h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B组同时点血糖水平;D组手术结束和术后1h血糖水平明显高于C组同时点血糖水平。结论体外循环对小儿糖代谢有明显影响,体外循环期间糖代谢紊乱,血糖明显升高,且体外循环术对低龄、低体重、体外循环时间长的患儿血糖水平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65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二种心肌保护法。A组(25例)用4:1血液晶体停跳液(Samuel法),B组(40例)用微量晶体停跳液(Menasche法)。体外循环不降温,阻断主动脉期间冠状循环用8~10℃氧合机血(红细胞压积25%左右)持续灌注。阻断主动脉后两组心脏均迅速停跳,停跳期间心脏均呈鲜红色,柔软滑润;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迅速恢复活动,在2min内除各有2例经电除颤复跳外,均自动恢复自主心律。成人阻断主动脉1h,A组用停跳液1000ml,B组用50ml(P<0.001)。两组病人在抑制心肌电-机械活动、心脏复苏、复苏后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开放主动脉前冠状静脉血气分析、术后1、3、5天LDH,检查方面均无明显差异。B组灌注装置简单,操作容易,容量负荷低,停跳液配方简单,是常温心脏手术中更理想的心肌保护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4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液组(A组),温血停跳液组(B组) 每组20例,分别于围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CK及CK-MB的水平.结果:术前两组的cTnl、CK及CK-MB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l h至术后24 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 h、48 h温血停跳液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冷晶体停眺组(P<0.05),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1 h温血停跳液组低于冷晶体停跳液组.cTnl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cTnl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CK、CK-MB,对围术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预后及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