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极,气也;从无到有,太极也。感悟水火,无处不在。水火纵横生命及八纲全过程,故,不知水火,不足以言八纲;不知八纲,不足以言中医。营养过剩,水火平衡失调,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超限增加。CO2具有二重属性,作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属阳,最终形成酸性体质,二氧化碳又属阴。一方面,阳明火盛和壮火妄行;一方面火情频发,暗潮汹涌。代谢亢进,氧化应激造成微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促进并加重了代谢综合征,肥胖已成为肿瘤的首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都和氧化应激有关。重视对氧化应激的防治和对微血管的保护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关键。饮食有节和散步运动是防治代谢综合征和保护微血管的主要措施。养生保健,生命在于运动,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气血湿炎虚五证合一,是强化整体辨证的重中之重,辨证施膳和辨证施治是治未病的有效选择。缺氧和二氧化碳增加及酸性体质,是健康和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滴水穿石和星火燎原同样揭示了“水火理论”在辨证施膳及辨证施治和治未病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量变到质变的病情发展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从疾病的分类、病位、属性、体质多方面、多层次、多靶点论证了辨证施治和治未病的重要性,八纲既是整体观,也是辨证观即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运动变化的、动态的整体观念去思考问题和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多重矛盾和病变,就显得非常必要。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共存,是指垃圾食品热量过剩,而必需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及非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事实上,人体内的矛盾运动规律和矛盾平衡以及对立统一规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并存在于人的一生中。“矛盾平衡”法则在人生和辨证施治中是一个普遍规律。矛盾运动,矛盾统一,矛盾平衡和对立统一法则,是中医辨证的核心重点。辨证施治充分体现了“矛盾论”和“实践论”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更年期综合征,是指人的生理功能衰退,是老年疾病的必然趋势,就“虚实”而言,“虚”是绝对的,“实”是相对的。而养生保健和治未病就是一个扶正祛邪的自洽过程。饮食、生活、运动和基因的关系,基因和“精气神”的关系,在这个整体网络中,各种因素互为因果,既自相矛盾又相辅相成,局部病变只是整体因素的外在表达和症状。辨证施膳就是治未病,合理膳食休闲运动就是养生保健。医疗保健中的任一合理措施,都有利于辨证施膳以及辨证施治,有利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2.
中医相对论     
辨证施治是建立在人体新陈代谢动态平衡和人体自动调控即自洽机制基础上的科学评估评价模式,代偿失调和气化紊乱是辨证施治的关键,进化论和相对论理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观念是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一阳二阴三变化,中医的辨证针对气化中的“变化”规律,矛盾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尤其是矛盾群的趋向性。内因和外因及其矛盾群效应以及中医辨证中的“医药合一”,尤其是中药的“君臣佐使”法则。使中医辨证施治更趋合理性和科学性,循证医学和整合医学的提出,是对中医辨证施治的发展和完善,重视中医相对论思维在辨证中的合理和正确运用,必将促进现代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刀耕火种,炎帝获嘉禾,阳光雨露伴随着人类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人体61%为水,33%为热能。水火平衡成为生命的基本代谢过程。缺氧和酸性体质形成人体疾病的根本病因,“阳虚阴盛”构成人类疾病的基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吃出营养,走出健康,活出幸福,休闲娱乐,辨证施膳,散步健体。”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在于运动。把握“水属阴,火属阳,阳主阴从,水火平衡”的辨证施膳治未病原则。“天人相应,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和辨证医学理论,必将推动新的医学保健模式的诞生和普及。人体微生物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微生态,同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供给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同胃肠功能及脾胃状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饮食有节,散步娱乐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模式,更使“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的治则得到普及和推广。“脾胃一气一人体微生态圈”是精气神和气血神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消化吸收利用从理化过程到生物利用的过程。生物利用过程由人体微生态圈到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微生态的肠微生态益生菌群效应,尤如中医的“中焦”功能。疾病的侵袭通过肠微生态到人体微生态圈直至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治未病”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膳食营养是生命的基础。饮食有节和辨证施膳及散步和自由运动即有限度的随意锻炼,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治未病不但造福于当代,同样从遗传学层次讲,更重要的是造福后代。医疗保健治未病,“修身养性,性命双修”,个人修为在自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闲娱乐三位一体,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气,风水,意识流。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气化和质能转换,体现在整个八纲辨证中,气分阴阳,阴阳和五行之气的转化,无不是在“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中辨证。“数、气、理”,“精气神”和形神合一,构成中医气化理论的基础。气化,风水,意识流。中医在动态中把握生命的健康和辨证施治。气的流动状态为风,水火的自然博弈和宜居环境为风水;不同的地理和天气变化构成风光各异的自然风景观,房前屋后,窗里窗外具有明显的自然差异和人居环境,正确认识和把握气化,风水,意识流对健康的作用,对理解中医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把握气化,风水,意识流的辨证施治对人类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冥想”,只是雕虫小技,如今在西方医学成为主流思维。中医博大精深的“精气神一体”和治未病理论,必将为新医疗模式的形成作出贡献。辨证施治中的中药治疗,尤如“组合拳”,一招一式,拳到意到,真所谓“得意不忘形”,形神合一。遣方用药,既有战略层面,又有战术层面,君臣佐使方药兼备。中医用科学发展的整体理念及辨证施治方略,更有“管理”的高位治未病理论,无论在医疗保健模式中,还是医疗保健事业中,中医理论将是至高无上的。以气为本,形神合一,是中医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治未病是医疗保健的基础和必然趋势。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精气神一体,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和根本。  相似文献   

5.
刀耕火种,炎帝获嘉禾,阳光雨露伴随着人类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人体61%为水,33%为热能。水火平衡成为生命的基本代谢过程。缺氧和酸性体质形成人体疾病的根本病因,“阳虚阴盛”构成人类疾病的基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吃出营养,走出健康,活出幸福,休闲娱乐,辨证施膳,散步健体。”君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在于运动。把握“水属阴,火属阳,阳主阴从,水火平衡”的辨证施膳治未病原则。“天人相应,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和辨证医学理论,必将推动新的医学保健模式的诞生和普及。人体微生物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人体微生态,尤其是肠微生态,同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供给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同胃肠功能及脾胃状态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饮食有节,散步娱乐是养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辨证施膳治未病的医疗保健模式,更使“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的治则得到普及和推广。“脾胃-气-人体微生态圈”是精气神和气血神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消化吸收利用从理化过程到生物利用的过程。生物利用过程由人体微生态圈到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新陈代谢过程,人体微生态的肠微生态益生菌群效应,尤如中医的“中焦”功能。疾病的侵袭通过肠微生态到人体微生态圈直至细胞膜是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治未病”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膳食营养是生命的基础。饮食有节和辨证施膳及散步和自由运动即有限度的随意锻炼,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治未病不但造福于当代,同样从遗传学层次讲,更重要的是造福后代。医疗保健治未病,“修身养性,性命双修”,个人修为在自己。严格的自律精神,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休闲娱乐三位一体,是辨证施膳治未病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本"是神明之府,"本"是生命的宰,辨本施治是"治未病"辨证前  相似文献   

7.
潘晓云 《山西中医》2009,25(7):61-62
“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是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高脂血症的辨证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气化失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养生和治未病的关键环节,“过则不及”和“中病量勿太过”以及“物极必反”都揭示了养生保健的“后天”效应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则。“风水”是一个生态人居环境的传统概念,“风流”是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风险”是人生和健康的危险信息,“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集合,构成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最高医疗保健模式。气化调控和“碳氢氧”平衡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中医“水火”理论的深层次涵义。气化在风水及意识流层次,尤其是在“精气神”思维中,天气人气的气化辨证理念横贯“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医疗保健要重视营养,意识,生活方式三要素。从“治未病”层次,调控人体气血平衡,碳水平衡,以气化调控为中心靶点,多层次,多靶点,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和标本兼治原则辨证施治。意识决定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气化中的“质能转换”是“精气神”平衡的内在调控,“天人相应”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气化的自控和调谐,构成了以“气化”为特点“形神合一”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治未病”重点在于营养和意识的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的医疗观,是完善和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必然趋势。人体气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序和紊乱是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管理”是主宰人体气化和意识理念有序运行的利器及有效方法论,在健康的自我管理及临床医疗管理中,管理思维是克服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关键。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空气的湿度和气温以及气压是影响人体肺呼吸和细胞呼吸的关键因素。中医所讲的气,是从营养到意识,从新陈代谢到基因变异和重组并从“精气神”层面的全方位和整体的自我调控过程。食疗和药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寿命是有限的,气化失调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养生和治未病的关键环节,“过则不及”和“中病量勿太过”以及“物极必反”都揭示了养生保健的“后天”效应是延年益寿的不二法则。“风水”是一个生态人居环境的传统概念,风流是一个时尚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风险”是人生和健康的危险信息,“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完美集合,构成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最高医疗保健模式。气化调控和“碳氢氧”平衡的内在联系,提示了中医“水火”理论的深层次涵意。气化在风水及意识流层次,尤其是在“精气神”思维中,天气人气的气化辨证理念横贯“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医疗保健要重视营养,意识,生活方式三要素。从“治未病”层次,调控人体气血平衡,碳水平衡,以气化调控为中心靶点,多层次,多靶点,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和标本兼治原则辨证施治。意识决定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气化中的“质能转换”是“精气神”平衡的内在调控,“天人相应”中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气化的自控和调谐,构成了以“气化”为特点“形神合一”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模式。“治未病”重点在于营养和意识的自我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科学的医疗观,是完善和发展医疗保健模式的必然趋势。人体气化和生活方式的无序和紊乱是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管理”是主宰人体气化和意识理念有序运行的利器及有效方法论,在健康的自我管理及临床医疗管理中,管理思维是克服亚健康及治未病的关键。吸进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空气的湿度和气温以及气压是影响人体肺呼吸和细胞呼吸的关键因素,中医所讲的气,是从营养到意识,新陈代谢到基因变异和重组并从“精气神”层面的全方位和整体的自我调控过程。食疗和药疗以及非药物疗法,具有同样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梅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71-1672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人们将这一中间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中医“治未病”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了推动“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的研究应用,提出了“亚疾病”概念,以求更加准确定义有症或无症但可辨证状态并为人们所接受。在人们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的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治未病”理论必将在临床广泛应用,把人们带向“无病世界”的美好境地。  相似文献   

11.
朱丽 《双足与保健》2009,(10):16-17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我国古代医著《黄帝内经》的这句名言道出了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为积极响应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首届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的号召,全国”治未病健康工程”拉开帷幕。随着“治未病”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使中医药的服务对象由病人拓展到未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由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方面,中医药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子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3.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4.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5.
道法自然,以气为本,“治未病”既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也是出发点。精气神和数气理”,始终是“治未病”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以气为本的“气血湿炎虚”五证辨证施治是保证临床基本疗效的理论依据。物质和精神,物质只是人体发病的基础,更多环节在于精神层次,疾病发展变化的各个层次都离不开“精气神”的气化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病因多样性是辨证施治理论的客观基础。以气为本,本于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相似文献   

16.
生命在于运动,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生命调节系统,随意运动和言行一致以及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医疗观,重视精神因素对形体的作用和影响。治未病和医疗保护原则及健康教育是减轻负面效应的关键,负面作用不但可使病人精神和信心崩溃并影响到疾病的恶化和康复。基因全息理论注重信息的形体结构和精神意识,重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在人体基因的全部遗传信息中,开发和拓展精神、语言运动间的整体运动,将有助于辨证施治和疾病康复。基于“形神合一”的新医疗观将推动和促进新医疗保健模式的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从“虚”论“治未病”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春燕 《中医研究》2010,23(6):57-59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对人类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讨分析个体化思想在当代医疗体系中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治未病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即个体化思想在精准医疗和"特制"养生防病方面意义重大;个体化治未病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指导思想,养生防病的个体化现象更明显,因此从个体化入手治未病将更加精准;以体质为切入点研究个体化治未病思想或可事半功倍,体质分类有助于掌握同类个体的相似体质和生理状态,使个体化治未病更加简单易行;个体化与标准化不是不可调和、完全对立的,恰恰是统一互补的关系,而且必须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9.
基因和新陈代谢的关系,遗传和获得和遗传的进化过程,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指导着“四诊八纲”,“君臣佐使”,“辨证施治”和临床医疗保健工作,用整体观点,辨证观点,进化论观点,指导临床医疗保健实践,是克服数百年来指导西方科学“机械思维范式”的有效理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和天人合一”,将使现代医疗保健模式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完善。“八纲”为本,证为本,病为标,标本兼治。“治病必求于本”“标本治则”的选择,就是辨证施治。证病的因果关系,同样应引起临床的重视。“证病辨证,是“标本”的辨证,急则治其标和“治未病”,是辨本施治和辨证施治的完美体现,互为因果就是“标本转换”,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同样是一种干预,干预的“矫枉过正,过之不及”的辨证思维和“中病量勿过”的辨证观点,是顺应自然“适者生存”和完善医疗保健服务的关健,医疗干预和人体自洽及以人为本,将体现辨证施治者的人文水平和名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氧和二氧化碳平衡,酸碱平衡,“中病量勿太过”的养生保健原则,对过度治疗和治疗不及时或失度,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内容,中医治未病同样是养生保健和亚健康医疗保健的关键。用“基因全息理论”和“太极全息数据库”理论指导临床膳食和辨证施治,是中医“天人合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非体力劳动者,小麦面粉作为高淀粉、高糖、高热量、高摄入量的大众必需主食品,尤其对中老年亚健康人群,因其易形成持续性的高血糖状态,且是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故建议限量食用。进食七分饱,饮食有节,供需平衡是食疗养生的重要环节,修心节食,节食不是饥饿疗法,是适量摄入;矫枉过正,也是适量摄入,这同样适用于“进化论”的适者生存法则及“中病量勿太过”的中医养生法则。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中华食疗文化和美食文化及健康食谱是食疗养生的主要内容。亚健康治未病关口前移,就是要在修心养生保健层次,从思想上重视食疗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思想压力对食欲的影响。适量摄入,营养也。过量则为垃圾食品。修心节食,“得意而不忘形”,形神合一。低淀粉、低糖、低热量、高纤维的营养膳食结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人的保健和长寿。营养是人力资源的物质基础,又同智力关糸密切,中医“气”既是营养概念又是一个力学及体力和智力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