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及其输血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与疾病的关系,以制定相应的输血措施。方法查阅1993-2005年所有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的病历,记录诊断及输血情况,随机选择同期血型抗原正常表达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年间共查出57例血型抗原减弱患者,其中AML41例、CML3例、MDS10例、MF3例。均予同型血输注,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BO血型抗原减弱在血液病患者中较常见,最多见于急、慢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随疾病缓解,减弱的血型抗原可恢复正常。输血时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不必输“O”型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与配血输血相关性研究,制订相应的输血对策,以便提醒临床能够予以重视,指导临床合理安全输血。方法对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ABO血型抗原减弱的血液病患者40例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抗原减弱的原因,并选择同期血型抗原正常表达患者40例为对照组,记录诊断及输血情况。同一年间血型抗原正常患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增加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BO血型抗原减弱患者共计40例,其中2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占70.0%,7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占17.5%,3例骨髓纤维化,占7.5%,2例慢性髓性白血病,占5.0%。与对照组患者40例进行对照发现两组患者输血反应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血液疾病主要集中在急慢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给每位患者输入同型血可有效恢复抗原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5岁,曾因柏油便40多天入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1g/L;血小板45×109/L;白细胞3.8~109/L;大便潜血试验3+;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诊断:①晚期胃癌;②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型检查为A型,曾两次输入A型血共800ml,后到北京治疗无效,再次转回该医院治疗当再次输血时,血型鉴定发现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为"AB"型,出现正、反定型不符,送至血站鉴定.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血型是由遗传决定的,在生命过程中不会轻易发生改变[1]。一些特殊情况下,血型的抗原性会发生变异[1,2]。白血病患者ABO血型抗原性可变弱,以致不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容易引起血型鉴定的错误,多误定为“O”型。自1957年vanLoghem首先报告急粒患者A抗原减弱以来,对白血病引起血型变异的报道较多,但多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4],我们在临床输血中遇到一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B抗原减弱,致使血型鉴定与输血错误,报告如下:病例资料吕某,男,sl岁,住院号26489。1995年1月,因发热、头晕、乏力,夜间盗汗而…  相似文献   

5.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0):869-869
答:根据人类红细胞膜上所含抗原种类的不同,可将人类血型分为A、B、O和AB这4个类型,A型和B型血红细胞膜上分别有A抗原和B抗原;AB型血红细胞膜上含有A和B2种抗原;而在O型血红细胞膜上则既无A又无B抗原,但含有A、B抗原的前体——H物质。同一个人的血清中不含有与其本人血型相应的抗体。如不同血型者相互输血,则可因红细胞上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发生的溶血,故不同血型者切忌相互输血。  相似文献   

6.
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血型系统,具有基因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性。自Van Loghem等首次报道恶性血液病中ABH抗原减少现象以来,在恶性血液病中时常有此改变,其分子生物学机制表明与AB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抑制基因表达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弱血型抗原致ABO正反定型不符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O血型系统具有其他血型系统所没有的独特性质。一是血清中常存在反应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缺乏相应的抗原;二是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地存在着A、B、H抗原,以及分泌型的分泌液中也存在A、B、H物质;这两种独有的性质,使ABO血型系统成为临床输血和器官移植中最重要的血型系统。保证受血者和献血者ABO血型的正确性是安全输血的前提。但由于人类血型系统的复杂性,日常工作中常常有许多原因可引起ABO正反定型不符,使ABO血型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8.
血型抗原并非只限于红细胞膜上,也广泛存在于上皮细胞及其分泌物中。上皮细胞癌变时血型抗原常常发生改变并可作为肿瘤标志物。本文就恶性肿瘤的血型抗原表达改变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血型抗原表达改变及其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型抗原并非只限于红细胞膜上,也广泛存在于上皮细胞及其分泌物中。上皮细胞癌变时血型抗原常常发生改变并可作为肿瘤标志物。本文就恶性肿瘤的血型抗原表达改变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婴儿ABO血型的鉴定及应用于临床输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6个月内婴儿ABO血型正确定型方法及影响因素,采用常规血清学法、凝胶柱法及PCR-SSP3种方法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血型鉴定。结果表明:在使用不同方法检测婴儿ABO血型结果不符的33例中,常规血清学方法32例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不符,1例是由细菌感染产生类B抗原所致的假相合。凝胶柱法可正确定型27例,正确率84.4%。PCR-SSP法可对所有标本做出正确定型。凝胶柱法与PCR-SSP法有显性差异。结论: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ABO血型鉴定,推荐采用凝胶柱技术。凝胶柱法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相符的婴儿输血采用同型输注,但若婴儿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考虑到类B抗原引起的假相合。凝胶柱法红细胞定型与血清定型不符的婴儿输血时使用O型洗涤红细胞等成分血,待PCR-SSP法分型结果做出后,改为同型输血。  相似文献   

11.
ABO血型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分布及早期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精神病的发病率有无关系,比较各类精神病患者与血型有无关系,找出不同血型与精神病患者发病相关性,为精神病的早期干预提供可行性参考。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在本院住院且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患者603例,采用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血型试剂正定型法测血型。结果(1)603例患者中A型患者198例,B型患者155例,O型患者199例,AB型患者51例,与汉族人血型比较,A型:31.31%;B型:28.06%;AB型:9.77%;O型:3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不同类型精神病患者中各种血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O血型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分布比例与汉族健康人群血型的分布比例并无明显差异,在各种具体精神病分类中ABO血型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外科手术或胸腔镜技术去除恶性血液病肺部并发症患者的肺部病灶,并明确病灶性质.方法 对17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有肺部并发症,诊断不明和内科治疗无效患者进行开胸手术或胸腔镜肺叶全切、部分切除或病变部位楔形切除术,并对所取组织标本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术后组织病理结果证实:9例患者为肺部曲霉菌感染;3例为亚急性炎症,纤维化伴血肿;1例为肺梗死,周边局部肉芽肿改变;1例为肉芽肿性炎症伴钙化结节;1例为肺泡腔扩张伴出血,间质纤维化,灶性血管炎;1例为肋间神经鞘瘤;1例为中分化腺癌伴肺内转移.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达64.3%(14例中9例).手术并发症包括真菌种植1例、胸腔积液伴胸膜黏连3例,肺内血肿2例.术后8例患者接受异基因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7例移植顺利.证实为曲菌病感染的5例患者,接受真菌再发预防治疗的同时实施移植,4例移植顺利,始终未出现真菌复发,1例肺部真菌感染再发死亡.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迁延不愈或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咯血的肺部感染,或诊断不明的肺部病变,应及时接受手术治疗清除病灶,明确诊断,为血液病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例罕见AB3亚型的分子机制。方法对1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患者的血型通过血清学鉴定、PCR-SSP、ABO基因直接测序、TA克隆单体型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分子机制。结果该患者血型鉴定为比较少见的A102/B301亚型,该亚型是由于ABO基因第七外显子存在1054C/T杂合导致R352W氨基酸改变所致。结论 ABO基因存在1054CT,该突变可能是导致B301亚型的分子遗传基础之一。关健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1种9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H)的分析方法,以解释因ABO基因附近染色体的LOH导致的疾病相关ABO抗原丢失现象.方法 在9号染色体长臂和短臂上共选取13个微卫星位点,其中10个位点(D9S1677、D9S289、D9S1776、D9S1682、D9S290、D9S164、D9S1818、D9S1826、D9S158、D9S1838)位于ABO血型基因近端,平均间距5.52 cM;另3个位点(D9S1858、D9S171、D9S1843)位于ABO基因远端,平均间距39.3 cM.分别设计合成FAM和HEX荧光标记引物,优化PCR扩增后,以聚丙烯酰胺凝胶毛细管电泳,通过GeneMapper软件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观察染色体LOH发生情况.结果 13个微卫星位点均得到了较好的PCR扩增效果,PCR产物长度在75~273 bp之间,各位点均有较高的杂合度,适合于微卫星片段长度分析.13个位点可在2个泳道中进行双荧光同步分析,各位点不同等位基因间互不干扰.分别对1例正常血型标本和2例血液病相关的ABO抗原变异标本(包括口腔黏膜DNA和外周血DNA)进行微卫星分析,正常血型标本的口腔DNA和外周血DNA未发现染色体LOH现象.而2例ABO抗原变异标本,与口腔黏膜DNA相比,外周血DNA均存在不同程度的LOH现象,表明ABO抗原丢失可能源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9号染色体LOH现象.结论 建立了1种基于微卫星不稳定分析的9号染色体LOH方法,可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的ABO抗原丢失标本分子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Because of intensive marrow depression and improved survival,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and oncologic malignancies are dependent on transfusion for a longer period. It has been advocated that these patients should receive blood that is matched for blood group antigens other than ABO and D.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rate of alloimmunization against red cell antigens in 564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logic diseases over a period of 10 years.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Records of transfusion and immunohematologic studies of all patients (n = 1066) with malignant myeloproliferative an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diagnosed between 1987 and 1996 at one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hospital computer blood bank files. Transfusions were correlated with antibody formation. Factors affecting this correl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Seventy-one antibodies were found in 51 patients. The overall immunization rate was 9.0 percent. Fifty percent of antibodies were formed after 13 units had been transfused. Once a patient had formed an antibody, the probability of additional antibodies increased 3.3-fold. Anti-c, anti-E, and anti-K composed the majority of antibodies found. Four patients formed Rh system antibodies after incompatible platelet transfusion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ntensive chemotherapy formed antibodies at a much lower rate than other patients.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antibodies became undetectable after the first detection. No difficulty was encountered in finding compatible blood for these patients. CONCLUSIONS: Antibody formation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is comparable to that in other diseases requiring multiple blood transfusions. Extensive antigen matching before transfusion of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and oncologic malignancies is not necessary and leads to increased costs.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患者ABO血型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名志  徐晓雯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35-1835,1837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ABO血型分布情况。方法对84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正反定型法检测ABO血型,与836例健康人比较。结果 8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ABO血型分布与836例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性患者血型分布为O型占多数,女性患者血型分布为A型占多数。结论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中O型频率较高,女性患者中A型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ABO血型A201等位基因表达A抗原活性。方法运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家2代3人的唾液及血液标本的ABO血型进行检测;运用Identifiler法医基因分析试剂盒作为亲缘关系鉴定;PCR扩增ABO基因后,对所有外显子做DNA测序分析,运用PCR-RFLP法进行同步检测A201等位基因中的序列变异。结果亲缘关系鉴定在Identifiler的15个遗传标记系统中显示,父母可以将所有的等位基因提供给子女,确定具有亲缘关系;然而运用不同来源的3份抗体对ABO血型进行检验时,却出现了正定型否定了母子关系,反定型无法排除母子关系的现象。3个标本ABO基因的测序:父、母、子的基因型分别为O01/O01、A201/B101及A201/O01,符合反定型结果,这就说明A201等位基因在A表型及AB表型中表达的A抗原活性差异显著。运用PCR-RFLP法可将A201等位基因中的2个主要变异点1059-1061del C和467C/T。结论 ABO血型A201基因在AB及A表型中表达A抗原活性,可由于检测抗体不同出现一定的差异;基因测序与PCR-RFLP法进行同步分析能够快速简便的鉴定A201等位基因中的1059-1061del C和467C/T。  相似文献   

18.
改良微柱凝胶法在鉴定ABO血型抗原明显减弱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微柱凝胶法是一种新的血型血清学技术,目前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与其他血型血清学方法相比,微柱凝胶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检测IgG不完全抗体方面),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如高白细胞、冷凝集、药物、异常蛋白等可干扰定型结果),特别是在鉴定ABO血型抗原明显减弱者血型时容易出现误定现象。为解决此项不足,笔者对该方法进行局部改良,取得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亚群检测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急性期50例,平缓期50例,并在同一时段内选择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外周血NK细胞数及亚群的变化。结果急性期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NK细胞绝对数及相对数均远低于对照组,而平缓期白血病及淋巴瘤NK细胞绝对数及相对数高于急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NK细胞绝对数及相对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CD56~(bright)及CD56~(di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类患者CD56~(bright)及CD56~(dim)水平明显改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功能受损。NK细胞亚群检测在评价恶性血液病患者预后及疗效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出现侵袭性曲霉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病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和GM试验临床诊断,使用方法为:伏立康唑第1天400mg/次,12h静脉滴注,第2天起200mg/次,12h静脉滴注的方案治疗,并根据病情10~15d后改为口服维持治疗,剂量200mg,每天2次,疗程4~12周,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平均退热时间为4.5d,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伏立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在临床上可作为侵袭性曲霉病的一线用药,或用于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补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