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大黄苦寒沉降,走气分兼入血分,既泻肠胃实热积滞,又泻血分实热,兼可破血行瘀,故临床上常用它通便泻热、清热解毒、消痈散肿、破血行瘀,以治属热属实的便秘及热毒证为主。其临床配伍应用有:  相似文献   

2.
大黄 ,味苦 ,性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其特点突出 ,功用卓著。正如《本经》中记载大黄 :“下瘀血 ,血闭寒热 ,破疒徵 瘕积聚 ,留饮宿食 ,荡涤肠胃 ,推陈致新 ,通利水谷 ,调中化食 ,安和五脏。”此外 ,《药品化义》中亦云 :“大黄气味重浊 ,直降下行 ,走而不守 ,有斩关夺门之力 ,故号将军 ,专攻心腹胀满 ,胸胃蓄热 ,积聚痰实 ,便结瘀血 ,女人经闭。”大黄在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 ,发挥其功用。此就将大黄在方剂中主要配伍意义论述如下 :1 攻下积滞 积滞之证多指有形之邪内结胃肠而致 ,主要有里热积滞、里寒积滞之分。里热积滞证系由…  相似文献   

3.
<正> 1.名方释义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外科名方大承气汤由大黄12g、厚朴15g、枳实9g、芒硝9g组成,此方具有承顺胃气下行,使闭者通而塞者畅,故名承气。其中大黄苦寒泄热,性沉降而力猛,荡涤肠胃有将军之美誉;芒硝助大黄泄热通便,软化燥屎之凝聚;枳实、厚朴理气除胀,有去实热、通积滞、除燥结之功。实验证明本方具有增  相似文献   

4.
大黄苦寒,有泻实热,破积滞、行淤血、泄腑气之功,故有“将军”之称,明代张景岳称为“药中四维”之一。按现代实验研究和临床报导,大黄不但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明显的抑菌、中和毒素,而且还有致泻、止泻、止血、抗凝血,促进免疫、抑制免疫的双相调节作用,所以大黄是临床中的常用药,正确运用大黄无疑是提高疗效的门径。  相似文献   

5.
仲景运用大黄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一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称其有“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自是以后,历代本草皆论述之,而诸医家临证,亦无不用之。但若论及运用之妙,当首推医圣仲景。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共立含大黄之方31首,(《金匮要略》23首,《伤寒论》15首,重方7首),涉及了大黄的几乎所有用法,所及病证几近百条。验之于临证,则效如桴鼓。今不揣浅陋,试就仲景对大黄的应用规律作初步探讨。1应用规律1·1攻下积滞大黄有很强的泻下攻积的作用,为治疗实热或寒实积滞的要药,仲景每以之为君,随症…  相似文献   

6.
下法的传统定义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以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又称泻下法。中医辨证论治八法之一。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由于里实证病情有寒热的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在立法上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常同解表法、和解少阳、渍法、祛痰、驱虫、活血等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7.
大黄治疗重症肝炎机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黄处方用名有生军、生川军、生锦纹、生大黄、制军、制大黄、熟军等。功能下肠胃积滞,泻血分实热,下瘀血,破症瘕。往常多用于大便秘结、热毒疮疖、瘀血凝滞、跌打损伤。近几年来,随着祖国医药的挖掘发展,发现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急性胰腺炎、烧伤及急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8.
曾高峰 《广西医学》2001,23(4):850-851
泻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泻逐作用 ,将积滞、积水、瘀血、痰结、宿食等有形实邪从后阴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多首泻下的方剂 ,泻下诸法理法方药悉备 ,开下法广泛运用于临床的先河 ,对后世影响深远。然条文比较分散 ,不便研读 ,今归纳为泻下八法 ,每法就其代表方、证分述如下。1 苦寒泻下法对于伤寒邪入阳明 ,由寒化热 ,或温病热入中焦 ,邪热与积滞互结导致肠中燥结 ,大便不通 ,胸痞腹满 ,甚或火邪热毒上扰神明 ,神昏谵语等痞、满、燥、实具见之阳明腑实证。《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 :“中满者 ,泻之于内”,《索问 .…  相似文献   

9.
通腑法是运用药物荡涤肠胃,通泻大便,达到排除热毒秽浊积滞,推陈致新的作用。笔者根据:“五脏以守为补,五腑以通为补”,即“六腑者转化物而不藏,以通为  相似文献   

10.
大柴胡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认为,玄明粉为芒硝风化失水之无水硫酸钠。服后可将水液吸至肠腔,能溶化大便而起泻便之作用。我们经临床治验证明,玄明粉能治多种疾病,如风疹、水痘、腮腺炎、鼻炎、扁桃体炎、伤食积滞、高热症、烦躁症等等,不但疗效好,而且单用方便易服。因此认为,在参考现代医学研究中药药理作用的资料时,切不可忽视古代医家关于中药的运用经验及理论。这样可以扩大单味中药的临床运用范围,而不致简单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玄明粉“遇有三焦肠胃实热积滞,少年气壮者,量与服之,亦有速效”。又引文说“其药无渣性温,阴中有阳,能除120种疾”,“久服无病长生”,“令人悦泽”。我们单用玄明粉入开水内冲服,治疗以下内、外科四种疾  相似文献   

12.
泻金汤治疗百日咳痉咳期12例谢业(安徽商业专科学校医院马鞍山243032)关键词:百日咳痉咳期,泻金汤,清热泻肺通便玄明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咸苦性寒,入胃、大肠经,具有泻下、软坚、清热的作用。临床多用于肠胃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不通之症;亦有用于...  相似文献   

13.
大黄在临床方剂配伍中较为重要,其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以泻火、破积、行瘀著称,适应症为里、热、实.如能辩证准确,配伍周密,其效甚捷,如欲误用,危殆立至.柯氏云:“承气入胃,阴盛则亡”,此之谓也,管窥之见,尚乞正气.1 名家高论与病证举例1.1 陈修园曰:“大黄荡涤肠胃功在推陈,即所以致新.”  相似文献   

14.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实热、破积滞、祛瘀血、泄腑气之功,故有将军之称。笔者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认为大黄可适用于虚实不同的病证。假如施用得当,确能起重病、振痼疾;施用不当,使疾病加重。现简介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5.
大黄古称“将军”,性味苦寒,入胃、大肠、脾、肝、心包经.其作用《神农本草经》说:“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过去一向被形容为有“万夫不挡之勇,攻坚击锐之力”.属峻烈药,用量大则引起剧泻.因此,一般医家运用此药十分小心,用量往往很小,唯恐引起大泻,伤人正气.而我们在治疗和预防急性传染性黄疽型肝炎时,运用较大剂量大黄,使病人保持大便每日2~3次,形状变软或稍稀,病人感觉脘腹部轻松,自觉症状改善快,黄疽消退快,肝功能恢复快,从而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通下法,即下法是中医治法八法中一重要法则,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1 下法的渊源 早在2000年前的<内经>就有关于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指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宜用攻逐泻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略谈下法     
下法为“八法”之一。“下”有泻下、攻下之意。下就是运用泻下方药以攻逐里实的治法。泻下是手段,攻逐里实是目的,所以下法有时又称攻里。肠胃积结,水血壅滞,均须用下法以荡涤之,此为其共通点。但这些证候的病机各不相同,故下法的应用亦随之而异。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原则,适应证1.肠胃热结,当用寒下;2.肠胃冷积,当用温下;3.肠燥便秘,宜用润下;4.腹水(包括  相似文献   

18.
泻下剂是指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的,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其应用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相似文献   

19.
通腑法由泻下药为主组方,具有通导大便、排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作用,能清除肠道中水湿、瘀毒、积滞等病理产物,可以恢复肠道的传输功能,使肠道及时排出毒物,减少其对肠道的有害刺激。陈树真强调通腑法为逐邪而设,勿拘便结,着重顾护胃气,临床运用注重“升”与“降”的关系,灵活处理“中病即止”与“效不更方”的关系,其在临床中辨治危重疾病,常取佳效。  相似文献   

20.
大黄的临床运用河北大学医院中医科杨延民关键词大黄,胶囊,运用大黄又名川军。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经。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①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痛肿疱疡,暴眼赤痛。②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瘤。③治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