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临床中用腹诊协同中医传统诊法可使辨证更圆满、完备、精确。方法临证时查腹诸标为何部位标的压痛,标的压痛主实证、郁证,以病之类型判断为何病因之实郁,结合中医四诊所得的材料,综合分析提出对患者之病因、病机、病证等准确地诊断结果。结果中医辨证难,病情复杂时辨证常模糊不清晰,对病之虚实做不到全面地诊察和判断,只见到矛盾的一面,所以辨证多不十分正确。用腹诊法查病之虚实,其压痛体征可作为证的诊断标准,可补充中医临床可靠的辨证依据。全面加深辨寒热虚实的诊法,使辨证准确无误。结论腹诊是简而确切、易学、易掌握,实用的诊法,所以当今振兴祖国医学,中西医结合需要这样的诊法。  相似文献   

2.
指纹诊法是祖国医学中特有的诊法之一,南宋以来的临床医书多有论及.近年来,指纹诊法的科学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起源,却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清、周学海《脉义简摩》称:指纹诊法肇源于《内经》,它征引《素问》皮部论、经络论、平人气象论,以及《灵枢》经脉、论疾诊尺、邪气脏府病形等篇为说.周氏之前,清、张登《诊宗三昧》已征引《素问·经络论》语,以解释指纹诊法,但没有明确指明这是指纹诊法的起源.梁翰芬先生在《婴儿病诊指纹之研究》一文中,也曾引《灵枢·经脉篇》语,以为指纹诊法缘起之据.但  相似文献   

3.
<正>《黄帝内经》是2000多年前,经过历代医家整理继承,流传至今的一部医学典著,由于经典医籍理论是多层次的,而《黄帝内经》著述有关论证治则其特点是分别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等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进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治则之一。它指不同的病症,由于病因病机相同或疾病处于同一性质病程中而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某些病人出现肾虚症候时,都用补肾法治之而获良效,这是众所熟悉的。  相似文献   

5.
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内科学》是祖国医学临床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临床各科的基础。由于涉及的疾病范围较广,病因病理变化复杂,故要学好掌握它,的确不易。现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谈以下几点浅见。一、复习基础理论,重视脏腑学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医内科学来源于基础理论,是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治则诸理论于具体病种的综合学问。因此复习基础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诵而能解,解而能别,别而能明,明而能彰,这对于学习和钻研《中医内科学》大有好处。只有这样,才能既治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多问题,诸如复杂的病因、病机、证型,就会在推理记忆中迎刃而解。脏腑学说是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直接指导着内科的诊断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就是脏腑病理变  相似文献   

6.
<正>1四大经典著作1.1《黄帝内经》中医学起源于先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黄帝内经》一书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份,每部各八十一篇,共合一百六十二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法、治疗、预防等。全书从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养生、运气等十一大类,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的开山之祖。  相似文献   

7.
正舌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辨证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舌象作为舌诊的重要部分,又是中医望诊内容的重中之重。因为舌象在辨病过程中的客观性和直观性,观察中风患者舌象的变化对于分析病因病机和判断疾病分期、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指导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以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以舌象变化探讨中风病患者不同时期的病机演变过程及对用药遣方的指导意义。1舌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舌诊是中医学的重要诊法之一,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医传统诊法之一,历来被祖国医学所肯定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属于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对中国古代的医疗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之为医之始祖。成书年代众说纷纭,本文暂且不议。《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9.
诊法是辨证的基础,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一环,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特色之一,本文仅就中医诊法的特点略述己见,希求指正。四诊合参的整体观古人对于诊法是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难经·六十一难》亦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  相似文献   

10.
“足诊三脉”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法中的“切诊”范畴,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它是祖国医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的《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按压足部的经络穴位来诊断疾病,与“足诊法”(即按压患者足部反射区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诊三脉”是我国古代“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中的足部诊法,盛行于西晋以前。自从西  相似文献   

11.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继承了这一诊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发扬,在其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多次论及。趺阳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无论是单一脉还是相兼脉在判断疾病病位、病机、治疗以及预后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癫狂条辨》是中医学第一部系统论述精神疾病的专著,该书以痰为核心病机,对癫狂病的病因、病机、诊法、治法、调护、预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提出精神疾病痰热传变脏腑经络的病变规律,运用温中化痰法治疗癫证、清热化痰法治疗狂证,尤其是根据所传之脏腑进行五脏分治,并指出了癫狂的相互转化和善后调护方法,丰富了中医神志病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是论述病机学说的著名条文。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病机十九条”不可能代表病机学说的全部,就其某一具体条文来说,亦未能全面概括该条文病机的全部内容,所以历代医家对它一直存在着歧议。如有的人说:“凡一病至少有寒热之对待,其次虚实表里  相似文献   

14.
“六适”即适人、适症、适病、适机、适时、适药,是阮诗玮教授着力于对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研究,总结出的有效治疗疾病的辨治诊法。适者,识之、辨之、顺之,该诊法的提出是对中医诊疗辨证论治体系的总结归纳,细化诊病的临床要点,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更加立体化。文中立足于阮诗玮教授多年临床诊疗经验,对“六适”的内涵与运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医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医学穷源集》乃明代医家王肯堂所著,该著作以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为特色,以112则医案为示范详解五运六气变化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太虚阴阳为万物之源、万物之生皆由真水化源、人之气血与天同度、运气变化分为三元等重要学术观点,在诊法上创立了神时理究四诊脉法及天地人三部轩岐脉法,临证辨治谨遵五运六气病机,组方用药不离五...  相似文献   

16.
一、病因病机祖国医学中没有溃疡病这一名称,可属于胃脘痛范畴。据文献所载,与心中热痛、肝胃气痛、血痛、食痹等极为相似。本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是多方面的。由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及七情郁结所致之脾胃虚弱,是其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祖国医学认为,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以病名为纲,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所谓部位辨证是指通过对人体体表、脏腑之上、中、下部位的划分,归纳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中医辨证方法。《金匮要略》将部位辨证思想贯穿于脏腑、证候、病机、病势、预后、诊法、治法等各个方面,上承《内》《难》之旨,下启叶桂、吴鞠通等后世医家之思,为三焦辨证体系的创立与完善奠定了基础。部位辨证思想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阐释疾病病因病机、指导疾病诊治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难经》作为中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建树颇多,纵观全书对《内经》气口独为五脏主理论的拓展,可谓特色鲜明,不拘一格。其原创思想彰显于承袭《内经》诊脉理论并创独取寸口之诊法,首创寸口分部,提出上中下三部与脏腑主病,阐发寸口异常脉象及预后推测,创建五色之与脉当合参之综合诊法,对中医脉诊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蒙医诊法是根据“内病必外现”、“脏腑虽居内,其花却开于外”、“整体之病,证形于局部;局部之病,牵涉整体”的原则总结出来的,从外察内、从局部知整体、从个别求普遍、从特殊到一般的一套辨证的诊断方法,与全息观点完全一致,是受全息律排布和制约的结果。蒙医诊断方法的原理是全息思想的体现,全息思想是蒙医诊断方法的理论基础。生物全息律的发现使蒙医学诊断方法中支离破碎的内容得到了统一,而且为蒙医学的许多论述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是辨病识证并作出疾病诊断的依据。诊法始于先秦时期,奠定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1]67。以自我的正常状态对比患者的异常情况,从外部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状况,以局部微小征象测知邪气之结聚,这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诊断思维[2]。《灵枢?热病篇》通过司外“数惊,而狂……癫疾毛发去”表现[3]336,揣度其内在病因是热邪,因热邪易扰心神,且诸躁狂越属于火。《素问?刺热篇》凭肝热病“热争”症状断言患者“庚辛死”[1]335,可谓以微知著,看到热邪入脏,肺金克木,正气逆乱的病机。《素问?玉版论要篇》云:“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1]155,以至真如一的不变准绳揆度奇异变化的症状,是以常知变的推测思维。《素问?热论篇》“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一般邪气祛除后,脉静热退,此时遗有复热,是“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造成的[1]332。热病诊断是在诊法理论指引下,与具体不同的诊法手段相结合识病诊疾的。《难经?六十一难》提出“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其诊法理论在《黄帝内经》已基本完备,热病中面诊、舌脉诊、汗络诊、尺肤诊等诊法都是在辨证逻辑结合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共同形成热病的诊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