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20-420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成熟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送氧。白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是抵制微生物侵入机体的重要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与限制、改变炎症反应后果有关。嗜碱性粒细胞能释放组织胺及肝素。淋巴细胞经胸腺作用后称T细胞,未经胸腺作用的为B细胞,2种淋巴细胞分别参与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血小板与止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剂量~(60)Co辐照血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经不同剂量60 Co辐照血红细胞、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 )、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经不同剂量60 Co辐照后血液部分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出现细胞超微结构异常与细胞凋亡现象 ,占有核细胞的 7%~ 2 4 %。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 ,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异常与凋亡比例也有所增加。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结论 经 1 5~ 35GY60 Co辐照后血液除部分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超微结构有影响外 ,其他血细胞超微结构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输血所致急性肺部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但输血也可导致许多严重不良反应及相关性疾病.尤其是输血所致急性肺部并发症时有发生.现将输血所致的4种急性肺部并发症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与防治方法做一简要叙述. 1 输血所致肺支气管痉挛 1.1 病因输血所致肺支气管痉挛多数原因是由血浆蛋白过敏所致.当过敏体质的受血者接触抗原(如:全血、血浆等)后,在B淋巴细胞介导下,浆细胞产生大量IgE,后者附着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当再次接触抗原(如:血浆蛋白),钙离子进入肥大细胞内,细胞释放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使支气管平滑肌立即发生痉挛.此时,支气管壁内有大量炎症细胞( 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出多种炎症递质,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微小血管渗漏、支气管粘膜水肿、腺体分泌增加以及渗出物阻塞气道,有的甚至形成粘液栓,导致通气道障碍和气道高反应性.输血刺激受血者也可产生抗IgA的抗体,当再次输血同样可引起支气管痉挛[1].另外,免疫球蛋白多聚体以及对输注器械如:输血器使用的镍钢针过敏等均可导致支气管痉挛.  相似文献   

4.
Sysmex SF-3000血液细胞分析仪白细胞五分类结果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Sysmex SF-3000血液细胞分析仪白细胞五分类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方法对临床462例患者全血标本进行SF-3000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五分类及对照目测分类.结果中性粒细胞两者相关系数(r)为0.96,嗜酸性粒细胞为0.86;嗜碱性粒细胞为0.89;淋巴细胞为0.82;而单核细胞为0.63.除单核细胞外,两种分类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单核细胞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除单核细胞外,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用仪器分类的精密度与准确度相当于目测分类.  相似文献   

5.
粒细胞表面同种抗原可以分为2大类,1类是粒细胞以及其他细胞共有的抗原,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红细胞ABH抗原等;另1类是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所特有的抗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伴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中毒中性粒细胞是否被MAXM血细胞分析仪误认为嗜碱性粒细胞。方法MAXM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瑞氏染色镜检白细胞分类;过氧化物酶染色区分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区分类白血病反应。结果26例恶性肿瘤患者用MAXM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为:(28.6±5.7)×109/L;分类为:中性粒细胞49.9%±10.6%,淋巴细胞15.2%±4.3%,单核细胞2.2%±1.2%,嗜酸性粒细胞0.4%±0.3%,嗜碱性粒细胞32.3%±10.2%。镜检分类为:中性粒细胞85.6%±11.8%,淋巴细胞12.9%±5.1%,单核细胞1.5%±1.4%,嗜酸性粒细胞0%,嗜碱性粒细胞0%,其中中毒中性粒细胞为36.5%±7.6%。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率为:89.6%±12.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为83.1%±12.5%,积分395±63。结论MAXM血细胞分析仪把类白血病中毒中性粒细胞误认为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7.
一、慢性期 1.临床表现 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脾肝肿大或不肿大。 2.血象 白细胞数增高,主要为中性中、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Ⅰ型+Ⅱ型)<5~10%,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 3.骨髓象 增生明显~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 4.染色体 有Ph染色体。 5.CFU-GM 培养集落和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XE-5000研究参数白细胞分类结果与镜检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不能分类时研究参数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XE-5000白细胞不能分类的血液病患者66例和非血液病患者66例,分别进行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分类.对XE-5000研究参数中白细胞分类结果与镜检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者结果的关系.结果 血液病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0.959、0.654、0.846和0.417(P<0.01).非血液病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908、0.416、0.420(P<0.01)和0.069(P>0.05).两种方法相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呈高度正相关,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呈中度正相关.结论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研究参数中白细胞分类结果可靠,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等优点,为分类提供一个可行方法,临床可参考研究参数分类结果出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VCS技术检测白细胞时无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结果的原因。方法 采用以VCS技术为检测原理的血分析仪器分析血常规标本,无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结果的为测试组,有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结果的为对照组,分别对以上两组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体积(V)、传导性(C)和光散射(S)这3项参数进行统计。制备血涂片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进行白细胞形态观察并进行分类计数。结果 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的VCS参数分别为V:(141.8±6.9)fL、C:145±7.3、S:136±4.8;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的VCS参数分别为V:(152.9±10.1)fL、C:147±12.0、S:194±7.6。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测试组两类细胞的3项VCS参数仪器皆未提供,经涂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类计数后,其嗜酸变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皆大于40%。结论 VCS技术检测白细胞若出现无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分类结果的标本,应该制备血涂片并进行瑞-吉染色,人工镜检分析其实际分类比例并在报告中予以描述。  相似文献   

10.
开展血型基因及其应用研究 把输血医学推向分子水平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血型是血液中各种成分的遗传多态性标志,包括红细胞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中性粒细胞抗原、血小板血型(HPA)、免疫球蛋白遗传标记、血清型、血清酶型、红细胞酶型等,各种血型的表达都受基因(DNA)控制。20世纪50年代W 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板学说,60年代Monod和Jac  相似文献   

11.
(括号内为正确的词) 化验检查(实验室检查) 扁桃腺(扁桃体)抗菌素(抗生素) 骨衣(骨膜)合并症(并发症) 胁肋部(季肋部)发烧(发热) 提肛肌(肛提肌)红血球(红细胞) 拇屈长肌(拇长屈肌)白血球(白细胞) 俄狄括约肌(胆管口括约肌)嗜中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白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嗜碱粒细胞) 乏特壶腹(胆管口壶腹)机能(功能) 血色素(血红蛋白)机理(机制) 副肾素(肾上腺素)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 氮负(正)平衡[负(正)氮平衡]大脑皮层(大脑皮质) 小便(排尿)颅神经(脑神经) 胞浆(胞质)副甲状腺(甲状旁腺) 介质(递质)实质器官(实…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根据其胞浆中颗粒染色的性质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三种。嗜酸性粒细胞的特点是细胞核常分为两叶,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圆而均匀,可被伊红染成橙红色,布满胞浆。嗜酸性粒细胞约占周围血白细胞数的0.5~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正常位为50~300/立方毫米。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7%即为增多。嗜酸  相似文献   

13.
化验检查 (实验室检查 ) 扁桃腺 (扁桃体 ) 抗菌素 (抗生素 ) 骨衣 (骨膜 ) 合并症 (并发症 ) 胁肋部 (季肋部 ) 发烧 (发热 ) 提肛肌 (肛提肌 ) 红血球 (红细胞 ) 拇屈长肌 (拇长屈肌 ) 白血球 (白细胞 ) 大脑皮层 (大脑皮质 ) 小便 (排尿 ) 颅神经 (脑神经 ) 胞浆 (胞质 ) 医学文稿中常见的不宜用的词 (1) (括号内为正确的词 ) 副甲状腺 (甲状旁腺 ) 介质 (递质 ) 实质器官 (实质脏器 ) 组织胺 (组胺 ) 俄狄括约肌 (胆管口括约肌 ) 嗜中性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 嗜酸性白细胞 (嗜酸粒细胞 ) 嗜碱性白细胞 (嗜碱粒细胞 ) 乏特壶腹 (胆管口壶腹 ) 机能 (功能 ) 血色素 (血红蛋白 )机理 (机制 ) 血液流变学 (血流动力学 ) 氮负 (正 )平衡 [负 (正 )氮平衡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过敏性哮喘中钙离子含量和分布,及与周围血白细胞分类关系.方法:检测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血浆及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同时涂片检查其周围血白细胞分类.结果:单因素分析见过敏性哮喘发作后期血浆钙上升,激素干预后下降;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在哮喘发作后即有一定程度上升,并有时间依存性,激素干预后仍呈上升趋势.周围血白细胞分类以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但升高速度较慢,激素对淋巴细胞比率有早期干预作用.多因素分析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增高趋势与钙离子一致,糖皮质激素对淋巴细胞和血浆钙的即刻降低作用一致.结论:过敏性哮喘发作后,血浆与淋巴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且有时间依存性,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后期上升,两者呈正相关.激素对血浆钙离子浓度有控制作用,对嗜酸及淋巴细胞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CD3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但能将白细胞分为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类,还能提供其他四种分类及百分数,如:异常淋巴细胞%(VARLM)、胚细胞%(BLAST)、未成熟粒细胞%(IG)、带形核嗜中性粒细胞%(BAND).本文对仪器提供的异常淋巴细胞(以下简称异淋细胞)分类的百分数和传统的显微镜目测(以下简称镜检)分类百分数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是指输血后6h内发生的急性肺损伤(ALI),是输血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TRALI发病机制的假说包括“二次打击”学说与“阈值模型”学说等.超过80% TRALI是由输注的血液制品中含特异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或人类中性粒细胞抗原(HNA)抗体介导的,并且导致TRALI发生的血液制品,主要来源于有多次妊娠史的女性献血者.目前,多个国家实行以男性献血者为主体,供应高血浆含量血液制品的临床预防、控制TRALI策略,以效降低TRALI发生率.笔者拟就TRALI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预防控制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222例继发性免疫缺陷者细菌感染进行了临床与细菌学研究。继发性免疫缺陷者细菌感染的特征是:1.大多起病缓慢;2.多数体温正常,或仅有低、中度发热;3.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但嗜中性粒细胞常增高;4.以医院内感染为主;5.常有诱因存在;6.以败血症,腔道及创面感染多见;7.主要致病菌是金葡菌及其L型;8.多种菌混合感染较常见。  相似文献   

18.
PENTRA 6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能将白细胞(WBC)分为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5类,当疑有异常细胞时自动提示有异型淋巴细胞、巨大未成熟细胞.我们对127例有异常信号提示的标本同时用显微镜目测法分类比较,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从形态学上一般可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细胞、早幼粒细胞、原始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等.传统手工分类是通过镜检100或200个细胞来统计结果.该方法有两个技术局限.其一,重复性误差较大.常规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其重复误差超过25%.比例小于10%的细胞,重复误差可达到100%.其二,对细胞类型的判定易受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瑞氏染色分类细胞,是根据涂片上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形、核质比例、内含颗粒、染色情况等标准来辨别细胞的类型,对形态相似的细胞,如异常淋巴细胞和正常淋巴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与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细胞与单核细胞,不容易区分明确.  相似文献   

20.
<正>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血小板输血的适应证如下:1.血小板生成减少所致血小板减少,例如白血病和淋巴瘤、骨髓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药物引起的骨髓损害(化疗、辐射等).2.急性血小板减少,例如大量输血、体外循环和感染(细菌、病毒)等.3.血小板功能异常,例如血小板功能损害、血小板储蓄库缺陷、腺瞟呤核苷释放缺陷、巨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