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体外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初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地将76例单独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OPCAB组(n=46)和CCABG组(n=30).OPCAB组患者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2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OPCAB组与CCABG组的移植旁路血管数分别为(2.8±0.9)支及(2.7±0.9)支(P>0.05);术后多巴胺使用率为32.6%比70.0%(P<0.05).OPCAB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较少,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留观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住院费用较低(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OPCAB组为10.9%,CCABG组为30.0%,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手术中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的初期效果优于CCABG,但其近、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分析(附1 50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 50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在国内15个中心完成的1 50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30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 198例(79.5%).二次旁路移植术18例(1.2%).急诊手术144例(9.5%).合并瓣膜替换或成形术18例、室间隔穿孔手术5例、室壁瘤切除术39例、其他手术5例.1.7%的OPCAB手术需转为体外循环下完成.合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264例(17.5%).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83例(5.5%).结果住院死亡32例,总死亡率为2.1%,其中OPCAB手术死亡14例(1.2%).其他并发症包括:围术期心肌梗死(0.5%)、急性左心衰竭(0.3%)、严重心律失常(1.2%)、呼吸系统并发症(2.1%)、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1.5%)、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1.1%)、出血二次开胸(1.0%)、胸骨愈合不良(0.6%).结论不同方式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安全可靠,而OPCAB具备一些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郝建潮  林青  秦巍  陈丽  武猛  张春风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82-783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7- 11~ 2 0 0 4 - 0 7,2 18例CAD病人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OPCAB实施率 (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 )为 92 .4 %。平均年龄 6 3.1岁。左室射血分数 (LVEF)平均 0 .5 6± 0 .17。 6例急诊手术 ,其中 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 31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 ;187例应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 ,术中改为体外循环 5例。其中 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术前住院 2 .9d。 2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 ,其余均为正中切口 ,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 2 .85个。死亡 1例 (0 .4 5 % )。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 ,早期效果满意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A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将60例2支以上血管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不包括瓣膜手术或室壁瘤切除等合并手术的病例)患者分为AOPCAB组和CCABG组,40例AOPCAB组通过胸骨正中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CCABG组建立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两组病例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无差异,AOPCAB组与CCABG组移植旁路血管分别为2.9±0.8支比3.9±1.1支(P<0.01),但所用的血管材料两组间无差异。AOPCAB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低(P<0.05)。AOPCAB组无手术死亡,CCABG组死亡1例(P>0.05)。结论 AOPCAB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初期结果显示可以减少患者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外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设备的不断改良等,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体外循环(CPB)本身导致的并发症如全身炎症反应等仍不可避免[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有体外循环高危因素或者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可能,成为现代微创冠脉外科的重要术式[2,3].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本院完成OPCAB216例,现就OPCAB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杜正隆  梅举 《华夏医学》2007,20(6):1414-1416
介绍非体外循环(OPCAB)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发展历史、技术优势、手术适应证以及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认为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术后脑功能意识障碍、记忆力降低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降低,肾功能损伤减少,全身系统的炎症反应轻,术后出血减少,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手术治疗中其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Meta分析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2006~2010国内关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后疗效分析的临床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并用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并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共16篇,合计病例2687例(OPCAB组1489例,CCAB组1198例)。Meta分析结果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在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留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都明显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P<0.05),而两组在年龄和移植血管数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期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3月~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实施OPCAB要求具备独特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例术中行紧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7例预防性应用IABP.结果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平均搭桥3.5支,1例胸骨感染,2例2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选自1998-03~2004-10间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彭泽华  白林  蒲红  陈加源  蒋瑾 《四川医学》2009,30(9):1468-1470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检出率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5月~2008年9月行心脏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资料(2314例)进行分析,总结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发生率及其CT表现。结果2314例中发现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170例,检出率7.35%,冠状动脉主支起源异常27例,冠状动脉瘘6例,副冠状动脉9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7例,左窦房结动脉起源异常121例。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全面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可作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茅志成 《现代医学》1989,17(1):9-10
作者测量100例妇女心电图运动试验后即刻QTc间期。冠心病组50例运动后即刻QTc间期比静息时明显延长(P<0.001),比正常配对组50例则明显缩短(P<0.001)。以QTc间期延长≥0.01秒力阳性指标,与ST段压低比较,其敏感性可从42%提高至70%,特异性从66%提高至76%;如综合QTc间期与ST段标准加以判断时,可使敏感性、特异性分别增至74%、88%。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糖耐量水平冠心病(CHD)患者中胰岛素抵抗(IR)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22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依据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112例、糖耐量异常组(IGT组)56例、2型糖尿病组(DM组)60例,采用自我平衡模型分析法指数(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标,采用Gensini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DM组和IGT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NGT组(P<0.05),而DM组和IGT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成正相关。结论:糖耐量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糖耐量正常者,并且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应用微血管口径测量技术观察猪冠状动脉细小分支血管直径的变化。分离17 只猪心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区域内的动脉小分支,平均内径为163 ±40 μm ,血管放在含有 Krub 缓冲液的灌流室中,每根血管均接受氟烷快速导入( 即灌流液已预先用2 % 麻醉气体进行了完全的平衡) 和慢速导入( 灌流液中的麻醉气体浓度从0 %开始每次增加0 .5 % ,直至2 % ) , Cromakalim 和硝普钠作为对照。血管影像由光密度控制系统决定其直径。结果表明,慢速导入时,氟烷、 Cromakalim 和硝普钠均使冠脉小血管的直径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快速导入时,氟烷增加冠脉小血管直径的作用大于相同浓度时的慢速导入,而 Cromakalim 和硝普钠则未见差异。提示,血管内皮细胞对氟烷的扩血管作用产生了适应,这种适应不是由于 K A T P通道的调控不全或血管平滑肌的反应性改变所引起。  相似文献   

15.
来研究观察PTCA后股动脉血ET浓度的变化以探讨PTCA对ET释放的影响。14例行PTCA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小时取股动脉血,20例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即刻取股动脉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血浆ET浓度。结果:PTCA术后早期股动脉血ET水平明显升高(从69.87±31.74pg/ml到79.09±31.18pg/ml,P<0.05),术后1小时继续升高(83.65±39.69pg/ml)。术后血ET浓度升高值与球囊扩张后直径比被扩张动脉直径之比(B/A)呈正相关(R=0.589,P<0.05)。CAG术后血浆ET浓度较术前无变化(分别为59.36±22.57pg/ml和54.20±18.70pg/m1,P>0.05)。结论:PTCA使循环ET水平升高,内皮损伤可能是引起ET释放和合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及辅酶Q_(10)(CoQ_(10))两组作结扎左冠状动脉5分钟后再灌注60分钟的实验。发现对照组心室纤颤死亡率为40%,CoQ_(10)组仅5%(P<0.02)。再灌注30分钟内对照组左室峰值压持续下降,而CoQ_(10)组则维持12kPa(90mmHg)以上,心功能得以保持;心肌电镜形态计量表明再灌注时对照组心肌及线粒体损伤明显,而CoQ_(10)组则接近于正常心肌,提示再灌注时CoQ_(10)可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从心电图角度区别运动试验真阳性或假阳性指标的方法,本文对44例不同人群患者作心电图踏车运动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较冠心病组心电图运动试验高峰时①P波振幅明显增高,②P波从静息到运动高峰时增幅明显增大,③出现短而陡的明显下斜型PR段改变者较多,从而提示上述情况可作为心电图运动试验中假阳性患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左主干病变桥血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因冠心病左主干病变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2例,男性9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3.5±8.6)岁.按手术方法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及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CCABG组70例,共搭桥219支,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桥70支,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桥149支.OPCAB组62例,共搭桥181支,乳内动脉桥62支,大隐静脉桥119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仪(transit-time flow meter,TTFM)测量桥血管血流量、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桥血流测量:乳内动脉-前降支桥血流量CCABG组为(27.3±16.5)ml/min,OPCAB 组为(27.7±18.7)ml/min(P=0.812);两组PI值分别为3.1±1.6及3.0±1.8(P=0.3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隐静脉-回旋支桥血流量CCABG组为(37.3±3.4)ml/min,OPCAB组为(35.0±5.6)ml/min(P=0.086);两组PI值分别为2.9±1.5及3.0±1.7(P=0.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不论行CCABG或OPCAB,对桥血管及吻合口的质量无影响,均可达到满意的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20.
Single coronary artery (SCA), defined as an artery that arises from the arterial trunk and nourishes the entire myocardium, is rare. We report two cases of SCA, one is the f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originating from the middle of left descending artery (LAD), and the other is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arising from the proximal fight coronary art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