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与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以异硫氰酸苯酯(APIT)ig诱导大鼠肝损伤基础上,同时结合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的饮食因素的方法,复制阳黄证大鼠模型,施以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2.0,4.0,8.0 g·kg-1)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和补体C3,C4水平,以及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含量均有极显著升高,肝组织中MDA的含量极显著增加、SOD的活性极显著降低(均P<0.01)。与阳黄证模型组相比,栀子柏皮汤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和补体C3,C4表达水平(均P<0.01),显著提高肝SOD活性(P<0.05,P<0.01),且栀子柏皮汤中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肝MDA含量(P<0.05),病理切片显示二者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肝组织损伤。 结论: 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肝脏损伤,可能为其退黄机制。  相似文献   

2.
张超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1862-1864
目的 观察栀子柏皮汤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组,ig给药10 d.各组于实验第8天,ig ANIT造模,48h后取血,分离血清,以血清肝功能、SOD的活性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为观察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栀子柏皮汤低、中剂量组的血清ALT、AST、ALP、GGT和TBIL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血清SOD显著升高(P<0.01或P<0.05);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栀子柏皮汤低、中剂量组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炎细胞浸润.结论 栀子柏皮汤低、中剂量组对ANIT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降酶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3.
栀子柏皮汤不同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测定栀子苷单体及栀子(ZZ)、栀子-黄柏(ZZ-HB)、栀子-甘草(ZZ-GC)和栀子柏皮汤(ZZBPD)4种汤剂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考察栀子柏皮汤配伍的变化对栀子苷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灌胃给予含等量栀子苷的栀子苷单体溶液、栀子、栀子-黄柏、栀子-甘草和栀子柏皮汤,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0.08,0.25,0.5,0.75,1,1.5,2,4,6,8,10 h时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栀子苷单体及4种汤剂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有明显差别(P<0.05),与栀子苷单体组相比,4组汤剂的AUC及T1/2均显著增加,其中栀子柏皮汤的Cmax,Tmax,T1/2,AUC0-t,AUC0-∞均高于其他各配伍组,栀子-黄柏、栀子-甘草和栀子柏皮汤组的AUC0-t,AUC0-∞T1/2均高于栀子组,栀子-甘草和栀子柏皮汤组Tmax明显延长。结论:栀子柏皮汤不同配伍对栀子苷的药动学存在不同的影响,汤剂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单体给药,全方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要显著高于其他各配伍组,说明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促进栀子苷的吸收,延缓其消除,进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黄对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的保护效果。方法:将42只幼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地塞米松(DEX)组,大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其余组分别给予UDCA、DEX、及大黄灌胃。第5天各组动物(正常组除外),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50 mg/(kg·d)一次性灌胃建立肝内胆汁淤积模型,ANIT灌胃后48 h分别处死各组动物。比色法检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血清TBIL、DBIL、TBA、ALP、GGT、ALT、AST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UDCA组血清TBIL、TBA、ALP、GGT、AST水平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DEX组血清TBIL、TBA、AST水平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大黄各剂量组血清TBIL、DBIL、TBA、ALP、GGT、ALT、AST水平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大黄高剂量组血清TBIL、DBIL、TBA、ALP、GGT、ALT、AST水平较UDCA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大黄中剂量组血清TBIL、TBA、ALP、GGT、ALT、AST水平较UDCA组明显降低(P0.01)。大黄低剂量组血清TBIL、TBA、ALT、AST与UDCA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大黄不同剂量组血清TBIL、DBIL、TBA、ALP、GGT、ALT、AST水平较DEX组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大黄低剂量组血清DBIL,TBA,ALP,ALT,AST水平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P0.01)。中剂量组血清DBIL,TBA,ALP,ALT,AST水平较高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最重,UDCA组、DEX组、大黄不同剂量组肝脏病理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其中大黄高剂量组病理改善最明显。结论:大黄可以缓解ANIT诱导幼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其效果优于UDCA和DEX,高剂量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栀子柏皮汤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大鼠的利胆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观察药物的保肝作用;采用正常大鼠胆总管引流的方法,观察该药的利胆作用。结果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Cl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AST的水平及肝组织MDA水平,改善CCl4引起的小鼠肝细胞肿大、肝小叶中央区弥漫性多发性点状坏死和灶性坏死等症状,显著增加给药后60 min内正常大鼠的胆汁流量及胆汁内胆红素含量。结论栀子柏皮汤具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7,(4)
目的探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水提物对大鼠的肝脏毒性作用及其特征。方法给药组大鼠分为灌胃给予栀子水提物低、中、高(3、10、30 g/kg)剂量组,同时设灌胃给予去离子水空白对照组。给药期间每天观察,分别于给药7、14、28 d后采血,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酸脱氢酶(GLDH)活性以及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的含有量;摘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脏指数;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给药7 d后,栀子水提物高剂量组大鼠开始出现摄食量减少,体质量增长缓慢,血清ALT、AST、ALP、TBA、TBIL、GLDH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指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大;给药14 d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P、TBA和TBIL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指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大;给药28 d后,高剂量组大鼠ALT和TBA、中剂量组TBIL和GLDH以及低剂量组GLDH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所有给药组大鼠肝脏指数均显著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给药7、14、28 d后,中、高剂量组大鼠均出现肝细胞肥大,小叶间胆管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等不同程度病变。结论大鼠重复灌胃给予栀子水提物引起肝脏的毒性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在高剂量时不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21,(10)
目的通过比较栀子不同乙醇洗脱部位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保护作用,筛选出栀子抗肝内胆汁淤积有效部位,并对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方法 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熊去氧胆酸,100 mg/kg)及栀子不同乙醇洗脱部位组(4 g生药/kg),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7 d。给药后第5天,灌胃α-萘异硫氰酸酯,诱导急性肝内胆汁淤积模型。第7天给药1 h后进行胆管插管手术,记录各给药组在2 h内的胆汁流量,并且取血清测定其中的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并采用UPLC-LTQ-Orbitrap对30%乙醇洗脱部位进行定性分析。结果与模型大鼠比较,栀子不同洗脱部位均能在120 min中内的各个时间点增加肝内淤积大鼠的胆汁流量,其中栀子30%乙醇洗脱部位最大程度增加胆汁流量(P0.05,P0.01);栀子30%、70%、95%乙醇洗脱部位组能降低肝内淤积大鼠血清中TBIL、TBA水平(P0.05,P0.01),栀子30%乙醇洗脱部位组能降低肝内淤积大鼠血清中DBIL、ALT水平(P0.05,P0.01)。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栀子30%乙醇洗脱部位对模型大鼠肝组织病理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栀子30%乙醇洗脱部位共鉴定出12个化合物。结论栀子3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较好的改善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环烯醚萜苷类。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21,(9)
目的应用LC-MS/MS对大鼠血清中14种胆汁酸进行代谢组学分析,评价菊三七致大鼠肝毒性,并筛选差异胆汁酸。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空白组,每组6只,分别灌胃给予菊三七15、7.5 g/(kg·d)和等量的纯化水,连续给药10 d,取出肝组织和血。检测血清中TBA、ALT、AST、TBIL水平,并对肝脏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基于代谢组分析胆汁酸水平变化,筛选差异胆汁酸。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高、低剂量组血清中TBA、ALT、AST、TBIL均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的ALT、AST、TBIL均高于低剂量组(P0.05),而高剂量组的TBA与低剂量组比较降低(P0.05)。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的载荷图筛选,找到变量权重VIP1、P0.05的差异胆汁酸为CDCA、GCA、DCA、HDCA、GUDCA、TCA、TCDCA、TUDCA和THDCA。结论菊三七给药致大鼠肝毒性时,在一定时间内呈剂量相关性。9种胆汁酸水平在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的变化较大,可作为菊三七致大鼠肝损伤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展栀子苷对正常及黄疸模型大鼠的亚急性肝、肾毒性对比研究,为栀子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8组,空白组、栀子苷低、中、高剂量(60,180,360 mg·kg~(-1))组,黄疸模型组和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栀子苷低、中、高剂量(60,180,360 mg·kg~(-1))组。黄疸模型采用ANIT造模,24 h后灌胃(ig)栀子苷。分别于给药后第7,14天,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活性,取大鼠肝、肾组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第7,14天栀子苷中、高剂量组TBIL,SCr明显升高(P0.05,P0.01);黄疸模型组大鼠ALT,AST,TBIL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黄疸模型组比,第7,14天ANIT+栀子苷低、中剂量组AST显著升高(P0.01),ANIT+栀子苷中剂量组TBIL,BUN明显升高(P0.05)。ANIT+栀子苷高剂量组ig 7 d后陆续全部死亡。病理切片显示,栀子苷给药后肝肾组织出现极轻度炎细胞浸润和肾小管嗜碱性变;模型组和ANIT+栀子苷各剂量组动物均出现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并且有随剂量增大病变程度加重的趋势。结论:栀子苷剂量超过180 mg·kg~(-1)(约折合栀子生药量55 g·d~(-1))连续ig给药14 d可对正常及黄疸模型大鼠造成肝、肾损伤;且剂量超过60 mg·kg~(-1)时即会加重黄疸模型大鼠已有的肝损伤,随剂量增加病变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0.
杨婷婷  王舒婷  刘佩华  徐炯  刘晓东  刘李 《中草药》2018,49(8):1860-1865
目的考察甘草与昆布配伍对大鼠肝肾功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ig给予甘草提取物2.8 g/kg(相当于甘草生药材10.0 g/kg)、昆布提取物3.8 g/kg(相当于昆布生药材10.0 g/kg)、甘草-昆布合煎提取物6.8 g/kg(相当于甘草和昆布生药材各10.0 g/kg)和空白溶媒(对照)。连续ig给药17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肝切片病理变化以及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结果甘草或昆布单用组较对照组大鼠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甘草-昆布合用可逆转两药单用对AST、ALP、CHE、TBA、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降低作用;甘草-昆布合用组大鼠体内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显著高于甘草单用组。甘草、昆布单用或合用还导致大鼠体内电解质水平失衡,表现为血清中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甘草或昆布单用均具有保肝作用,甘草-昆布合用导致两药单用时的保肝作用减弱可能是其配伍"相反"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两药合用时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曾玉珍 《光明中医》2012,(9):1779-1780
目的总结清热利湿,疏肝健脾类中药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退黄汤(茵陈、栀子、茯苓、厚朴、泽泻、金钱草、银花、大黄)治疗本病60例。结果治疗有效率为90%。提示本方清热利湿,疏肝健脾的功效。结论中药退黄汤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物美价廉,副作用少,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母乳性黄疸属于病理性黄疸,既往认为无需治疗,但当胆红素大于等于427.5μmol/dl时可致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因此,积极治疗母乳性黄疸有重要意义。笔者自拟清解退黄汤治疗母乳性黄疸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疸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卢秉久教授认为,黄疸病机的关键在于湿邪为患,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脾,疏泄失常而发生黄疸。该文论述的是卢教授在治疗黄疸方面的经验及总结。  相似文献   

14.
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三方面对黄疸病的源流进行考证。总结了历代医家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黄疸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深入剖析,以冀有裨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从病名、病因病机、证治三方面对黄疸病的源流进行考证。总结了历代医家对黄疸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黄疸病的辨证施治进行深入剖析,以冀有裨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祛黄汤对新生儿黄疸血清白蛋白与非结合胆红素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6—2017年收治的22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祛黄汤,口服治疗,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与非结合胆红素治疗前后变化,同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白蛋白、非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等各血清指标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55%、83.64%,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黄汤对新生儿黄疸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血清白蛋白与非结合胆红素指标水平,对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病黄疸的病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中医临床常见病,尤以肝病伴发者为常见。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传统上多认为系湿邪为患,酿生湿热,熏蒸肝胆,或湿邪内阻,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表而发病。现代诸多医家尝试从血分来论治本病,如吕氏曾提出肝病黄疸从“瘀”论治的观点,但对其深层的病理机制仍没有深入阐发。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借鉴现代医学,对肝病黄疸的病机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利胆消黄汤联合针灸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持续黄疸疗效。[方法]将66例梗阻性黄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西药常规对照治疗。治疗组35例西药治疗同对照组。术后排气即应用利胆消黄汤加减。根据病情按每次50~100mL口服,2~3次/d,直至症状缓解,治疗结束。同时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1周、2周检测,两组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1周后下降幅度更大(P<0.01)。[结论]利胆消黄汤联合针灸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持续黄疸疗效满意,退黄迅速明显。  相似文献   

19.
黄疸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且以肝细胞性黄疸最为常见。然而,黄疸在中医学中同时又是疾病概念,其病名及内涵在各个时代又有所不同。在秦汉至今,先后出现了黄疸、发黄、五疸、三十六黄、阳黄、阴黄、虚黄、阴阳黄、介黄等黄疸病名。  相似文献   

20.
江一平教授致力于中医肝胆病研究30余年,学验俱丰,注重发挥中西医之长,尤对各类黄疸的遣方用药独具匠心,师古而不泥古,既擅用经方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制了系列有效方剂。本文就江师在治疗黄疸方面的经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