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某,男,1岁,1991年7月22日初诊。患儿于10日前开始发热.体温在38℃~39.5℃之间,随气温变化而波动,伴有口渴引饮,尿多清长.曾在某医院用抗感冒药及抗菌消炎药及激素治疗无效,血象无明显异常,诊为小儿夏季热,又服中药清热解暑,  相似文献   

2.
小儿夏季热,又称"暑热症",为小儿发生于盛夏高温季节的发热性病证.常见症状为患儿于盛夏季节缓慢起病,呈持续高热,体温常在38~40℃之间,可持续1~3个月,气温越高,发热越高,气候转凉,体温渐降.  相似文献   

3.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主要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我国东南及中南地区多见,发病季节多集中在6~8月份.随着夏季气温的逐渐升高,患病婴幼儿以持续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表现.因其多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相似文献   

4.
正夏季气候炎热,易感暑热之阳邪,而致体内阳热过盛,出现高热。于是,有医者思之"热者寒之",喜用银翘散或白虎汤等清热,然疗效不显。是因辨证不准,未"因时制宜"。笔者治疗夏季高热有较好效果,介绍如下。赵某,男,17岁,2015年7月20日就诊。两天前突然发热,体温39℃,自服银翘片无效,今日体温攀升到40.5℃,见其穿长衣、长裤(外界气温39℃),扪其皮肤,身热如火、但无汗出,微恶风寒,口不甚渴,舌苔  相似文献   

5.
暑热证又名夏季热,为3岁以内婴幼儿童特有的发热疾病,以夏季长期发热(1个月~3个月之久), 伴口渴多饮、尿多、无汗或少汗为特点.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的是发热燎燎难退.笔者临床研究治肺上下调控法,探讨发热等多脏器功能紊乱综合征的疗效及其与生理、病理改变的关系,并设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夏季热,是幼儿时期所特有的发热性疾病,是由不能适应夏天炎热的环境所致。本病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比较多见。临床的主要特点是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伴有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等症状。有时会出现特发性高热症,长期发热,体温经常在38.5℃~39.5℃之间,时间长了可显现慢性病容,食欲渐减,面色少华,日渐消瘦,烦躁哭闹,部分患儿次年夏季仍可发病,对小儿健康发育影响极大。笔者根据家父姜子龙经验,  相似文献   

7.
例1:曹××,男,一岁半,1981年6月30日初诊.其母代诉:发热22天,体温随气温升高而升高,朝轻暮重,体温高时在39℃左右,西医诊断为夏季热.证见:肌肤灼热,少汗,纳差,面赤唇燥,口渴喜饮,烦躁不安,小便特多,精神尚可,有时仍能玩耍.舌质红,苔微黄,指纹微紫。此属热郁肺胃,热灼津伤。治宜养阴生津,轻透郁热.处方:淡竹叶.生石膏各10克,参须、  相似文献   

8.
民间方四叶二皮饮治疗小儿夏季热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夏季热病程长,若治疗不得法,每至缠绵难愈。我们在搜集、发掘和整理民间中草药的过程中,自1988年7月至1997年9月用民间方四叶二皮饮治疗小儿夏季热152例,通过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 ①多见于2~5岁体弱儿童;②夏季发病,发病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③本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④入夏后长期发热伴口渴、多饮、多尿、无汗或少汗;⑤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小儿夏季发热,多见于夏季热,亦见于风热、暑湿、瘀血等,不可统作夏季热论治。近几年来,笔者对小儿夏季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例一.风热在卫熊某,男,2岁3个月。代述:患儿发热15天,经治未效。1987年7月18日来我处初诊。现症:发热(腋表T38.4℃),无汗,口渴,鼻衄,咽红,咳嗽,痰黄稠,大便干结,有时隔天解1次,尿黄,舌红,苔黄略厚,脉浮数,指纹浮紫。证属外感风热,肺失清肃,法宜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佐以清热凉血,兼以通腑。方用桑菊饮加白茅根8克、板蓝根6克,另服牛黄上清丸1粒(冲服),服药3剂汗出,热退,衄止,便通而愈。  相似文献   

10.
黄×,男,一岁。适逢酷暑,每日随气温升降而发热起伏(38℃至39℃间)已一月余。某医院(?)为“小儿夏季热”。经治,身热不退,就治于李老。诊视指纹浮红,舌赤苔少,面色少华,肌肤瘦削,毛发枯竖、烦躁不安,夜难入寐,口渴多饮,皮肤干涩。小溲频多,断为小儿伤暑,肺胃津伤。法当清暑益气,养胃生津。仿钱氏七味白术散意;  相似文献   

11.
正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1],又称暑热症。其发病特点与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有些患儿次年夏季可再发,甚至连续几年发病。该病以发热,口渴多饮,少汗或汗闭,多尿为症状,多见于6个月-3岁的小儿~[2]。发热多为中度,体温波动于38.5℃-39.5℃~[3],发热特点为但热不寒,发热的程度可随每日的阳气盛衰而发生变化,病程较长~[4]。西医多以降温、抗感染、补充体液治疗,但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 夏季热,又叫暑热症,是我国南方、华南华东地区在夏季中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它属于祖国医学“疰夏”、“暑病”、“消渴”的范畴。因本病和一般暑病有所不同,故名夏季热。笔者多年来根据疰夏、暑病、消渴等证的理论对夏季热进行治疗,多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 辨证治疗:本病的发病特点,是以长时间的发烧,口渴多饮,无汗或少汗,多尿清长为主症。气温升高,则患儿身热亦随之升高,至秋凉发热才渐消退。病程长达1~3个月。根据上述主症再结合其它临床表现分三个症型: 一、暑伤肺气:身热持续不退,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有时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红,苔白而干,脉多滑数,指纹深红。此属气虚邪实阶段。  相似文献   

13.
肖达民 《新中医》2002,34(5):76-77
小儿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特有的一种季节性疾病,多集中于每年的6-9月暑热季节,症见长期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常在38℃-40℃之间,且午后为高,尤为突出的是其体温与气候关系密切,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亦随之下降,病程可长达2-3月,甚至更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热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发热现象,探讨出血与发热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发热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除部分与原发病、合并感染等有关外,大都与出血有关,发热发生率、热程、体温与出血程度相关,与出血原因无明显关系;热型多为不规则热;平均为5.6 d;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对于此类发热若体温不超过38.5℃可严密观察不作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可予物理降温。结论排除原发病、感染等所致发热后,发热对于判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程度、出血继续或停止以及转归与预后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肖小惠  卢丽婷 《光明中医》2012,27(7):1451-1452
五行学说中,夏季属火,火日炎上,即火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夏季气温高,人体汗液大量耗失.正因为夏季的这样种种特点,所以该季节的疾病有自身的特点,而与其他季节不尽相同.例如,中暑、热伤风、夏季皮炎等,是夏季的常见病.在预防方面有其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6.
小儿夏季热,是儿科夏季常见病。好发于3岁以内的乳幼儿。临床以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为主症。笔者认为小儿夏季热多本虚标实,治宜清补兼施,分型论治。通过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正> 小儿夏季热,又名暑热症。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婴幼儿之特有疾病。其临床证候有三大特点。一是发病时间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酷暑季节,一侍交秋转凉,病症多可自行消退,但第二年同期,旧病极易复发;二是患者发热体温之高低,常与暑热气温成正比。气温增高,体温上升,气温下降,体温亦随之降低;三是患者病变症候与津液代谢失调密切  相似文献   

18.
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以6个月~2岁左右为多见。临床以长期发热(39.5~40℃左右)、口渴、多饮、多尿、无汗或少汗为特征。 1 病因病理婴幼儿体质素虚,元气不足,营养不良,或病后失调,气阴不足等均有密切关系。每至夏季,不能耐受外界气候炎热,最易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病。由于暑热之邪气薰蒸,损伤脾胃,中阳既损,则清气下陷,致使阴火虚亢,故见发热。暑热之邪,伤于肺胃,久灼伤津,津液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夏季热,多发于夏、秋季节,是常见疾病之一.本病的主要证状:发热持续二、三个月之久,气候炎热则发热较高,朝热暮凉,或朝凉暮热,头身热而四肢较凉,伴有口渴、尿多、无汗或少汗.发病初期,精神尚佳,但缠绵日久,则身体渐趋瘦弱,皮肤苍白贫血,多兼有食欲  相似文献   

20.
<正> 夏季热,是一种发生于夏季,以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等症状为特征的小儿疾病。笔者从1980年~1982年,应用自拟羊耳菊合剂加减治疗本病72例。疗效尚满意。一、一般资料:72例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最小者6个月,最大者7岁,以2岁左右为多。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30天,平均15.5天。体温最低者37.6℃,最高者40℃,以38~39℃为多。排尿24小时最少者15次,最多者53次。饮水量24小时1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