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检测儿内科5岁以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1 976例5岁以下儿内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中8种常见非细菌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检测11 976例标本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其中流感病毒B型(FluB)、肺炎支原体(MP)阳性率较高,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FluA)、嗜肺军团菌(LP)。MP在2013-2014 年5、6、7、8月份的阳性率均较高,FluA在1、2月份和11、12月份感染率高,FluB、副流感病毒在6、12月份的感染率高于其他月份。MP阳性率在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MP感染率2岁以上儿童高于2岁以下婴幼儿,RSV主要感染2岁以下的婴幼儿。结论: 2012年11月至2015年8月泉州地区引起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FluB、MP,不同病原体在不同的月份感染率有差别。MP在春夏季的感染率较高。2岁以上儿童MP感染率较高,而RSV主要感染2岁以下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本地区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及临床特点以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ELISA法做了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流感病毒Flu、呼吸道合胞RSV、腺病毒Adv);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测定;血EB病毒PCR检测。结果:病毒感染已成为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婴幼儿对于Flu、RSV、Adv和EB病毒普遍易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肺炎支原体感染仍以年长儿为主;对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临床迁延不愈者要注意EB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4.
430株小儿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性的情况.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ATB Expression鉴定及药敏仪,对我院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708例小儿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430株细菌,占60.7%,其中分离株数占前6位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占22.6%、流感嗜血杆菌占19.8%、大肠埃希菌占19.5%、肺炎克雷伯菌占6.5%、卡他布兰汉菌占5.6%、金葡菌占4.9%.结论:细菌是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有条件的医院开展呼吸道感染细菌学及药敏检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6.
王杨燕  马筱玲 《安徽医药》2021,25(7):1411-1413
目的 了解合肥地区儿科就诊病人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分布特征以及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2018年9—12月安徽省立医院儿科就诊疑似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呼吸道标本共257例,包括250份咽拭子和7份肺泡灌洗液.利用13种呼吸道病原体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试剂盒对所有标本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诊疗资料,对多重PCR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7份标本总阳性率为66.1%(170/257),其中病毒阳性率为60.7%(156/257),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HRV)和腺病毒(ADV)为主,阳性率分别为31.5%(81/257)、17.5%(45/257)、5.1%(13/257);非典型病原体阳性率为8.2%,以肺炎支原体(MP)为主,阳性率为7.8%(20/257).23例标本检出2种及以上病原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和鼻病毒同时感染较为常见.男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阳性率为67.81%(99/146),女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阳性率为63.96%(71/111),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6,P=0.519).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多发生在1~2岁组儿童(χ2=16.562,P=0.001),各年龄组间阳性率依次为37.8%(34/90)、40.9%(36/88)、13.7%(7/51)、14.3%(4/28),其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肺炎支原体感染多发生在6~15岁组儿童(χ2=34.346,P<0.001),各年龄组间阳性率依次为0.0%(0/90)、3.4%(3/88)、13.7%(7/51)、35.7%(10/28),其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较为常见,病原体感染在性别间不存在差异,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年龄组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病之一 ,为了解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 (MP)、腺病毒 (AD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的感染状况 ,我院儿科于1997年4月~2002年5月对临床诊断为发热待查、呼吸道感染的患儿962例进行MP、ADV、RSV特异性IgM检则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5年来 ,我院住院患儿中 ,检测MP、ADV、RSV962例 ,其中发热待查72例 ,上呼吸道感染354例 ,下呼吸道感染536例 ,患儿年龄<1岁478例 ,<3岁253例 ,<7岁129例 ,<12岁102例 …  相似文献   

8.
郑虹  赵萍 《河北医药》2013,35(15):2365-2366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etory tract infection,ARTI)可发生在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儿童期多见[1,2]。该疾患多伴有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的发生,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及患儿健康。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有100多型,但感染是否发病和机体免疫状态及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有密切关联。推测病毒可能经常存在呼吸道中,而只在一些外界  相似文献   

9.
成人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君 《中国医药》2006,1(3):132-133
目的观察成人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后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为早期诊断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检测54例成人下呼吸道MP感染(试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并与同期5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1)。结论根据成人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可初步判断是否肺炎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衣原体(MCP)和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病原学分布情况。方法:应用MCP复合PCR检测25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得,同时检测四种呼吸道病毒。结果:258例患者中有MP感染16例,其中11例有病毒混合感染(69%),8例CP感染,其中5全例有病毒混合感染(62%)。结论:MP、CP是成人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病原,其中混合感染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氨溴特罗辅助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氨溴特罗辅助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氨溴特罗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咳嗽、咳痰、喘息、气促、紫绀、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氨溴特罗辅助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喜炎平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喜炎平治疗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将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照序贯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采用喜炎平治疗,并与常规给予抗感染及吸氧、平喘、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对照组患儿中有4例出现稀便,而治疗组中有2例出现稀便,但两组患儿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好。结论:在合理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喜炎平治疗,可促进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炎症消散,加速患儿症状的消失,提高肺部感染的控制率,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清远地区0~3岁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测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2~12月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因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住院的患儿1000例,于使用抗菌药物前,患儿常规用0.9%氯化钠溶液漱口清洁口腔,用电动机吸取痰标本不少于2mL送细菌培养,同时对培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观察感染的主要细菌及耐药性。结果本组10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分离出446株致病菌,阳性率为44.6%。其中阳性菌168例,占37.7%;阴性菌237例,占53.1%;真菌41例,占9.2%。所有细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亚胺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清远地区0~3岁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且对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偏高,临床应选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抗生素合理应用情况。方法 2011年8月-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儿科进行诊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00例,取痰液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药敏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20例,检出率为60.0%。其中革兰阴性杆菌80株,占66.7%;革兰阳性菌40例,占33.3%。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0%,对庆大霉素的敏感率为85.0%,对头孢噻肟的敏感率为95.0%,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敏感率不超过50.0%。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为72.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为70.0%,对头孢呋辛敏感率为35.0%,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0%,对庆大霉素敏感率为46.0%。结论细菌感染仍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要积极根据药敏情况进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头孢吡肟治疗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32例,用静脉注射头孢吡肟4 g/d,疗程7~14 d.结果 治疗后临床有效率78%(25/32),细菌清除率65.6%,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发生率为6.3%.结论 头孢吡肟治疗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过程中,抗菌药物选择的合理性.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抗菌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涉及11类32种抗菌药,应用较多的是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分别有63例次和57例次,两者合用有34例次.68例患者中,44例取得明显疗效.结论临床上选用抗菌剂(如青霉素类与氟喹诺酮类)联用,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途径.而针对临床具体情况,选择繁殖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时,合理把握杀菌剂的剂量,亦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用药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到药物的不良反应,注重病原菌的诊断,同时必须严格掌握疗程,严禁滥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的细菌学变化,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7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的细菌学改变,以及其与插管时间和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发现以铜绿假单胞菌(70.4%)、金黄色葡萄球菌(18.5%)等耐药菌为多见,出现时间平均为3.14±1.05天,插管72小时以上的发生率为85%。结论对气管插管患者应重视细菌学检查,以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临床下呼吸道感染分离的104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104株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多黏菌素耐药率最低,为7.7%,其次是美罗培南(21.2%)、亚胺培南(24.0%)、头孢哌酮/舒巴坦(28.8%),对其他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多重耐药性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以便有效控制感染和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加替沙星治疗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加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6例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采用加替沙星0.2g,bid,6-8d静脉滴注,继之以0.4g,qd,4-7d,口服。结果:痊愈14例(30.43%),显效28例(60.87%),改善4例(8.70%),总有效率为91.30%,细菌消除率为95.66%,总疗程为10-15d,平均(12.0±2.7)d,药物副作用较少,发生率为2.17%。结论:加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0.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s)的细菌病原学分布。方法 529例确诊ALRTIs的患儿,负压吸取呼吸道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用K-B法行药敏试验。结果 529例分离出细菌316株(59.7%)。其中,肺炎链球菌68株(21.5%),流感嗜血杆菌64株(20.3%),金黄色葡萄球菌38株(12.0%),表皮葡萄球菌34株(10.8%),大肠杆菌25株(7.9%),肠球菌19株(6.0%),卡他莫拉菌18株(5.7%),不动杆菌17株(5.4%),肺炎克雷伯菌15株(4.7%),铜绿假单胞菌8株(2.5%),阴沟杆菌3株(0.9%),其它细菌7株(2.2%)。低龄组分离的阳性率较年长组高。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前者随年龄增加,分离阳性率有增高趋势。流感嗜血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卡他莫拉菌、铜绿假单胞菌以3岁以下患儿为多。结论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患儿ALRTLs最主要的病菌,其次是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