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伟 《淮海医药》2000,18(3):239
我院1996~1998年,应用菌桅黄注射液治疗重度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1996~1998年底期间的住院患者,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炎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①茵栀黄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6~60岁,甲型肝炎27例,乙型肝炎19例.对照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9~54岁,甲肝15例,乙肝19例。两组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85μmol·L-1,ALT1.6~3…  相似文献   

2.
3.
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若愚  阮峻峰 《医药导报》1994,13(3):106-108
茵栀黄注射液用于临床已有十余年历史,被认为降黄作用十分明显,绝大多数肝病医师对其效果深信不疑。从近十余年来的文献来看,言褒者众,道贬者寡。然真正有说服力的文章少见,没有关于临床试用的对照观察,没有可信的科学数据证实其降黄  相似文献   

4.
茵栀黄注射液退黄引起黄疸一过性加深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玲玲 《儿科药学》2002,8(3):57-57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优思弗)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取60例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常规保肝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优思弗胶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在黄疸指数、转氨酶、临床表现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64.3%(P〈0.01)。结论优思弗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有效。  相似文献   

6.
茵栀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栀黄注射液是由茵陈、栀子、黄芪等中药提取物精制而成的复方注射液,具有利胆、退黄、抗病毒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的治疗。因其消炎退黄降酶效果明显,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发现茵栀黄注射液有不良反应,值得重视。本文就有关茵栀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药退黄茶治疗黄疸型肝炎退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莉  周建华 《河北医药》2003,25(10):764-764
我们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8月用退黄茶 (方剂由中药茵陈3 0g、生大黄 2 0g、车前草 10g、甘草 6g四味中药组成 ) ,治疗黄疸型肝炎 80例 ,并设对照组加以比较 ,发现退黄茶治疗黄疸型肝炎效果明显。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 188例患者均系黄疸型肝炎 (包括各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型黄疸肝炎 )。随机抽样 ,分为三组 :退黄茶治疗组 80例。其中男 5 3例 ,女 2 7例 ;年龄 15~ 66岁。血清胆红素最高 2 0 0 μmol L ,最低 42 .5 μmol L。对照 1组 64例 ,其中男 48例 ,女 16例 ;年龄 12~ 72岁。血清胆红素最高达180 .4μmol …  相似文献   

8.
徐继会  王德华 《中国药房》2008,19(27):2148-2149
目的:观察茵栀黄加苦参素注射剂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茵栀黄注射液30mL、注射用苦参素600mg分别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50例,给予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20mL、甘草酸二胺注射液30mL分别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30d。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好转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加茵栀黄注射剂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茵栀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调查应用茵栀黄注射液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对358例病历进行调查,其中急性肝炎292例,慢性肝炎52例,肝硬化14例;男性216例,女性142例;年龄43.5a±s2.9a(20~74a)。给予茵栀黄注射液20~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qd。结果:用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心悸、畏寒、纳减等)74例(20.7%),其中死亡2例。结论:应用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严重,在应用时必须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0.
白鹤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815-1816
目的:探讨退黄合剂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疗效。方法:用清热利湿、利胆化浊之中草药,煎制成汤剂口服,治疗黄疸型肝炎180例为治疗组,与对照组140例进行症状、体征、肝功、ALT、TBIL对比,综合分析,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病人乏力、腹胀症状平均消失天数为8天,恶心、纳呆症状平均消失天数为6天,而对照组病人乏力、腹胀症状平均消失为13天,恶心、纳呆平均消失天数为12天,治疗组病人肝功,ALT平均复常天数为28天,TBIL复常天数为25天,对照组ALT复常天数为47天,TBIL复常天数为42天。结论:退黄合剂具有疏肝健中、逐瘀通经、扩张胆管、消炎利胆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9 7例病儿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检测日均胆红素下降幅度及观察平均治疗天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胆红素的日均下降值及平均治疗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茵栀黄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茵栀黄颗粒、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新生儿黄疸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茵栀黄注射液组53例和茵栀黄颗粒组59例,测定患儿肝功能,观察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下降水平.结果:茵栀黄注射液组治疗3 d及5 d胆红素下降幅度分别为(105.7±48.4)μmol/L和(150.7±37.3)μmol/L,茵栀黄颗粒组治疗3 d及5 d胆红素下降幅度分别为(119.6±45.8)μmol/L和(139.6±35.6)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与茵栀黄注射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无明显差异,可以用口服制剂代替注射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  相似文献   

13.
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100%,对照组分别为57.9%和8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74、8.47,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146.00&#177;43.98)μmol/L,黄疸消退时间(5.3&#177;1.64)d,对照组下降(96.00&#177;46.13)μmol/L,黄疸消退时间(7.1&#177;2.1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4、2.95,P均〈0.05)。治疗组6例出现轻度腹泻,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一定疗效,相对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高春新  沈剑虹  倪艳华 《中国药房》2011,(20):1872-1873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9月于我院住院分娩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360例,随机分成治疗一组、治疗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治疗一组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二组予退黄合剂口服,对照组未用药。用药5d后,观察3组患儿胆红素浓度平均下降幅度和黄疸消退时间。结果:治疗一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二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治疗二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组总有效率和黄疸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不良反应少且轻微。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药物,其疗效与退黄合剂相当,且不良反应少,可解决不少医院因无条件配制退黄合剂而带来的不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收治的96例黄疸患儿分成A、B两组,各48例。A组给予其常规西医治疗+蓝光治疗;B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蓝光治疗+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患儿治疗后TBIL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且黄疸消退时间也明显早于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92%,B组为95.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与蓝光治疗基础上,给予黄疸患儿茵栀黄口服液,可更好地缓解患儿症状,整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中茵栀黄颗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5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中加用茵栀黄颗粒。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2.0%,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讨论茵栀黄颗粒口服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研究采用口服茵栀黄方法(中西医结合)对新生儿黄疸进行临床治疗的情况和效果。方法随机择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黄疸新生儿70例,将他们根据数字表法分成平均的两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西医+口服茵栀黄)方法进行治疗,并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97.1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82.86%),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中,选择口服茵栀黄方法进行治疗,其疗效明显,是一种有效、理想、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茵栀黄注射液致过敏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茵栀黄注射液作为退黄降肝酶的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新生儿、婴儿黄疸有明显疗效,一般无明显副作用.但我科1998年至1999年间用该药治疗新生儿和婴儿黄疸40例有3例出现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9.
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茵栀黄注射液使用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得菌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资料和北京地坛医院使用菌栀黄注射液而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对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病例共130例进行分析,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临床特征.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索。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86.8%发生在首次用药过程中.有不良反应20种,以皮疹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67.69%(88/130),占不良反应的31.3%。重型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10.77%(14/130),占不良反应的5.0%。年龄越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良反应的程度越重。中、重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有过敏史者为42.46%。占总不良反应病例的34.62%(35/130).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应用方式、患者的个体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儿黄疸(Neonatul jaundice)是临床上常见病症,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研究表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而上升。我们用中药茵栀黄注射液加苯巴比妥治疗该病50例,与用传统方法(苯巴比妥 尼可刹米 光疗)治疗30例进行对照,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