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COPD急性加重期的凝血纤溶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与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 COPD患者PT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3.732、10.430,P0.05),FIB、D-D、PLT等凝血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值,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D-D值和PaCO2值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t=4.689、2.032,P0.05),PaO2明显低于COPD稳定期(t=4.553,P0.05),而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急性发作期的高凝低纤状态更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AECOPD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我院门诊35例体检健康的退休及离休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8 ml,检测D-二聚体、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结果 病例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对AECOPD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凝血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方法:试验组25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和对照组20例急性缓解期患者,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DD、TAT、PAP7项指标。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中D-D、TAT、PAP 3项血清指标定量检测明显高于COPD缓解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处于高凝状态,易并发血栓形成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D-D、TAT、PAP 3项血清标记物对诊断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有可能为COPD急性加重期治疗过程中抗凝剂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血小板活化,聚集及纤溶的某些指标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本研究55例冠心病(CHD)与正常人的PAgT,GMP-40,TXB2,6-酮PGF12 D-二聚体,FN,Fg和血小板计数.作了比较。结果显示CHD组PAgT.GMP-140,TXB2及D-二聚体,FS显着增高(P<0.01),而6-酮PGF12显着降低(P<0.01).揭示CHD组凝血活性增强,而抗凝活性下降,随之伴有继发性纤溶过程发生,诱发及促进CHD发生发展,甚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如AMI等。结论本证明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观察CHD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判断.此外、本组尚作了血小板计数,FN检测并作了比较,揭示无统计意义(P>0.05).表明这二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蕲蛇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蕲蛇酶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8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蕲蛇酶处理组和埘照组,所有病例均接受标准的综合治疗,并在入院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水平,然后在入院后3、5、7、10d时重复测定上述指标。随访时间为3个月。主要转归指标为急性脑梗死和死亡。结果:2组患者基线PT和aPTT水平无明届差异(P〉0.05)。治疗组Fg水平在第5天后迅速下降,DD浓度在第3大后开始逐步下降;对照组Fg和DD水平至第10天时仍然保持在第3天和第5天时的高峰水平。治疗组短期转归明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蕲蛇酶治疗能有效降低Fg和DD水平,改善TIA患者的近期转归。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北京朝阳医院2006—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住院患者38例,并选择同期47名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入选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X、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imer),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AECOPD患者血气分析、血常规、血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ECOPD患者vWF、TF、凝血因子Ⅹ、D-dimer及tPA显著升高(P<0.01);TM及蛋白C显著下降(P<0.01)。而两组的AT-Ⅲ、TFPI及PAI-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ECOPD患者存在显著凝血纤溶功能失衡状态,在诊治AECOPD患者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存在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要注意监测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防治AECOP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发色底物法及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160例及健康对照者80例血浆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AT、t-PA的活性显著降低,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心肌梗死组AT、t-PA、PAI-1、D-dimer的活性或含量水平亦有显著性改变(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特别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活性亢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者血中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145例CHD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组织因子(TF)、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以及冠状动脉存在2支及2支以上病变患者的GMP-140、TF、Fib及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P〈0.05);稳定心绞痛组TF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P〈0.05)。结论:GMP-140、TF、Fib及D-二聚体水平与CHD病情相关。检测GMP-140、TF、Fib及D-二聚体水平,对CHD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COPD急性加重期的凝血纤溶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与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 COPD患者PT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3.732、10.430,P〈0.05),FIB、D-D、PLT等凝血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值,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D-D值和PaCO2值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t=4.689、2.032,P〈0.05),PaO2明显低于COPD稳定期(t=4.553,P〈0.05),而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急性发作期的高凝低纤状态更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部分血栓前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外周静脉血,检测患者血细胞(PLT、WBC)、凝血指标(PT、APTT、Fg)、纤溶指标(D-D、FDP),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PLT低于对照组,WBC、PT、APTT、Fg明显高于对照组,D-D阳性率、FD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负相关(r=-0.408、-0.517、-0.452,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WBC增多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WBC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正相关(r=0.392、0.533、0.497,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失调,临床应加强对该指标监测,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调整凝血系统功能,对缓解重症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肺癌患者凝血常规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PT、APTT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肺癌组中除PT值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指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系。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2,P〈0.01)。结论肺癌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抗凝治疗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3.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5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水平。结果 急民生白血病患者初治者D0-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缓解者,在治疗后获缓解者水平显著高于未缓解者,复发者其水平要高于缓解时。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功能异常,D-二聚体是反应产张血功能的灵敏、特异性的标志物。监测血功能的变化,对白血病的诊断及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COPD急性加重期老年男性患者52例,比较其血清ALB、PA浓度与患者住院时间及心衰纠正时间的相关性,并分析ALB、PA与患者动脉血PH值、PaO2、PaCO2之间的关系。结果低ALB、低PA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心衰纠正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正常组与ALB降低组血气PaCO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A正常组与PA降低组血气PaO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ALB、PA水平可作为评估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PA明显降低更加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AE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的变化,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监测152例AECOPD患者入院后第1、3、5、7天CRP和PA水平,根据患者的预后将患者分成死亡与非死亡组,根据住院日数以14日为界分为两组,结果死亡组及非死亡组第1、2天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天死亡组患者CRP明显高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A在第5、7天明显低于非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病情越重,CRP水平升高越明显,PA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的43例患者进行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测定,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4h、12h、24h、48h及1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PLG)、α_2抗纤溶酶(α_2A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含量(D=Dimer)、组织型纤维溶酶原活化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PAI),其结果显示,溶栓组冠脉再通26例(60.5%),溶栓前与溶栓后4h相比冠脉再通组t-PA活性明显高于未通组(P<0.01),PLG活性及Fg含量的降低幅度再通组明显高于未通组,建议溶栓中应把测定t-PA、PAI、PLG及Fg作为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CRP、IL-6、IL-8、TNF-α等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AECOPD患者及稳定期患者各60例,检测血清及诱导痰液中CRP、IL-6、IL-8、TNF-α水平.结果 AECOPD患者外周血WBC计数、血清CRP、IL-6、IL-8、TNF-α,诱导痰液中IL-6、IL-8、TNF-α,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AECOPD患者治疗后WBC、血清CRP、IL-6、IL-8、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及诱导痰液中的IL-6、IL-8、TNF-α,血清WBC及CRP,均较稳定期患者明显升高,检测相关炎症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AECOPD患者,在入院第1、3、5、7、9天抽取静脉血,动态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CRP及PCT水平,并对结果取对数(LN)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根据是否合并肺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的亚组分析。结果患者LN(PCT)的值与时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并得到回归方程:LN(PCT)=2.37-0.46 day。同时LN(CRP)的值与时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并得到回归方程:LN(CRP)=5.01-0.30day。方程代入正常值可知,AECOPD患者PCT恢复至正常值较CRP恢复至正常值早3.11天。同时对是否合并肺炎进行亚组分析,统计得出LN(PCT)及LN(CRP)的数值分别与天数(day)以及合并肺炎与否(pneu)两个变量相关(P0.05)。PCT的方程为:LN(PCT)=1.91-0.46day+0.68pneu,CRP的方程为:LN(CRP)=4.66-0.30day+0.53pneu。将正常值带入方程可知合并肺炎组(A组)比不合并肺炎组(B组)患者PCT指标恢复到正常值早1.48天,CRP指标恢复到正常值早1.77天。结论合并肺炎的AECOPD患者,血清PCT、CRP恢复时间更长。同时,血清PCT在AECOPD患者的恢复过程中,较CRP更为灵敏,动态监测PCT能有助于确定抗生素的停药时间,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中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体内的D—dimer、GP含量,并分析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冠状动脉事件检出的敏感度。结果UA组D—dimer、GP含量与SA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A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与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GPⅡb、GPⅢa对冠状动脉事件的检出均较为敏感。结论D—dimer、GPⅡb、GPⅢa可作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及纤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马付坚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1(4):318-32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血小板活化及纤溶状态,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对策。方法:测定27例AMI患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GMP-140、t-PA、PAI、DD含量。结果:AMI患血浆GMP-140、PAI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P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恢复期血浆GMP-140水平低于急性期的(P<0.05)。DD在急性期内(≤2天)无显增高。恢复期高于急性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血小板活性增高而纤溶活性降低;要施行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和早期溶栓治疗,要重视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以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害,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