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010年3月~2011年1月期间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颈椎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活动度和脊柱功能单位活动度。结果:平均随访(18.9±7.2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椎间高度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和脊柱功能单位活动度术后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情况下,颈椎间盘置换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可预防和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长期的影像学随访结果和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方法:对比分析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动力位X线片和MRI,观察置换节段活动度和相邻节段退变分级。结果:1)22例患者获得5年的随访,随访时间57-69个月。其中20例患者为单节段,2例患者为双节段人工间盘置换术。手术节段包括3例C34,2例C45,18例C56和1例C67。2)术前置换节段的活动度为7.2°(2.5-13.0°),末次随访时为 7.8°(1.0-15.0°),无统计学差异 (P>0.05)。8例节段出现异位骨化,其中2例节段活动度丧失(活动度<2°)3)根据Miyazaki颈椎椎间盘MRI退变分级方法对相邻节段进行退变分级,22例上相邻节段末次随访时MRI退变分级与术前相同。下相邻节段末次随访时有1例由3级发展到4级。结论: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得到很好保留,相邻节段未出现明显加速退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比较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7月间在我院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32例。根据患者适应证的不同分为A组(n=11)和B组(n=21)。所有患者均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为避免偶然误差,本组研究患者均由相同医师进行相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疼痛程度及关节活动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VAS得分及Oswestry得分稍优于B组,但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间盘退行性病变与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的治疗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对于可以完全切除腰椎退行病变的患者,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随访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例和分析失败病例,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单独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2例,分为Wallis组25例、Coflex组27例,主要适应证包括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ore,VAS)、下肢痛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 (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术后随访过程中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过伸位和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确定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过伸位手术节段前凸角-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术后12个月拍摄腰椎MRI了解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5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Wallis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5±1.7)、(2.7±1.4)、(23.4±3.1)和(8.9±1.4),较术前(5.3±3.0)、(7.4±2.6)、(13.5±4.6)和(4.5±2.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27,其余各项均为P<0.001);Coflex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6±2.9)、(3.8±1.9)、(21.2±3.5)和(8.5±1.8),较术前(5.5±3.2)、(7.1±2.8)、(13.1±4.8)和(4.2±2.5)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36,其余各项均为P<0.001);两组间比较术后下肢痛VAS评分,Wallis组为(2.7±1.4),Coflex组为(3.8±1.9),P=0.039,术后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Wallis组为14.9°±3.7°,Coflex组为13.2°±3.5°,P=0.028;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Wallis组为9.6°±2.8°,Coflex组为12.8°±3.0°,P=0.019;Coflex组有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3例行二次手术,1例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有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1年半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结论: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疗效肯定,但临床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需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3):222-225
目的:研究通过运用X-STOP棘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国产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椎间盘Pfirrmann评分。结果:平均随访(4.7±1.1)年。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复发。术后患者腰腿痛明显缓解,末次随访ODI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板夹角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STOP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并且能有效预防病变节段椎间盘的再次退变。  相似文献   

6.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椎间隙高度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人工椎间盘置换对维持腰椎间隙高度的作用,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减缓腰腿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对20例患者29个节段进行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于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按Mochi-da’s法测量手术节段及手术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计算椎间隙高度(a)与上位椎体高度(A)的比值(R=a/A);并对患者临床临床表现进行JOA评分。结果平均JOA评分从术前的(10.80±3.81)分提高到术后的(20.90±2.45)分,经(14.0±6.1)月(6~27月)随访,评分为(25.95±2.01)分,各个期间评分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置换节段的R值在术前为(0.366±0.053),术后为(0.524±0.048),随访时为(0.527±0.046);与术前比较,术后及随访时的R值均有明显上升(P<0.001),而术后与随访期间的R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节段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的R值分别为(0.445±0.076)(、0.461±0.068)和(0.450±0.054),三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 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地恢复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对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影响;经过随访,椎间隙高度的恢复无明显丢失。  相似文献   

7.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12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中期疗效。方法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2例(13个节段)患者随访术后假体的位置、有无异位骨化、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并用JOA评分及术后Odom评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35±1.10上升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15.88±0.73(P〈0.05);Odom评级优良率达到91.7%。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过屈过伸活动度由术前的8.09°±0.63°上升到术后12个月的8.95°±0.64°(P〈0.05);左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1°±0.53°,术后12个月为6.25°±0.54°;右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0°±0.52°,术后12个月为6.13°±0.51°。手术前后两侧屈曲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及异位骨化。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通过对比研究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植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意义。方法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单纯组和Coflex组,每组各30例。单纯组接受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术,Coflex组摘除责任节段椎间盘髓核后于该节段棘突间植入Coflex钛合金材料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行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同时行X线及CT检查并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背侧及腹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距离,棘突顶距及椎管面积等相关指标。结果 Coflex组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结果 Coflex组与单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距离、棘突顶距及椎管面积与各自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术后12个月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间动态内固定装置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近期临床疗效、防止腰椎退变、增加椎间盘背侧高度、增加椎间孔间最大距离、维持椎间隙高度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症状的缓解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465-470
目的:探讨和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临床疗效及腰椎动力学指标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的70例患者以及同期接受融合术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其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临床疗效指标以及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OM)、腰椎前凸角(LL)、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CLA)等腰椎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与OD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ROM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对照组ROM为0,研究组仍保留一部分ROM(平均3.42°)。两组患者末次上位邻近节段ROM较手术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研究组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位整体节段ROM相比术前虽有所升高,腰椎整体ROM相比术前有所下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位整体节段和腰椎整体ROM分别较术前明显上升和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相比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且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手术节段前凸角较治疗前下降,但仅研究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UCLA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节段ROM、腰椎整体ROM、上位整体节段ROM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均与ODI评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对照组腰椎整体ROM、腰椎整体前凸角与ODI评分之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腰椎活动度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和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曲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通过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eze判定法取MRI正中矢状位T2WI图像评估腰椎变直与否,运用Weishaupt分级标准评价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程度。结果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分级与椎间盘退变分级显著相关(P<0.01);腰椎曲度变直与曲度正常2组间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分级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与腰椎曲度变化相关(P<0.01),并且在椎间盘退变较明显的患者中,腰椎曲度变直与曲度正常2组间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曲度与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相互协调作用,同时腰椎间盘各节段退变形式可能影响腰椎曲度变化。  相似文献   

11.
Liu YC  Xia Q  Zhang JD  Xu BS  Hu YC  Ji N  Miao J  Bai JQ  Han Y  Ning SL  Y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9):2750-2754
目的 探讨SB Charité人工腰椎间盘放置位置对椎间活动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方法 2004至2007年天津医院脊柱外科30例患者(共32个椎间盘)经椎间盘造影证实为椎间盘源性腰痛、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年龄28~55岁,平均44岁;置换节段L4-5 9例,L5S1 19例,L4-5+L5S1 2例.临床预后评估采用术前和随访时ODI和VAS腰腿痛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拍摄站立位腰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片,测量侧位片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和椎间高度.假体位置按McAfee方法分为3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Ⅰ~Ⅲ组术前与术后假体植入节段的活动度和临床ODI、VAS评分.结果 28例获得随访24~60个月,平均38个月;所有假体终板与椎体终板嵌合紧密,均未发生假体断裂、塌陷或移位,假体周围无明显异位骨化.术前与术后ODI:(70.3±9.2),(7.6±8.6);术前与术后VAS腰痛:(7.5±2.6),(0.7±0.7);术前与术后VAS腿痛:(4.8±2.7),(0.3±0.3).假体位置:Ⅰ组,位置优,17例;Ⅱ组,位置良,6例;Ⅲ组,位置差,5例.术前Ⅰ、Ⅱ、Ⅲ组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度):(9.7±2.8)、(10.3±1.2)、(10.1±2.4);术后相应为(6.7±3.8)、(4.2±3.5)、(3.5±3.6).术后各项临床评分明显较术前改善(P<0.01),椎间高度得到重建(P<0.05).椎间平均活动度较术前降低(P<0.05),但表现为随假体位置改善而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 SB Charité TDR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中期疗效满意.假体位置对椎间活动度有一定影响.有效的临床对策可减少假体位置偏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22个节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24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早期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长期随访示恢复了术前的活动范围,保持了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和异位骨化现象。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但可以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还可重建颈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2种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 对55例2014年6月-2016年12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经椎间孔(A组)或经椎板间隙入路(B组)治疗的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并对2组术前术后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cnab's临床疗效等级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游离程度不同再将2组分为低度游离组(AL、BL)、高度游离组(AH、BH),并对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A组患者31例(AL组16例,AH组15例),B组患者24例(BL组13例,BH组11例),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B组显著小于A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B组的平均改善率优于A组(P<0.05),低度游离组间(AL vs. BL)的VAS评分改善率及OD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度游离组间(AH vs. BH)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H组优于AH组;2组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 2种入路脊柱内镜均可用于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安全有效,但对于高度向下游离的突出,经椎板间隙入路较经椎间孔入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经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ODI 评分及椎间融合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 共1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50 例)和B 组(50 例),分别采用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 评分、JOA 评分、 ODI 评分、椎间融合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患者术中出血 量、术后引流量及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均优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3、和12 个月VAS 评分低于术 前(P <0.05);B 组患者术后3 个月VAS 评分低于A 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12 个月VAS 评分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均优于术前(P <0.05);两组患 者术后3 和12 个月JOA 评分、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常规开放和微创改良TLIF 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具有 接近的临床疗效,但微创改良TLIF 术式应用在降低手术创伤程度、促进术后康复及减轻术后腰腿疼痛程度 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odic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根据手术节段终板Modic改变的类型,分为Modic Ⅰ型改变组(A组,13例),Modic Ⅱ型改变组(B组,31例)和无Modic改变组(C组,45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前、末次随访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评估末次随访时的Macnab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2.23±4.55)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B、C组(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hs-CRP浓度无明显下降(P>0.05)。A、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C组(P<0.05),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仍高于B、C组。A、B组复发率高于C组(P<0.05),Macnab疗效不如C组(P<0.05),但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时,Modic改变可能是术后遗留下腰痛及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病人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接受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融合术的轻度单节段IS病人74例,术后随访24~49个月,将MCID定义为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12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及腿痛评分改善>3分。根据病人术后以上项目评分改善情况,将病人分为达到MCID组(A组)和未达到MCID组(N组)。比较2组病人在不同评分项目下一般资料、影像学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74例病人ODI、VAS腰痛和VAS腿痛改善评分达到MCID比例分别为81.1%、79.7%和73.0%。不同评分项目(ODI、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下,2组病人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腰痛评分项下,2组病人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和VAS腿痛评分项下,2组病人的手术节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病人术前各项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腿痛评分项下A组病人椎间盘高度高于N组(P < 0.05),节段性前凸低于N组(P < 0.05);ODI评分下A组病人节段性前凸低于N组(P < 0.05);其他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融合术的IS病人,合适的椎间盘高度重建较之取得更大的节段性前凸或者提高复位率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Disc-FX系统经皮髓核钳夹、射频消融术与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2月收治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Ⅰ组行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术,Ⅱ组行Disc-FX系统经皮髓核钳夹、射频消融术.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3d、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s,VAS)及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7个月,平均19.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ODI和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前、术后3d ODI及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Ⅱ组ODI和VAS较Ⅰ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isc-FX系统经皮髓核钳夹、射频消融术与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Disc-FX系统经皮髓核钳夹、射频消融术的近期和中期疗效与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术相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ybrid手术对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椎体的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 自2014年1月-2016年12月,前瞻性收集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Hybrid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dom临床满意分级、C2~7整体活动度、Cobb's角、手术节段上一节段活动度(SROM)、手术节段的下一节段活动度(IROM)、并发症。 结果 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时NDI、ODI评分和C2~7颈椎整体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NDI评分降低,而ODI评分和C2~7颈椎整体活动度增高(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Cobb's角、SROM、IROM和术后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ybrid手术可改善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本院骨伤科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前、术后1d、1、3个月VAS评分,术前、术后1、3个月ODI、JOA评分,术后3个月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d 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 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优良率为9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对比分析,以判断2种融合方法的术后疗效及对比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根据融合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椎间植骨融合组(A组)和椎间Cage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临床疗效采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Macnab标准,行腰椎动力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后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和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下单纯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与Cage融合相当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并且治疗费用低,无排斥反应,可供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