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比较白沙枇杷叶、枇杷花主要功效成分熊果酸、齐墩果酸及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了枇杷叶和枇杷花中熊果酸和齐墩酸的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枇杷叶和枇杷花总黄酮含量。结果白沙枇杷叶熊果酸含量为10.43 mg·g-1,齐墩果酸含量为2.71 mg·g-1,白沙枇杷花熊果酸含量2.87 mg·g-1,齐墩果酸含量为0.44 mg·g-1,白沙枇杷叶中三萜酸类含量明显高于枇杷花。白沙枇杷叶的总黄酮含量也高于枇杷花,两者分别为61.5 mg·g-1和38.7 mg·g-1。结论白沙枇杷叶的三萜酸类及总黄酮含量高于枇杷花。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4种三萜酸成分在枇杷各器官中分布,揭示不同物候枇杷叶三萜酸动态变化规律,观测枇杷物候,采集花、果实以及不同物候期的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齐墩果酸、科罗索酸和山楂酸含量。结果表明,4种三萜酸在所测样品器官中的质量分数高低顺序为落叶(23.2 mg·g-1)>成熟叶(21.7 mg·g-1)>嫩叶(17.5 mg·g-1)>果肉(7.36 mg·g-1)>花 (6.40 mg·g-1),种子中未检出这4种三萜酸成分;在枇杷树萌芽、现蕾、开花、结果等不同物候采收的枇杷叶中4种三萜酸总量发生小幅波动,落叶变化范围17.8~26.2 mg·g-1,成熟叶变化范围在16.5~23.5 mg·g-1,嫩叶变化范围在14.7~21.5 mg·g-1。随叶片发育、成熟、衰老,三萜酸含量有所增加;不同物候阶段对枇杷叶干物质积累及4种三萜酸含量产生一定影响。枇杷成熟叶在果实膨大时的干物质和三萜酸积累较多。文章对地域分布广泛的枇杷等植物药在次生代谢产物和采收期等相关研究上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来源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23个不同种源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结果:不同种源枇杷叶中齐墩果酸与熊果酸总量为0.57~1.78%,具有显著差异.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最高的均为解放钟种源枇杷叶,分别为0.29%和1.49%;齐墩果酸含量最低的为夹脚种源枇杷叶(0.09%),熊果酸含量最低为湖南白沙种源枇杷叶(0.45%).结论:不同种源枇杷叶间齐墩果酸及熊果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枇杷叶药材的采收有必要考虑种源因素.  相似文献   

4.
戚雁飞  李鲲 《中草药》2011,42(6):1217-1220
目的对不同采收期的枇杷叶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对不同采收季节、树叶和落叶、野生和栽培的枇杷叶进行质量评价,考察高温、高湿和强光对其质量的影响,采用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结果不同采收季节、野生和栽培的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量接近,落叶比树叶略高;高温、高湿和强光对枇杷叶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量影响不大;枇杷叶在长期6月和加速6月内基本稳定。结论本研究为制定枇杷叶对照药材的有效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邹盛勤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2):949-951
 目的 对薰衣草不同部位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90∶10∶0.1),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25 ℃。结果 齐墩果酸、熊果酸分别在0.50~9.00 μg和0.92~16.56 μg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n=9)分别为98.1%(RSD为1.8%)和98.3%(RSD为1.2%)。结论方法能够准确测定薰衣草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治咳川贝枇杷滴丸中6种有效成分(鸟苷、贝母素乙、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D3、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酸-水体系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PDA检测190~400 nm扫描;进样量:2.0 μL。结果 6种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线性,r均大于0.999 6;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9%~101%之间。 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治咳川贝枇杷滴丸中鸟苷、贝母素乙、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D3、齐墩果酸和熊果酸6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RP-HPLC测定枇杷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丰玉  陈钧  宣寒  任晓峰  郭海燕 《中成药》2006,28(12):1790-1793
目的:为控制和评价枇杷叶及其中药制剂的质量,建立RP-HPLC法测定枇杷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不同品牌碳十八柱上以不同流动相系统检测同一枇杷叶样品中熊果酸、齐墩果酸。结果:最佳色谱条件为:采用Lichrospher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90∶10∶0.03∶0.06)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15 nm,熊果酸、齐墩果酸能达到基线分离(RS>1.65),两者在0.4μg~4.0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形关系。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为建立枇杷叶及其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六味地黄丸及六味地黄胶囊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Shim Pack型C18柱 ,乙腈 甲醇 水 乙酸胺 (70∶16∶14∶0.5)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 215nm ;流速 1mL·min-1。结果 :齐墩果酸回归方程为Y=15220X-2908,r=0 .9996 (n=6) ,线性范围 0.48~19.12μg ,熊果酸回归方程为Y=15943X+3040.3,r=0.9997(n=6) ,线性范围 0.48~19.28μg。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中齐墩果酸平均回收率为 101.2% ,RSD =2.2% ;六味地黄胶囊中齐墩果酸平均回收率为 101.9% ,RSD =1.9%。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中熊果酸平均回收率 100.0% ,RSD =1.7% ;六味地黄胶囊中熊果酸回收率 100.2% ,RSD =1.0%。结论 :该方法可使齐墩果酸、熊果酸得到基线分离 ,从而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9.
RP-HPLC同时测定布渣叶中4种黄酮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蒙药库页悬钩子中总皂苷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最佳采收期。方法:选用齐墩果酸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5%香草醛-冰醋酸和高氯酸显色,在波长547 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不同采收期库页悬钩子中总皂苷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齐墩果酸含量进行测定,Phenom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柱温为室温(25 ℃),流动相甲醇-0.3%磷酸水溶液(80:20),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结果:不同采收期库页悬钩子中总皂苷和齐墩果酸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总皂苷在6~9月含量逐渐升高,9月含量最高,10月逐渐下降,齐墩果酸含量从8月开始逐渐升高,9月达最大值,10月下降。结论:该实验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库页悬钩子总皂苷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库页悬钩子宜于9月采集。  相似文献   

10.
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夏枯草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气相色谱法测定夏枯草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方法:重氮甲烷衍生化气相色谱法,10 % SE-30(2 m ×3 m m) 色谱柱,气化室及检测器温度300 ℃,色谱柱温度27 ℃。结果:线性范围0.0025 ~0 .4mg·ml-1 ,r = 0 .9994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 .53 % ,94 .18 % ,RSD分别为3 .5 % ,3 .0 % 。结论:可用于中药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成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颜    吴弢  王峥涛  郭澄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0):784-786
 目的建立以三萜类化合物紫菀酮为内标物,同时测定枸骨叶药材中熊果酸和羽扇豆醇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方法。方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ODS(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以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结果10个不同收集地的枸骨叶中熊果酸和羽扇豆醇的含量分别在1.23%~1.63%和0.59%~0.95%之间。结论该法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测定枸骨叶中主要三萜类化合物熊果酸和羽扇豆醇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枇杷叶中三萜酸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寒  陈剑  李维林  张涵庆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91-2792
目的优选枇杷叶中三萜酸类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总含量以及干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枇杷叶中三萜酸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在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中,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乙醇用量。结论最佳提取工艺为分别以6倍量和4倍量的80%乙醇提取两次,1.5h/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炮制条件对女贞子中三萜类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及低分子糖含量的影响,探讨女贞子酒制过程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及低分子糖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女贞子生品、清蒸品、酒蒸品及不同加热时间酒炖品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和低分子糖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女贞子经不同方法炮制后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变化,而水溶性低分子糖含量增加,且随着炖制时间的延长,炮制品中低分子糖含量逐渐增加。结论:炮制对女贞子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影响,对低分子糖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RP-HPLC法测定石楠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建立石楠叶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 RP- HPL C法测定 ,色谱柱为Zorbax ODS柱 ,用甲醇 - 1%醋酸水溶液 (88∶ 12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15 nm。结果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8.5 % ,97.6 % (n=3) ,RSD分别为 1.6 2 ,1.89 (n=3)。结论 本法准确、灵敏、快速 ,可作为石楠叶药材的质量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枇杷叶中三萜酸类成分及其抗炎、镇咳活性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常用中药枇杷叶[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 的化学和药效学进行研究,寻找与其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有效成分。方法 利用溶剂提取、萃取、柱色谱和化学衍生化方法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IR,MS,1H-NMR,13C-NMR)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根据其功能主治设计抗炎、镇咳药效学模型,对其萃取部位和所得单体成分进行抗炎、镇咳活性研究。结果枇杷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枸橼酸喷雾引起的豚鼠咳嗽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三萜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Ⅰ),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Ⅱ),乌苏酸(ursolic acid,Ⅲ),2α-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Ⅳ),坡模酸(pomolic acid,Ⅴ)和蔷薇酸(euscaphic acid,Ⅵ),其中坡模酸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乌苏酸、2α-羟基齐墩果酸和总三萜酸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显示很强的抗炎活性;乌苏酸和总三萜酸还对枸橼酸喷雾引起的豚鼠咳嗽有止咳作用。结论枇杷叶中的三萜酸类成分是与其功能主治相吻合的活性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乌苏酸可作为评价枇杷叶药材质量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蔡雪萍  李振华  华俊磊  鞠建明  吕寒  马丽  李维林 《中草药》2013,44(21):3057-3062
目的 建立枇杷叶有效部位中蔷薇酸、委陵菜酸、马斯里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一测多评HPLC-ELSD测定方法。方法 以熊果酸对照品为内参物,建立其与蔷薇酸、委陵菜酸、马斯里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校正因子计算这5种三萜酸成分的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用外标法测定有效部位中该6种成分的量,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重复性。结果 15批有效部位中6种三萜酸成分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实现了只用一个对照品同步测定枇杷叶总三萜酸有效部位中6个成分的量,可为中药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产地不同加工法对宣木瓜药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HC-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89∶11∶0.1∶0.05),检测波长210 nm,柱温25℃,流速1.0 mL/min,测定产地不同加工法样品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含量。结果4种不同加工法制备的样品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总含量分别为0.86%、0.93%、1.29%、1.47%,表明产地不同加工法对宣木瓜药材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含量有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为宣木瓜药材的产地加工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银杏叶中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高效液相电喷雾二级质谱(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并对不同采摘时间银杏叶中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银杏叶样品以甲醇-水(1:9)提取,并用乙酸乙酯萃取,采用Phenomenex ODS柱分离,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流速0.7 mL·min-1。电离方式为电喷雾正离子,采用多反应检测模式(MRM),捡测离子分别为m/z 409.4→345.3(银杏内酯A)、m/z 425.3→361.3(银杏内酯B)、m/z 441.4→325.3(银杏内酯C)和m/z 327.4→309.3(白果内酯)。结果分析过程仅需8.5 min,且无杂质干扰,4种成分回收率为91.79%~101.48%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含量分别在7月18日、8月19日和7月5日采摘的样品达到最高。结论方法快速、准确、选择性好,适合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定量分析,七月份叶子中内酯含量最高,为最佳采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