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洪泽湖地区钉螺孳生情况以及当地居民、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疫区生活史和对血吸虫病的知晓情况。方法选择洪泽湖东侧的西河底滩和南侧的马庄引水渠开展钉螺调查;选择3个渔船民集散点及邻近洪泽湖的3个村进行病情调查,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调查者进行血清学检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结果2007~2008年,共调查面积13440m^2,打捞漂浮物412kg,投放稻草帘80块,调查船只86只,均未发现钉螺。DDIA检查2495人,阳性31人,阳性率为1.24%。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阳性者全部为渔船民和农民,年龄多为30~60岁。粪检29人,未发现阳性病人。2.81%的受检者到过血吸虫病疫区,0.36%患过血吸虫病,其中7.73%的渔船民到过血吸虫病疫区,1.29%的渔船民患过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7.43%。结论洪泽湖地区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感染者,渔船民和农民是监测的主要对象。应做好长期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消灭血吸虫病后监测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适合浙江省消灭血吸虫病后的监测方案,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方法在奉化、嘉善、衢州、义乌4个县(市)各选择2个基本条件相类似的乡镇为A、B两种实验区,A区实施<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监测巩固技术方案(试行)(1996)>,B区采用新方案.结果 A、B两方案最终均能有效地查到钉螺,在监测效果上差异无显著性.然而,B方案螺情监测的费用投入较A方案下降45.41%.病情监测均未查到现症病人.结论已无螺多年的历史流行区,可以将轮查时间延长,查螺框距适当拉长,以不查漏大面积钉螺为度,病情监测应以外来传染源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在三峡库区进行钉螺生存模拟试验,调查库区流动人口、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找出库区血吸虫病监测的重点。结果钉螺在三峡库区的适宜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血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是往返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花草树木和牲畜,存在将钉螺和动物传染源输入库区的可能;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可使血吸虫病传入的危险增加,三峡库区已成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区。结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引进的牲畜等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因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在三峡库区进行钉螺生存模拟试验,调查库区流动人口、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找出库区血吸虫病监测的重点。结果钉螺在三峡库区的适宜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血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是往返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花革树木和牲畜,存在将钉螺和动物传染源输入库区的可能;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可使血吸虫病传人的危险增加,三峡库区已成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区。结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引进的牲畜等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因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1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以下简称"方案")。笔者参与了"方案"研讨与拟订,现就"方案"背景、思路、内容、特点等试作解析,并就教于同仁。背景一、发展过程我国自1990年开始在重点流行区设置了1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以下简称国家监测点),后逐步增加。根据"方案"安排,2014年设置国家监测点454个,实现了对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县(包括  相似文献   

6.
2007年洪泽湖血吸虫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泽湖区域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南水北调东线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日本血吸虫惟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地向我国北方扩散的潜在影响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江苏北部的洪泽湖被认为是气候变暖引起血吸虫病流行区北移的主要潜在危险区。为了解洪泽湖区域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我们于2006年4~5月,分别对洪泽湖开展了螺情、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我国血吸虫病监测历程,强调了监测方案适时修订的必要性,通过对比 2014 年版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突出 2020 年版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修订的思想和内容,并在总结以往监测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版监测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监测调水抗旱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方法:在调灌区设监测点进行水体感染性测定,采用尼龙绢网捞法和小白鼠感染法,对接触疫水人群进行登记,预防服药,并做IHA检查,采取环境抽样调查螺情和检查漂浮物。结果:抗旱地区在调水后未发现钉螺和急感病人。结论:孝感市“调水抗旱”工程未引起血吸虫病流行,但对钉螺的影响仍应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钉螺消长情况监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江苏省1981年以来逐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29个县钉螺消长情况的纵向监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残存钉螺的分布及消长特点,同时对钉螺监测方法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5.15%的县(市,区)在“达标”后出现钉螺,并且残存钉累大多出现在“达标”后5年内,最长间隔达12年优可出现钉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雨量及水位对人群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的影响,为控制急血提供预警预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东、南、西洞庭湖区域2003~2007年垸外水位和降雨量资料及急血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血发病人数逐年下降,2007年较2003年下降95.37%,3年来无急血暴发流行,近5年急血发病高峰时段月平均降雨量逐年明显减少,急血发病与同期月平均水位高低相关。结论急血发病与水位涨落和降水量大小有着直接关系。坚持科学的防控措施,因地制宜,适时干预,则可有效减少急血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发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在洞庭湖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6-2007年新发现的腹水型和巨脾型晚血病人60例作为病例组;以配对条件选择120例慢性血吸虫病人作为对照组。设计包含晚血危险因素的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式收集信息。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晚血病人发生的单因素及条件logistic回归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乙肝病史(OR=10.729)、接触疫水方式(OR=3.919)、年均接触疫水天数(OR=5.457)和近10年化疗次数(OR=1.578)4个因素为晚血发生的危险因素;血吸虫病查出次数为晚血发生的保护因素;未发现晚血与年人均收入、文化程度、晚血家族史、血吸虫病检查次数和血清学检查阳性次数5个因素的关联性。结论长期接触疫水、反复感染、未能及时检查诊断和治疗是晚血发生的关键因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可加速晚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鄱阳湖区急性血吸虫病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江西省1960~2007年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报表数据以及1982~1984年和1987~1989年开展的2次鄱阳湖区急血专题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60~2007年,鄱阳湖区沿湖1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共发生急血29 864例,占全省急血总数的85.5%,其中以余干县为最多,占18.7%.1987年最高达2 088例.1990年代后期急血发病出现明显下降,并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次专题调查发生急血的人群以<30岁为主,分别占86.1%和82.9%;职业以农民、学生为多,分别占57.4%和21.2%、61.7%和21.8%;主要感染方式为捕鱼,分别占43.0%和44.9%;感染高峰季节为4~10月.结论 鄱阳湖沿湖洲滩是江西省急血的主要感染地带,春秋季节为主要感染季节,农民、学生和渔民是高发人群.加强对这些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治力度,是控制该地区急血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996-2005年浙江省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996-2005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5m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方法查螺,压碎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以土埋为主结合药物的方法灭螺;血清学方法结合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对居民、流动人群及家畜进行查病,血清学阳性人(畜)用吡喹酮治疗。建立血吸虫病防治年报表,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结果10年全省累计查出有螺乡891个,有螺村2903个,螺点13273个,有螺面积711.18hm2,灭螺面积662.24hm2;累计解剖钉螺62.34万只,未查获阳性钉螺;累计血清学查病179.16万人,查出阳性者4.99万人,阳性率为2.79%。粪检3.52万人,未查出内源性血吸虫病人,但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人85例。耕牛查病6.70万头,均为阴性。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流行条件仍然存在。今后要坚持查灭钉螺和防控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对巢湖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 方法  2012年,在巢湖地区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以及当地和外来家畜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并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开展钉螺扩散调查。 结果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巢湖地区当地居民314人,未发现阳性。采用IHA法检查流动人口302人,阳性4人,阳性率为1.32%;采用粪检法检查流动人口30人,阳性6人,阳性率为20%。采用粪便孵化法检查巢湖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共60头,未发现阳性。在巢湖湖区18处危险地带及可疑环境开展钉螺调查,调查面积为53.73hm2,未发现钉螺;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 49kg,查获其它螺蛳40只,但未发现钉螺。 结论  尚未发现“引江济淮”工程引起钉螺扩散至巢湖,但在巢湖地区的流动人群中发现有血吸虫病患者,说明该地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的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了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关系,并就如何利用鄱阳湖水位调度工程控制钉螺、湖堤坡面硬化防螺、抬洲降滩灭螺等水利工程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主要疫情指标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档案资料, 采用有关数学模型推算不同时期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主要疫情指标。 结果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 2010年洞庭湖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9.3%和94.7%; 病人数从60万人下降至8.8万人; 急性血吸虫病人年发病数从2 732例下降至18例; 晚期血吸虫病人数从5.5万例下降至5 632例。结论 政府高度重视、 因地制宜调整防治模式, 大规模资源投入是洞庭湖区取得血吸虫病防治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对三峡库区开县居民的影响,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开县、云阳2个库区县的居民792人,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调查对象对血吸虫病的认知情况。结果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开展1年后,开县示范点内居民血防知识及格率由8.70%上升到68.91%(χ2=334.48,P<0.01),高于内、外对照点(P<0.01);示范点内95.77%的居民血防态度及信念得分为"好",高于内、外对照点(P<0.01);58.71%的示范点居民已不接触江水,高于外对照点(χ2=41.91,P<0.01)。结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提高了开县居民血吸虫病防范意识,对控制库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