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索钉螺自然消亡与其体内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笼养观察法,将采集的实验钉螺置于实验螺笼内,分别投放至东洞庭湖有钉螺自然消亡的钱粮湖洲滩(钱粮湖区)和持续有钉螺孳生的君山公园洲滩(君山公园区)水体中,30 d后回收钉螺并观察钉螺死活。对投放前、投放现场后回收钉螺体内的真菌和细菌体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和丰度等分析。结果投放钱粮湖区和君山公园区水淹30d后的钉螺存活率分别为28.0%(70/250)和64.8%(162/250)(χ^2=81.365,P<0.01)。多样性分析显示,投放在钱粮湖区的钉螺体内真菌物种总数和细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投放前,且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生物丰度较其他组有差异的生物群中包括对钉螺有害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结论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构成一定影响,但水环境导致的钉螺体内微生物谱变化是否为引起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则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评价洞庭湖区有螺洲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后对钉螺孳生繁殖的影响。方法 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11 月, 选择位于东洞庭湖区的岳阳监狱和君山区有螺外洲滩, 分别设为干预区和对照区2组研究现场观察区。在干预区洲 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 采用挖掘机开挖 “井” 字沟, 观察该工程对洲滩土壤含水量和相对地下水位、 以及对钉螺孳生繁殖 的影响。对照区洲滩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 结果 开沟沥水工程实施前, 2组观察区在枯水期不同高程的洲滩土壤平均含 水量均在35.56%左右。工程实施后, 干预区洲滩土壤平均含水量26.53%, 而对照区则为35.5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F = 6.53,P < 0.05); 干预区不同高程相对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对照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3.33,P < 0.05)。工 程实施前, 干预区和对照区钉螺自然死亡率分别0.98%和0.8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工程实施后的2012年干 预区未再查见钉螺和幼螺,而对照区活螺平均密度和幼螺则仍分别为29.37只/0.1 m2 和 213±108.45只/0.1 m2 。结论 结论 在 湖区有螺洲滩开沟可迅速沥干洲滩积水, 显著降低洲滩土壤的含水量, 改变钉螺繁殖和孳生的生态条件, 从而控制钉螺 的孳生繁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在垸内水网地区生存繁殖的可能性和期望生存时间。方法采用笼养法,将采自四川省丹棱县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湖北省江陵县实验区内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进行雌雄鉴定分离,分别以雌雄比1∶1配对后,放养在江陵县实验区的螺笼内,分别于3、6个月和9个月后,定期观察其生存和繁殖情况。将采集的滇川亚种钉螺采用室内瓷盘饲养法饲养,采用动物生存寿命表法计算滇川亚种钉螺在脱离原孳生环境后的期望生存时间。结果滇川亚种钉螺在同种及混合现场放养状态下,经过3个月和6个月后,存活率〉75%,至9个月后仍有20%以上的存活率。两个亚种钉螺3个月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χ个月=38.641,P〈0.05),同一亚种雌螺与不同亚种雄螺放养后,雌螺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aχf=13.255,P〈0.05;2cχg=4.882,P〈0.05);9个月后各组均可查获数量不等的子代钉螺。室内实验推算滇川亚种钉螺和指名亚种钉螺的期望生存时间分别为35.84 d和41.16 d。结论滇川亚种钉螺离开原孳生环境后有足够的存活时间完成远距离被动迁移;迁入水网地区后能够继续生存繁殖,并能产生子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峡建坝前后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淹天数的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选取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钱粮湖)和有螺洲滩(君山公园)各1块,以20 m×20 m机械布点,对各检测点进行螺情调查,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以及收集相应水文站的水位数据,计算各自水淹天数。结果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历年水淹天数均多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P0.01);对于钱粮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前与消亡后至建坝前水淹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亡前、消亡后至建坝前的水淹天数均多于建坝后(P10.05,P20.01);三峡建坝前,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淹天数多于建坝后(P0.05),君山公园有螺洲滩水淹天数也多于建坝后(P0.01);君山公园洲滩钉螺密度同水淹天数未见明显的相关(rs=0.008,P0.05),所有有螺框检测点水淹天数的95%参考值范围为76~251 d。结论在东洞庭湖,水淹时间的长短和三峡大坝的建立运行可能不是钉螺自然消亡的直接原因,而后者有可能改变钉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洲滩钉螺分布的影响,为设计生态灭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既往鄱阳湖洲滩钉螺资料与水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鄱阳湖钉螺面积的94.55%分布于14—17m高程洲滩;水位变化的重要指标为洲滩水淹日数与显露日数,通常水淹日数为216—113d(中位数160d);显露日数为149—252d(中位数205d)。结论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密切相关,4—6月份由江西省境内5河洪水引起的洲滩水淹与显露日数比例是制约洲滩钉螺密度与分布的关键,2—5月洲滩显露有利于钉螺产卵,5月以后洲滩水淹则有利于螺卵孵化与幼螺的发育生长。因此,控制鄱阳湖水位,改变钉螺生态特性即可达到制约湖区钉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围栏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洞庭湖区实施围栏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洞庭湖区沅江市冯家湾村为观察试点,调查围栏封洲禁牧前后人、畜、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家畜传染源数量和饲养方式,洲滩野粪分布,水体感染性,人畜在洲滩的活动情况,实施成本及其经济效益。结果围栏封洲禁牧2~5年后,人、畜、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8.89%、100%、100%,耕牛数量减少了73.60%,敞放饲养户减少了100%,舍饲圈养户增加了88.58%,人畜在洲滩的活动及污染减少,水体安全性增强,滩地生态经济效益提高了15%~20%。结论围栏封洲禁牧对控制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峡建坝后库区生态环境改变对钉螺在库区生长、繁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并利用三峡库区有关生态环境及血吸虫病相关研究资料,开展实验室和现场模拟环境钉螺生存繁殖实验及库区现场调查。结果实验室结果表明,模拟的库区土壤环境适宜钉螺生存,且有幼螺孵出,但较现场存活率为低。现场模拟试验结果显示,钉螺存活率宜昌比万州和江津的观测点相对较低(P均<0.05)。土壤湿度与钉螺存活率存在相关性(r=0.3712,P=0.002),土壤pH值、有机质等指标都对钉螺孳生有一定影响。结论在库区模拟的灌溉沟渠和淤积洲滩环境条件下,钉螺可以生存繁殖。应加强对库区潜在钉螺孳生环境的监测,以防钉螺向库区扩散。  相似文献   

8.
三峡建坝后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1995年-1997年,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对比分析方法,进行了三峡建坝后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建坝后长江入湖流量虽有变化,但对洞庭湖钉螺分布影响不大;10月-11月退水期提前,可缩短秋季感染期。建坝后50年内年平入湖泥沙较建坝前减少80%以上,钉螺分布面积将因洲滩增长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泥沙淤积减少将引起芦苇退化,部份芦滩可能转化为污染较严重的草滩、芦杂滩,在这些地区活动的入群血吸虫感染率可能上升。80年后入湖泥沙增加,钉螺分布面积增长速度又将加快,水库死库容淤满后,又可能达到建坝前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和钉螺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对鄱阳湖4块典型洲滩高、 中、 低3个高程地带, 以分层机械抽样、 定点导航方法进行时间跨度为8年的植被演替观察, 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情况, 分析不 同高程的植被优势群丛及钉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4块洲滩在三峡工程蓄水后的2004年和2008年, 平均水淹日数较蓄 水前的2002年分别减少了74.8 d和65.8 d。2005年以来,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植被优势种群及分 布发生了演替, 多种植被有向湖心推进的趋势。在湖区14 m高程以上的洲滩, 湿生植被退化, 并逐步为中生性草甸替代; 在14 m以下高程洲滩, 苔草、 虉草大面积显现, 向湖心缓慢扩张, 湿生植被蓼子草面积扩大且下移。苔草群丛下检获的钉 螺相对较多, 但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钉螺孳生地呈现向高程较低的地带迁移的趋势。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 湖的水文情势产生明显影响, 湖区洲滩植被出现了新的演替, 中生性草甸植被与钉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迁移的 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护堤隔离沟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的效果.方法以有隔离沟洲滩为试验组,无隔离沟洲滩为对照组.在两组外洲钉螺分布高程设置网箱,人工投活螺,比较钉螺产卵数量、幼螺生长发育状况、钉螺自然死亡率和感染螺密度,测量隔离沟区域洲土含水量,调查隔离沟沉积层各年间钙化螺密度.结果试验组外洲无钉螺孳生.当东洞庭湖水位退至25 m左右,对照组钉螺分布带洲土平均含水量38.1%,高于试验组28.3%;人工投活螺后对照组产卵数高于试验组;试验组幼螺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室内模拟现场.春季网箱外湖水中捞幼螺数,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网箱内秋季查螺,试验组钉螺自然死亡率(77.92%)显著高于对照组(41.67%);隔离沟淤积层内钙化螺筛洗,上层显著低于中层,中层又低于底层.莫河铺外洲对照组网箱内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显著高于试验组.对照组外洲高杆植被生长茂盛,试验组外洲无高杆植被.结论洞庭湖退水期间,植被被淹死,气温较高,隔离沟能迅速沥干洲土积水,改变了洲滩潮湿的环境,不适宜钉螺孳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明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东洞庭湖麻塘北闸洲滩的分布环境,着重分析洲滩离岸距离、地面高程、坡度及优势植被种类等环境因素对感染性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查螺段面从堤岸边最高有螺线往下一直查到最低有螺线,同时用水准仪测定地面高程(吴淞零点),并记录植被种类。结果在该洲滩钉螺孳生地中,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面积占31.48%,主要分布在大堤边和洲滩上部的坡岸地带。结论地势高、坡度陡的环境感染性钉螺较多;地势低、坡度小的平坦环境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12.
垸外易感地带药物灭螺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药物灭螺消除湖区垸外易感地带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效果。方法在东洞庭湖北岸选择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大致相同的易感地带洲滩作为药物灭螺试验区和对照区,对比观察螺情和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等疫情指标。结果试验区药物灭螺后15 d效果考核,钉螺校正死亡率为94.13%,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药物灭螺后50 d进行小白鼠感染性测定,感染率为100. 00%,平均虫荷56.6条/只;未灭螺的对照组小白鼠感染率亦为100.00%,平均虫荷147.8条/只。结论在面积较大的江湖洲滩,局部药物灭螺不能达到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的目的,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水体血吸虫感染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近年来受长期低枯水位影响下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分布。方法基于2015年10月-12月查获的螺情数据,结合2015年10月11日Landsat8OLI遥感影像反演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鄱阳湖湖区湖底地形(DEM),应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鄱阳湖湖区螺情与NDVI和DEM之间的关系;根据活螺平均密度在NDVI和DEM的分布规律,获得出钉螺孳生地分布的NDVI和DEM阈值范围,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法对研究区内8个时相的Sentinel-2A光学遥感影像进行钉螺孳生地提取并分析其特征。结果鄱阳湖湖区2015年秋季活螺平均密度与NDVI呈正相关性(r=0.665,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为(r=-0.620,P0.01);有螺框出现率与NDVI呈正相关性(r=0.742,P0.01),与DEM呈负相关性(r=-0.632,P0.01)。钉螺密度随着植被指数(NDVI)的增大而上升,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结论鄱阳湖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孳生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扩张的趋势,8.5~11m高程为钉螺孳生的扩张区域。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钉螺孳生地时空变化与同时期星子站水位显著相关,星子站水位越低洲滩出露越多,钉螺孳生区范围月大。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洲滩坡度与植被对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查明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洞庭湖洲滩的分布环境,着重分析洲滩的离岸距离、地面高程、坡度及优势植被种类等环境因素对感染螺分布的影响,为消除血吸虫病疫源地确定重点目标。方法在洞庭湖上游和下游共选择3类洲滩,分别在1987-1989年及2009年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分布调查,查螺段面从堤岸边最高有螺线往下一直查到最低有螺线止,同时用水准仪测定地面高程(吴淞零点),并记录植被种类。结果在3类洲滩钉螺孳生地中,有感染性螺分布的面积平均占35.5%。主要分布在大堤边和洲滩上部的坡岸地带。地势高、坡度陡的环境感染性钉螺较多;地势低、坡度小的平坦环境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在芦苇地带也没有查获感染性钉螺,而在芦杂、柳林、莎草、藜蒿区均可有感染性钉螺出现。结论洞庭湖区的感染性钉螺有明显的沿堤岸分布趋向,其分布范围与汛期的水位、传染源(终宿主)的活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 探讨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为长江洪水和三峡建坝引起的水位变化对血吸虫传播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系统抽样法进行现场查螺,现场和实验室模拟水淹实验观察钉螺存活情况。结果 现场查螺显示,3-6月份未淹水洲滩以成螺为主,密度基本稳定在17-23只/框(每框为0.1m^2)之间;7-9月分洲滩被水淹没,启动了钉螺的世代交替,新螺急剧上升并生长发育,8月份达到最高80.95只/草帘(0.1m^2),之后又急剧下降,而才螺大量死亡,基本稳定在2-5只/草帘;退水后的洲滩以新螺为主,其密度是淹水前洲滩的06倍。现场模拟钉螺水淹实验显示,淹水1个月螺存活率急剧下降,之后则稳定在5.8%-8.7%之间;实验室模拟淹水显示,不管是在夏季还是冬季;淹水使得钉螺存活率下降,以夏季更为明显,并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而继续下降,而与淹水的深度无关。结论 淹水可促进幼螺的生长发育和成螺的死亡,自然淹水成倍增加洲滩的活螺密度,并且有小部分成螺仍能在一个自然淹水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江苏省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整治工程灭螺效果。方法 调查了解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工程概况,比较切滩工程前后钉螺分布,分析切滩工程灭螺效果。结果 江苏省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面积928.33 hm2,切滩土方为1 717.00 m3,弃土堆填面积为425.76 hm2,切滩高程为3.2 m,降滩至常水位下1.0 m。2011年切滩工程前有螺面积为44.69 hm2,2018年残存钉螺面积为1.78 hm2,较2011年下降96.02%,残存钉螺分布在未切滩面。结论 江苏省邵伯湖切滩工程通过“抬洲降滩”消除了原呈“冬陆夏水”的湖滩钉螺孳生环境,是湖区灭螺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峡建坝后10年间洞庭湖湖区外滩滩情变化对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1998年洞庭湖区洲滩滩情和螺情资料。采用当地水利部门的高程基点,确定7个调查洲滩地面高程与观察面积,采用机械加环境抽样法查螺,观察植被情况。结果与1998相比,有5个调查洲滩有螺上下线均向下推移近一米。有螺带淹水时间延长,外洲植被芦苇被杨树林替代,芦苇中钉螺密度最高。结论有螺带下移,感染性钉螺主要分布高程的植被是未经围栏植树改造的草洲和芦苇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钉螺孳生环境和钉螺密度与遥感指数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选择鄱阳湖区有螺洲滩一块.采用系统(20m×10m)和环境抽样两种方法对洲滩进行钉螺调查,同时对查螺时间段的遥感影像进行影像解析.分别提取NDVI、GVI、GEMI、PVI、MSAV12指数,并结合螺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指数值均能区别反映有螺孳生环境和无螺环境。钉螺密度的自然对数值与各指数值之问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1):并建立了钉螺密度的自然对数值(Y)与综合指数值间(X)的综合数学模型。结论遥感数值能反映钉螺数量分布,但用综合指数建立的数学模型所反应的数据与实际调查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9.
模拟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条件下钉螺生长繁殖情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在三峡建库后的生态环境下钉螺生长发育情况.方法模拟建坝后的生态环境(淤积洲滩、灌溉沟渠),观察钉螺生长繁殖情况1年.结果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在上述两种环境下均能较好地生长繁殖.年均存活率,肋壳钉螺为74.10%~79.71%,光壳钉螺为82.63%~83.85%;并检出肋壳、光壳幼螺.结论三峡建坝后形成的淤积洲滩和移民点灌溉沟渠,适合光壳、肋壳钉螺生长、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洪水外包线内钉螺孳生环境形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类比法、生态实验和现场调查 ,并利用三峡水库论证期间得到国家认可的洪水预测资料 ,取其血吸虫病研究可利用的部分 ,对洪水外包线内区域钉螺适宜孳生环境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结果洪水外包线内存在大面积临时淹没区 ,其中主要危险环境有三类 :海拔 1 75m以上的洲滩边滩环境、支流开阔河谷环境和库周凹陷台地。观察表明 ,这些地方的土壤、植被、耕种利用和生态特征与钉螺孳生环境非常相似。结论钉螺在这些环境孳生的可能性极大 ,是库区将形成的主要的潜在钉螺适宜孳生地 ,且环境范围较大 ,应加强监测 ,以防止钉螺在库区孳生、蔓延 ,防止血吸虫病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