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和监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世纪抗结核病药物相继问世,使结核病的治愈成为可能,但随之出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染色体自发突变导致对某种抗结核病药物耐药的发生频率为10^-6~10^18,由于不同药物耐药的突变位点不同,同时使用3种抗结核药的同时耐药频率为10^-18-10^20。因此,联用3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时,发生抗结核药物耐药的概率极少。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认为耐药的发生是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突变被人为放大的结果。不合理的用药、治疗管理不善、药物供应不足和质量不佳以及间断用药等,刺激结核分枝杆菌发生耐药性,即获得性耐药(acquired drug resistance);随后,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在人群中传播,发生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即原发耐药(primary drug resistance);耐多药结核病(MDR-TB)是指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结核病。  相似文献   

2.
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和耐药情况都相当严重,耐多药结核患者采用目前标准的化疗方案治疗无效,而传统的药敏试验需要1~2个月时间,使耐药菌在局部播散。因此,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TB)的快速鉴定对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有效化疗和控制传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一)耐药结核病产生原因在医学发展的今天被确诊的结核病、除了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菌而成为原发耐药结核病以外的患者,只要及时就诊接受正规治疗一般是可以治愈的。但现实情况是部分患者在经历了好转、恶化反复交替,长期不愈的诊疗过程后、最终成为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耐多药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多药结核病 (MDR TB)的定义有两种 ,一种认为耐任何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为MDR TB ;另一种认为MDR TB指同时耐受异烟肼 (INH)及利福平 (RFP) ,而不论是否还耐其他药物 ,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1 ] 。RFP和INH是当今最主要的 2种抗结核药物 ,也是抗结核短程化疗的基石。如感染菌对两者耐药 ,尤其还对其他抗结核药物耐药时 ,化疗的成功率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我国现有 5 0 0万肺结核患者 ,占全球结核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有 2 0 0万。 75 %的肺结核患者年龄在 1 5~ 5 0岁之间 ,是劳动力产出的年龄…  相似文献   

6.
自从6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提请与一名患有‘严重耐多药结核病’美国籍男子乘坐同一航班的乘客及时到医疗机构作相关检查"的公告后,耐药结核病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耐药结核病?我国目前的对策是什么?一、正确认识耐药结核病1、耐药结核的产生原因结核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耐药结核病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病这一古老的疾病至今已有超过4000年的历史,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随着链霉素在20世纪40年代被发现可以用来治疗结核病,一大批抗结  相似文献   

8.
耐药结核病尤其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是当前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为结核病控制的重要障碍.本文从耐多药结核病的发展现状出发,归纳了各种耐单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已有的分子机制研究,从耐多药结核病发病治疗现状、分子生物学、耐多药检测技术角度指出了目前国内外耐多药结核病已有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的分子机制规律的研究前景予以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张军 《中国防痨杂志》2011,33(9):608-611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是目前传染病中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耐药结核菌株的产生和播散,尤其是耐多药菌株的出现,已成为新世纪结核病控制的三大难题之一。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和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  相似文献   

10.
谈绮  解卫平  王虹 《国际呼吸杂志》2009,30(20):726-728
耐药结核病尤其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是当前结核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为结核病控制的重要障碍.本文从耐多药结核病的发展现状出发,归纳了各种耐单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已有的分子机制研究,从耐多药结核病发病治疗现状、分子生物学、耐多药检测技术角度指出了目前国内外耐多药结核病已有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的分子机制规律的研究前景予以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耐多药(MDR)和广泛耐药(XDR)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年9月—2009年6月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住院的148例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的药敏试验、既往抗结核治疗史、病变范围、合并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48例MDR和XDR肺结核病中XDR肺结核高达33.1%(49/148),男、女之比为0.88∶1。MDR组耐4~5种抗结核药物者占82.8%,其中氧氟沙星耐药率为66.7%。XDR组和MDR组初始耐药者分别占据30.6%(15/49)和16.2%(16/99),以XDR组中的初始耐药构成比明显为高(χ2=4.13,P=0.04)。肺部病变累及≥4个肺野者分别为XDR组81.6% (40/49) 和MDR组65.7%(56/99),以XDR组病变累及范围更为广泛(χ2=4.06,P=0.04)。2组患者中有合并症者均超过60%,以糖尿病居多(23.0%),XDR组较MDR组更多合并糖尿病,分别为28.6%和20.2%。结论MDR和XDR肺结核的临床特点表现为XDR的比例明显攀升,较多的MDR尤其是XDR初始耐药病例的出现,提示这类患者的管理可能存在缺陷。MDR肺结核耐氧氟沙星的严重性进一步说明了目前MDR的治疗难度和发展成为XDR的可能性在增加。高糖尿病合并为日后MDR和XDR的防治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耐药是耐药结核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 研究原发性耐药在产生耐药结核病中的作用。方法对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保存的1996年至2004年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进行分析统计,计算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比例;并对16例复发耐药患者前后发病菌株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散在分布重复单位(mycobacterial interspersed repetitive units,MIRU)基因型比较分析。结果在保存的初治患者的8120株结核分枝杆菌中,耐药菌株707株,耐药率为8.7%;复治患者的菌株610株,耐药菌株150株,耐药率为24.6%。初治和复治患者中耐药率均有上升趋势。以初治患者耐药代表原发性耐药,复治患者耐药代表获得性耐药,其原发性耐药占总耐药菌株的82.5%。在16例复发耐药患者中,13例患者在两次发病时分离的菌株基因型不一致,可能是由于重新感染了耐药菌株所致,属于原发性耐药。结论原发性耐药是目前耐药结核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该结果提示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传染源是减少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了解近年来结核病患者对氨基甙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进行了三种常用抗结核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每种抗结核药物的年耐药发生率呈波浪式变化,但是总的发生率却是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结论目前对于丁胺卡那霉素,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这类药物的耐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规范用药,以避免或减少广泛耐多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结核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核酸检测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直接探查核酸的存在状态,从而对人体的状态与疾病做出诊断的方法。近年来,核酸诊断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实验室的快速诊断,本文就结核杆菌感染后细菌核酸及宿主微小核糖核酸检测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诺如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  王健伟  洪涛 《传染病信息》2009,22(3):174-178
诺如病毒是全世界范围内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型别众多,GⅡ是主要的基因组,而GⅡ.4为最主要的基因型。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HBGA)被认为是诺如病毒的受体,不同基因簇的病毒株与不同的HBGA结合。对GⅡ.4的进化树分析提尔,诺如病毒进化迅速。对GⅡ.4病毒样颗粒的研究表明,受体结合区域的变异导致HBGA结合方式以及抗原性的改变。诺如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短期的和长期的免疫力,但是机制不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新一代高通量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在耐药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16—2017年甘肃省结核病耐药基线调查150株临床分离株,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菌株2株,进行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包括katGinhAembBrpoBrpsLrrsgyrAgyrB)的NGS技术检测,剔除测序失败的13株,最后纳入分析菌株135株。以比例法药敏试验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价二代测序在耐药结核病中的检测效能。 结果 以药敏试验结果为参考标准,NGS技术检测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链霉素、氧氟沙星耐药的敏感度分别为:88.75%(71/80)、85.71%(18/21)、84.72%(61/72)、73.91%(51/69)、68.97%(20/29),特异度分别为100.00%(55/55)、86.84%(99/114)、96.83%(61/63)、 96.97%(64/66)、99.06%(105/106),Kappa值分别为0.87、0.59、0.81、0.71、0.76。异烟肼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katG 315位点上,突变频率为97.18%(69/71);乙胺丁醇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embB 306位点上,突变频率为88.89%(16/18);利福平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耐药决定区,突变频率为93.65%(59/63);链霉素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rpsL 43位点上,突变频率为79.25%(42/53);氧氟沙星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gyrA 94位点上,突变频率为76.19%(16/21)。结论 抗结核药物相关耐药基因NGS利福平、异烟肼、氧氟沙星耐药检测效能较好,能够满足临床结核病诊断需要。乙胺丁醇、链霉素已知耐药位点NGS耐药检测效能一般,需要对其耐药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新一代高通量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在耐药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16—2017年甘肃省结核病耐药基线调查150株临床分离株,排除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菌株2株,进行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包括katGinhAembBrpoBrpsLrrsgyrAgyrB)的NGS技术检测,剔除测序失败的13株,最后纳入分析菌株135株。以比例法药敏试验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价二代测序在耐药结核病中的检测效能。 结果 以药敏试验结果为参考标准,NGS技术检测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链霉素、氧氟沙星耐药的敏感度分别为:88.75%(71/80)、85.71%(18/21)、84.72%(61/72)、73.91%(51/69)、68.97%(20/29),特异度分别为100.00%(55/55)、86.84%(99/114)、96.83%(61/63)、 96.97%(64/66)、99.06%(105/106),Kappa值分别为0.87、0.59、0.81、0.71、0.76。异烟肼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katG 315位点上,突变频率为97.18%(69/71);乙胺丁醇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embB 306位点上,突变频率为88.89%(16/18);利福平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耐药决定区,突变频率为93.65%(59/63);链霉素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rpsL 43位点上,突变频率为79.25%(42/53);氧氟沙星耐药基因突变主要在gyrA 94位点上,突变频率为76.19%(16/21)。结论 抗结核药物相关耐药基因NGS利福平、异烟肼、氧氟沙星耐药检测效能较好,能够满足临床结核病诊断需要。乙胺丁醇、链霉素已知耐药位点NGS耐药检测效能一般,需要对其耐药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耐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及IL-17的表达水平与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健康对照者的差异。方法检测4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耐药组)、40例非耐药肺结核患者(普通组)和4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强度;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辅助性T细胞17(Th17)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表达水平。结果耐药组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表达为(7.85±2.03)%,普通组为(6.23±1.88)%,健康对照组为(5.14±1.67)%,三组之间差异显著(P均0.01);耐药组IL-17含量为(14.29±6.71)ng/L,而普通组为(19.64±7.82)ng/L,健康对照组为(25.42±8.67)ng/L,三组之间差异显著(P均0.01)。结论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IL-17水平在耐药肺结核患者和非耐药肺结核中表达的差异可能是耐药机制产生的原因之一,与耐药性的形成或严重程度有相关。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Linezolid containing regimens have been proposed as potentially valuable alternativ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 or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 (XDR-TB).

Method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linezolid for drug-resistant TB (DR-TB) treatment. We searched the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 Registry, PubMed, Embas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database up to May 2014 to identify studies providing data of the use of linezolid for the treatment of DR-TB.

Results

The search yielded 15 studies (367 patients) including on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covering 239 patients who could be evaluated for effectiveness; 8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75-90%; I2=62.8%] had a favorable outcome, defined as either cure or treatment completion. The pooled rate of culture conversion was 89% (95% CI, 83-95%; I2=49.6%). Between the group receiving daily linezolid doses of ≤600 or >600 mg, the mortality was considerably lower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less than 600 mg/day (P value <0.001). Of 367 patients for whom data on safety was available, peripheral neuropathy (31%, 95% CI, 19-42%; I2=81.7%) and anemia (25%, 95% CI, 15-34%; I2=76.6%) were the main adverse effects. Patients receiving less than 600 mg/day we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nervous system adverse events (P value <0.01).

Conclusions

The availabl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linezoli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romising option as treatment of MDR/XDR TB. Randomized trials are warranted to define the dose and frequency of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所183株痰培养阳性菌株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药敏比例法对183株阳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共分离出174株结核分枝杆菌,且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链霉素(SM)的总耐药率为25.3%,耐多药率为8.0%。4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M、INH、EMB、RFP。结论陕西省结核耐药情况仍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