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X线钡餐与内镜检查在反流性食管炎合并食管裂孔疝(HH)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两者在临床应用的优选问题,将50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伴食管裂孔疝患者分为HH1组(A、B级)和HH2(C、D级)。在1周内行X线钡餐与内镜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中,两者疝囊诊断率为100%和60%,HH1组的反流方式以抽吸型为主,占78.57%(22/28),而HH2组以倾倒型为主,占81.82%(18/22)。HH1组的廓清方式以被动廓清为主,占64.29%(18/28),而HH2组以延迟廓清为主,占90.91%(20/22),且随着食管炎的加重而加重,延迟廓清呈逐渐增多趋势,内镜检查均可见食管粘膜炎症表现,食管下段粘膜以糜烂、溃疡为主,X线钡餐与内镜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0%,两种检查方法均适用于食管裂孔疝诊断,X线钡餐以简便、痛苦少而常首选,但对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或其他并发症时应以内镜检查为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老年、非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伴与不伴滑动性裂孔疝(HH)患者进行食管测压和24h的pH监测,并与老年、非老年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老年GERD伴HH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明显低于老年GERD不伴HH组和老年对照组,非老年GERD伴HH组LESP明显低于非老年对照组。老年GERD伴HH组食管远端收缩压明显低于老年GERD不伴HH组。老年GERD有HH组与无HH组之间各项反流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滑动性裂孔疝影响老年、非老年GERD患者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及远端蠕动功能,且对老年患者影响更显著,但却不能显著增加老年GERD患者食管酸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发病日趋增多。经过24h食管PH监测发现,正常健康者均有胃食管反流(GER)现象,但无任何临床症状,称之为生理性GER。其特点为白天常发作,夜间罕见;餐时或餐后反流较多,其反流总时间每24h少于1h。由于反流物可即刻被清除到胃内,一般并不致病。但是当食管下段括约肌(LES)抵抗GER的屏障功能削弱时,会导致频繁GER,反流物量多且较持久,从而损伤食管下段粘膜,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并能引起食管溃疡和狭窄,这些统称GERD。Sandmark在内镜下把食管炎分为5级:0级,正常食管粘膜;1级,食管粘膜充血,水肿;2级,粘膜点状糜烂;3级,糜烂融合或溃疡形成;4级,食管四周糜烂及形成深部溃疡,狭窄和/或Barret食管形成。目前临床上对GERD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最佳方案是以内镜改变为基础,进行阶段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内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食管内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RE患者85例,应用便携式pH及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食管下端24h pH值及胆红素吸收值。结果发现,胃酸反流时,胆红素吸收值与pH值无相关性(r=-0.067,P〉0.05);胆汁反流时,食管内pH值与胆红素吸收值呈负相关性(r=-0.276,P〈0.01)。可见,单纯监测食管下端pH值能反映是否有胃酸反流,但不能判断是否合并有十二指肠胃食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发生食管外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收治的经内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39例,均行24 h食管pH值监测.以食管反流症状评分表(RSI)评分为标准,RSI>13分者为阳性组(n=55),RSI≤13分者为阴性组(n=84)...  相似文献   

6.
张曙玉 《人民军医》2005,48(9):557-557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46岁。因阵发性咳嗽、哮喘就诊,以支气管哮喘入院。经对症治疗,6天后症状减轻,患者自己要求出院。2个月后,再次因咳嗽、哮喘入院,按支气管哮喘治疗3天,效果不理想。经仔细询问病史,有反酸、反食、胃灼热等症状,疑为反流性食管炎。内镜检查显示,食管黏膜有2处大于5mm的破损;食管滴酸试验出现胸骨后疼痛伴胃灼热。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经调整饮食方式和制酸治疗,患者咳嗽、哮喘症状消失,反酸、反食症状减轻。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胃底压力改变对下食管括约肌(LES)和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自行设计的胃食管一体式导管,在不断增加胃底压力时,同步测量8名健康志愿者和13例RE患者的LES压力改变与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的改变,结果发现,RE组在空腹时和胃气囊充气后的LES压力,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显著低于正常组,RE组在胃底膨胀后有LES持续松弛、频发和持续时间过长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提示RE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LES的基础压力降低,食管体下部运动功能减弱和胃底膨胀后LES持续松弛、频发和持续时间过长的TLESR是RE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并引起食管粘膜的慢性炎症 ,临床以烧心、反酸、反胃和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 ,本病的治疗手段目前主要采取抑制胃酸、保护和加强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 ,增强抗反流机制 ,促进食管及胃的排空能力以及强化食管粘膜的防御机制等措施。1 抑制胃酸分泌药物1 1 H2 受体拮抗剂 目前共有 3代H2 受体拮抗剂用于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用药方便 ,价格适中 ,不同的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的强度不同 ,第 1代H2 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常用剂量 1.0~ 1.8g/d ,分 2~ 4次服 ,服用西米替丁 40 0mg后 ,可使基础胃…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和非溃疡型消化不良(NUD)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动力障碍性疾病。Colin-Jones〔1〕等根据其临床症状的不同,将后者分为五型,即反流型、溃疡型、胃排空障碍型、吞气型和混合型。其中反流型NUD具有与反流性食管炎同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但内镜检查并无反流食管炎的粘膜改变。用SGY-3型消化道多功能检测仪与健康志愿者对照观察了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型NUD患者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以期对这两种症状相同的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1 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0.
吴河南  韩迎春  胡明军 《人民军医》2011,(12):1041-1041
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们共收治反流性食管炎68例,其中误诊12例,误诊率17.6%。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方式建成3种反流性食管炎模型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运用贲门成形+幽门结扎+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全胃切除+食管十一指肠吻合术,及单屯食十二指肠吻合术,分别制作 单纯胃液食管反流(G)、单纯十二指肠内容物食管反流(D)及十二指肠胃内容物混合食管反流(DG)3种大鼠模型。于不同病程分批取得食管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食管运动功能与酸反流的关系及对食管炎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食管压力测定及食管 2 4hpH监测的各项指标与胃食管反流病 (GERD)患者食管炎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Bio LAB消化道测压系统和Biostar2 4hpH监测系统检测了反流性食管炎与非食管炎GERD患者的各项食管运动功能及反流指标 ,并对这些指标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食管炎组 2 4hpH监测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食管炎组 ,二者的总积分分别为 113 2 9± 2 6 73和42 6 6± 11 2 5 (P <0 0 0 2 ) ,两组的LESP分别为 7 5 8±0 98和 10 16± 1 0 2 ,均明显低于正常人 (15 31± 0 99,P <0 0 0 1,P <0 0 5 ) ,且食管炎组明显低于非食管炎组 (P <0 0 5 )。食管炎组食管中、下段蠕动波压力明显低于正常人与非食管炎组 (P <0 0 0 1) ,非食管炎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以上单因素比较的 7项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tic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其中 3项指标对于食管炎的发生具有显著性意义 ,即食管下段蠕动波压力 (P <0 0 5 )、pH <4时间 %(P <0 0 3)及DeMeester Johnson总积分 (P <0 0 1) ,食管下段蠕动波压力越低 ,食管pH越低 ,DeMeester Johnson总积分越高 ,发生食管炎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食管内酸清除能力的降低是造成食管内酸反流时间长 ,从而引起食管炎的重要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不同类型反流物对食管上皮细胞的损伤,评价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基因的突变,以及与食管腺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患者24h食管pH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79例具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症状的患者 ,内镜检查食管炎 40例 ,内镜阴性 39例 ,用Biostar 2 4hpH监测系统记录两组患者生理状态下 2 4h食管pH变化 ,以了解内镜阴性与内镜阳性反流症状患者之间反流状况的异同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发现 ,DeMeester Johnson记分系统各项指标食管炎组明显高于内镜阴性组 ,其中总积分分别为 (85 85± 15 0 9)和 (2 6 2 0± 5 76 ) (P <0 0 0 1) ;症状次数分别为 (2 0 36± 5 2 5 )和 (2 2 33± 4 76 ) (P >0 0 5 ) ;反流次数分别为 (2 49 2 2± 2 9 5 9)和 (79 18± 15 37) (P <0 0 0 0 1)。症状特异性分别为 73 0 7%和 42 2 3% (P <0 0 0 3) ;症状敏感性分别为 8 0 2 %和 17 19% (P <0 0 0 1)。提示食管炎患者具有明显的胃食管反流 ,其反流症状的发生与酸反流密切相关 ;内镜阴性患者部分反流症状的发生不伴有酸反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反流物对食管上皮屏障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及十二指肠胃内容物混合食管反流(DG组)动物模型,对食管标本进行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镧示踪法电镜检查,以研究不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上皮屏障的损伤情况。结果显示:G组见表层细胞脱落,细胞间桥粒明显减少,镧颗粒进入上皮细胞间隙,但未见进入细胞内;D组损害较严重,细胞表面微褶明显减少、不规则,细胞膜不连续,细胞器变性,镧颗粒可进入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 (RE)患者食管运动障碍的发生机制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IHN Envision法 )结合IMS型彩色图像分析综合系统 ,对 39例RE患者及 14例正常人食管壁内一氧化氮 (NO)能及血管活性肠肽 (VIP)能神经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结果发现 ,RE组食管粘膜内一氧化氮合酶 (NOS)和VIP阳性产物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增多 (P <0 .0 1) ,RE组NOS及VIP阳性区域的面积比和阳性强度均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NOS和VIP含量之间呈正相关 (r=0 .87,P <0 .0 1)。RE组食管粘膜肌层NOS及VIP阳性神经纤维比正常组明显增多、增粗、染色增强 ,粘膜下层易见NOS及VIP阳性神经节细胞。结果提示 ,RE患者食管壁内NO能和VIP能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增多 ,活性增强 ,表明RE患者食管壁内NO能和VIP能神经显著增加在RE的发生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反流物对食管组织内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不同手术方式制作单纯胃食管反流(G组)、单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组)、十二指肠胃混合食管反流(DG组)及无反流对照组(C组)动物模型,于术后不同时期取出食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6、PCNA、Cyclin D1、CDK4等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D组、DG组大鼠食管组织中PCNA、Cyclin D1、CDK4基因表达显著高于G组,并随反流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强,反流组与C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各组不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