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异常有关,其染色体上存在多个位点的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其相应的肿瘤抑制基因亦发生异常,这些改变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其转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读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年第27卷第3期第225页《CD34在肝细胞癌血窦中的表达》一文,受益匪浅,但笔者对其讨论的内容,尚持有不同看法,愿意提出来与作者商椎。1作者在讨论中所言:“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肝细胞癌血窦均表现CD34阳性反应,尤其在高...  相似文献   

3.
肿瘤抑制基因变异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肿瘤是一种基因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并长期累积所致,其中肿瘤抑制基因(TSG)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持续丧失功能被认为是导致细胞恶变的最重要事件之一。TSG变异的最常见分子机制是因其2个位点相继因点突变和杂合性缺失(LOH)而导致功能完全失活,即广为接受的Knudsen“二次打击”理论。另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基因变异类型是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功能的失活,其分子特征是基因组DNA微卫星小体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这两种基因变异形式最终都将导致细胞分裂和增殖活动脱离还调控而发生肿瘤。由于LOH和MSI是肿瘤细胞的重要标志性特征,并具有分子病理学上的诊断意义而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喉癌p16区域的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序列不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缩小喉癌抑癌基因的寻找范围,探讨P16基因在喉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P16基因附近5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对60例喉癌进行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序列不稳定性分析。结果 5个标记在喉癌中杂合性丢失频率均不高,最高仅达23.1%,但2个标记的微卫星序列不稳定性的频率较高,其中示记微卫星序列恶性循环频率高达46.1%。结论 提示P16基因在喉癌的发生中不以缺失为主,在D9S1752附近可能存在参与喉癌演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肿瘤抑制基因(TSG)杂合性缺失(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肝细胞癌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的DNA直接测序法,从92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中筛选出36例信息性肝细胞癌进行6种TSG(APC、DCC、MCC、OGG1、p53和RB1)的LOH检测,对其中15例肝细胞癌进行13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LOH和MSI检测,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SG的LOH总发生率为41 .7% (15 /36),仅MCC基因未出现LOH。15例肝细胞癌中有9例(60% )发生微卫星LOH,占检测微卫星的46 .2% (6 /13),但无1例肝细胞癌出现MSI。若将APC、OGG1和DCC基因LOH作为Ⅰ型(n=7 ),将p53和RB1基因LOH作为Ⅱ型(n=8)进行统计学处理,则两组肝细胞癌的平均瘤体直径分别为( 2. 9 ±1 .7)cm和(7 .2 ±3 .4)cm (P<0 .01),两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72. 0 ±38 6 )个月和(51 .0±30. 4)个月(P<0 .05 )。肝细胞癌基因变异型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甲胎蛋白水平、HBsAg阳性率、合并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在肝细胞癌发生的多阶段演进与多基因变异过程中,LOH路径所起的作用要比MSI路径更大。Ⅰ型基因变异(APC、OGG1和DCC)主要在肝细胞癌早期阶段起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对肝细胞癌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肝细胞癌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发生、转移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研究。 结果: ① 48例肝细胞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性的发生率为35.42%。LOH的发生率在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和有无肝内转移或门静脉栓的癌组织中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TNM分期Ⅲ期LOH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1)。此外,在侵袭转移高危组LOH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侵袭转移低危组 (P<0.01)。MSI检出率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② nm23H1蛋白阳性率为56.25%,nm23H1蛋白阳性率在Edmondson分级Ⅲ +Ⅳ组低于Ⅰ+ Ⅱ组(P<0.01) ,在有淋巴或远处转移组显著低于无淋巴或远处转移组(P<0.01),TNM分期Ⅲ期显著低于Ⅰ+Ⅱ期(P<0.01);在侵袭转移高危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侵袭转移低危组 (P<0.01)。此外,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③ 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为27.27%,显著低于LOH阴性组64.86%,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肝细胞癌的发生和转移,后者可抑制肝细胞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并赋予肝细胞癌高转移、预后差的特性。提高肝细胞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可减缓肿瘤的侵袭转移倾向,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微卫星DNA-聚合酶链反应-银染法检测结果的假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卫星DNA是指散布于整个基因组中的短小串联重复序列,因易于被体外扩增,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微卫星位点上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进而研究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并分析微卫星改变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间关系,现已成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8.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3年第32卷第6期刊出了我单位病理科的改革经验,其中提到我科把William Osler(该文中错写为Olswe,特此更正)所提出的“病理为医之本”放在全科最显著的位置。为使更多的病理工作者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特将他的生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的发生不但存在遗传学上的改变,而且存在表观遗传学的改变[1].遗传学改变是指基于基因序列改变而导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如基因突变、杂合性缺失、微卫星不稳定性等.表观遗传学是非基因序列改变所导致的基因水平的变化,如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DNA甲基化等染色质结构上的变异.其中DNA甲基化异常已成为DNA突变、缺失以外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的第三大机制,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中普遍性低甲基化和CpG岛区域性高甲基化.研究提示肿瘤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性高甲基化是肿瘤抑癌基因失活的重要途径,而抑癌基因的去甲基化已成为近年来研究和开发抗癌药物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部 :您刊 2 0 0 0年第 2 9卷第 6期 476页刊载的“二尖瓣乳头状弹力纤维瘤二例”一文所报道的病例形态描述十分典型 ,从作者列出的参考文献可知 ,文中所指的乳头状弹力纤维瘤 ,相当于英文中的papillaryfibroelastoma。对此有以下看法。1 我们知道纤维瘤的英文名是fibroma ,弹力纤维瘤的英文名是elastoma ,而fibroelastoma既不是fibroma ,也不是elas toma的另一种肿瘤 ,它既富有胶原纤维成分 ,又有弹力纤维成分 ,而且胶原纤维成分常有粘液变性及水肿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LLT1超伸长复合亚基(MLLT1)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其对肝细胞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及GEPIA、UALCAN等肿瘤基因分析工具,探讨MLLT1基因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改变;利用Real-time PCR、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MLLT1在肝细胞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利用MTT实验、细胞周期实验检测敲低MLLT1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MLLT1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及免疫浸润的相关性,以及与免疫新抗原、免疫检查点、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 MLLT1基因在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多种实体瘤中异常表达,敲低MLLT1会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并对细胞周期造成阻滞,且MLLT1的高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不良预后相关。MLLT1的高表达也会影响肝细胞癌中CD4+T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结论 MLLT1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MLLT1能够影响肝癌细胞增殖和破坏细胞周期,并通过影响免疫微环境的稳态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中华病理学杂志总编辑吴秉铨在本刊第 2 8卷第 5期发表的“病理学科发展的现在和未来”一文 ,对我国病理学的发展作了回顾和展望 ,写得很好。作为病理学从业人员 ,我们除了为我国病理学的发展而欢欣鼓舞外 ,同时也对近年来我国病理学的现实状况不无忧虑。尤其是病理尸体解剖数量的日益减少 ,以及高等医学院校病理学教研室与附属医院病理科室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更应引起注意。1 .关于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和学科发展 :随着国内外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 ,作为医学基础学科之一的病理学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 ,表现在新方法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带…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腺瘤肿瘤抑制基因杂合性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肿瘤抑制基因杂合性缺失(LOH)在肝细胞腺瘤(HCA)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显微组织切割术从石蜡组织切片中提取DNA,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础上进行毛细管电泳DNA测序,对12例手术切除的HCA标本进行了视网膜母细胞瘤1基因(Rb1)、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结直肠癌突变基因(MCC)、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4种肿瘤抑制基因(TSGs)LOH检测。结果 4种肿瘤抑制基因LOH发生率分别为Rb1(2/7,28.5%)、APC(1/10,10.0%)、MCC(0/5,0%)、DCC(0/6,0%)。发生LOH的3例HCA无1例在手术切除后出现肿瘤复发。结论 HCA的LOH是较为少见的分子事件,Rb1和APC基因的LOH可能在少数HCA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但仍不足以支持HCA是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4.
陈国璋医师任香港伊丽莎白女王医院顾问医师,是活跃在国际病理学界的肿瘤病理学、淋巴造血病理学、内分泌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的国际知名专家,也是中华病理学杂志的特邀海外编审。他现任“Advancesin Anatomic Pathology”杂志主编,发表论文超过300篇,参编了包括AFIP系列在内的专著5部,参加了WHO关于淋巴造血肿瘤分类的起草等工作。2006年国际华人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athologist,IACP)将杰出华人病理学家奖授予他。陈国璋医师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匪浅,多年来更不遗余力的支持国内病理学界的学术活动,他获得杰出华人病理学家奖可谓名至实归,本刊编委会特向他致以衷心的祝贺。陈国璋医师在获奖仪式上的答谢词中向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病理学家的。我们邀请李甘地教授将其译成中文,希望对病理学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病理工作者有所帮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国内病理学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专业刊物《中华病理学杂志》迎来了她的五十华诞。五十年来《中华病理学杂志》在风雨中奋斗前行,给予了病理工作者专业启蒙,帮助他们进步,同时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分享耕耘的成果。一代又一代的病理学人与这本良师益友的杂志相伴发展、成长,而《中华病理学杂志》今日的辉煌更离不开广大病理学同道的积极支持、热心参与。正因为如此,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特此向创刊五十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列于前五十名之内的病理学者颁发了“金笔奖”,以申谢忱。  相似文献   

16.
自从在 1996年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会所举办的全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诊断标准化研讨会暨学习班上介绍了EnVision二步法和EPOS一步法以来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在使用这两种方法。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8年第 2 7卷第 2期 15 3~ 15 4页刊登的《微波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其应用》一文介绍了应用微波进行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的经验。这样的技术交流很好 ,对读者有参考价值。但是使我感到困惑的是 ,本刊在 1999年第 2 8卷第 1期6 0~ 6 1页中刊登了一篇题为《免疫组织化学LDP染色法在病理诊断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706例)中的21例MCRCC进行了光镜、免疫表型观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检测.结果 21例MCRCC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0岁),男19例,女2例.肉眼或镜下血尿3例,18例因体检而偶然发现.10例肿瘤位于左肾,11例位于右肾.T1期18例,T2期2例,T3期1例.其中1例侵犯肾包膜,均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0例,无一例死于肾癌,未发现肾癌转移或复发病例.组织学观察,肿块最大直径0.3~10.0 cm(平均3.6 cm).切面呈多房性囊性,囊腔大小不等,囊腔间隔厚薄不均(0.1~0.5 cm.平均0.2 cm),内含淡黄色液体或胶冻样或血性液体.囊腔内衬单层或多层上皮细胞,胞质透明或淡嗜酸性.囊腔间隔内也可见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的透明细胞.Fuhrman 1级16例,Fuhrman 2级5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瘤细胞波形蛋白、ABC、CAM5.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CD10阳性表达6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16例.分子遗传学观察,21例标本中,PCR扩增成功的有11例,5例发现微卫星变异,3例有LOH,其中D3S1560基因座2例,D14S617基因座1例;2例有MSI,分别为D9S168和D14S617各1例.结论 MCRCC是一种少见的肾囊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肿瘤预后良好,可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  相似文献   

18.
全国交界性病变及诊断病理研讨会会议纪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和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交界性病变及诊断病理研讨会于 2 0 0 0年 11月 14至 19日在海口市召开。全国约 2 0 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收到论文 194篇 ,大会专题报告 19个 ,论文交流 48篇 ,还进行了疑难病例读片讨论 ;并请 6位专家对代表们在本次会议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大会解答和重点讨论。本刊已从 2 0 0 0年第 6期起陆续刊载有关文章。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生殖系、前列腺、肝、肺及软组织的病变和肿瘤 ,与会代表各抒己见 ,讨论非常热烈 ,因此 ,本刊总编辑吴秉铨教授在主持会议闭幕式时说 :“我…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实肝细胞癌(HCC)杂合性缺失和胰腺癌(PC)频繁的等位基因缺失涉及染色体13q.缺失图谱分析分离出HCC中该染色体臂上常见的两个缺失区。域.一是含有RB1座位的14q,另一区域与14q相邻.Zhang等报道HCC中罕见RB基因体细胞突变.提示这种肿瘤涉及另外一肿瘤抑制基因。最近从染色体13q上邻近RB座位的一个区域中分离出乳腺癌身感基因BRCA2.胰腺癌细胞株BRCA2区域纯合性缺失已有报道.因此作者对涉及HCC和PC发生的BRCA2基因进行了检测.使用PCR-SSCP和多重PCR-SSCP技术对60例HCC和36例PC中分离的DNA的BRCA2…  相似文献   

20.
最近研究已证实了肾脏恶性肿瘤的遗传异质性,对其分子水平的研究显示57%的肾集合管癌的染色体1q具有杂合性丢失(LOH)。提示1q上的基因对肾集合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为了证实这种假设,作者应用PCR微卫星DNA分析技术对13例肾集合管癌的染色体1q进行高密度图谱分析。结果在5例肿瘤标本中发现LOH贯穿整个染色体lq。9/13例肿瘤至少在一个标记上观察到LOH。肿瘤10中标记DIS237、DIJS389和DIS251上观察到LOH,并描绘出了这个最小缺失区域的着丝粒侧和端粒侧界限。该区域的着丝粒侧界限在两个保留杂合性的标记DIS225和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