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异丙酚麻醉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监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脑电双频指数 (BIS)的变化 ,探讨既能避免低血压又能保持足够麻醉深度的异丙酚用药方法。方法  6 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 3组 ,Ⅰ组静脉注射异丙酚 1.2mg/kg ,Ⅱ组静脉注射异丙酚 1.0mg/kg ,Ⅲ组静脉注射异丙酚 1.0mg/kg并于气管插管前静脉追加注射异丙酚2 0mg。所有患者均复合芬太尼、咪唑安定和维库溴铵后行气管插管。分别监测麻醉诱导前、后及气管插管前、后的双频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Ⅰ组麻醉诱导后双频指数下降最明显 ,达 5 3.4 9± 0 .74 (P <0 .0 1)。Ⅱ组气管插管后双频指数回升最明显 ,达 77.84± 3.2 5 (P <0 .0 5 )。Ⅰ组气管插管前收缩压下降最明显 ,为 (81.2 0± 11.13)mmHg(1mmHg =0 .133kPa ,P <0 .0 1) ,其中有 8例收缩压 <80mmHg。 结论 麻醉诱导首次静脉注射异丙酚 1.0mg/kg并在气管插管前静脉追加注射异丙酚 2 0mg是一种既能避免发生低血压又能保持足够麻醉深度的异丙酚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一氧化氮(NO)对异丙酚麻醉作用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白鼠40只,分为两组组Ⅰ,2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实验组Ⅰ(n=10)腹腔注射(ip)左旋精氨酸(L-Arg)600mg/kg;对照组Ⅰ(n=10)ip生理盐水0.3ml/10g,30min后,两组分别ip异丙酚120mg/kg。组Ⅱ,20只,雄性,随机分为实验组Ⅱ(n=10)ip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50mg/kg;对照组Ⅱ(n=10)ip生理盐水0.3ml/10g,30min后,分别ip异丙酚110mg/kg。测定各组动物翻正反射消失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结果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翻正反射的消失率(实验组Ⅰ80%,对照组Ⅰ80%,实验组Ⅱ90%,对照组Ⅱ80%)及起效时间(实验组Ⅰ3.3±0.7min,对照组Ⅰ2.7±0.6min,实验组Ⅱ4.8±0.8min,对照组Ⅱ4.7±0.8min)无明显差别。实验组Ⅰ的维持时间(44.0±22.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Ⅰ(70.1±28.1min,P<0.05),实验组Ⅱ(61.4±20.9min)明显长于对照组Ⅱ(35.5±26.9min,P<0.05)。结论 改变NO的产量可以影响异丙酚的麻醉维持时间,提示异丙酚的全麻机制可能与NO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对全凭静脉麻醉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2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库溴胺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插管后,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中均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仪监测镇静深度。当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BIS值趋于平稳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观察注射前、注射后5,10,15,20,30,40 min的BIS值、95%边缘频率(SEF),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静注帕瑞昔布钠后各时间点BIS、SEF、HR、SBP和DBP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注射前,注射后5,10,15,20,30,40 min的BIS值分别为:50.00±2.51,50.25±1.74,51.50±2.02,53.75±2.74,52.63±2.07,55.13±2.13和51.50±2.19;95%SEF值分别为:15.64±0.82,15.70±0.94,15.64±0.79,16.10±0.70,16.11±0.66,16.24±0.69和16.20±0.67。结论:静脉注射40 mg帕瑞昔布钠对全凭静脉麻醉患者BIS、95%SEF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及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异丙酚复合不同镇痛剂量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对血流动力学、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 80例 ,分别采用异丙酚 (P组 ,n =16)及复合氯胺酮血药浓度 0 2 0mg/L(PK1组 ,n =16) ,0 40mg/L(PK2 组 ,n =16) ,0 60mg/L(PK3 组 ,n =16)和 0 80mg/L(PK4组 ,n =16)全静脉麻醉 ,采用微机控制Graseby 3 5 0 0输液泵靶控输注异丙酚或氯胺酮 ,连接Aspect-A10 0 0型脑电监护仪监测脑电变化 ,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单用异丙酚患者随着异丙酚血药浓度升高脑电双频指数 (BIS)值降低 ,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5 ) ,氯胺酮血药浓度从 0 2 0mg/L增至 0 80mg/L ,BIS值无明显变化 (P >0 0 5 )。与P组相比 ,PK1,PK2 ,PK3 ,PK4组异丙酚用量减少约 15 %~ 40 % ,PK4组停药至睁眼时间明显延长 ,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术中P ,PK1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 ,PK2 ,PK3 ,PK4组无明显改变。术后无躁动、不良回忆等并发症。结论 异丙酚复合镇痛剂量的氯胺酮 (0 40~ 0 60mg/L)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异丙酚用量、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刘志慧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903-190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实行心脏手术92例病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脑电双频指数协助医师相应改变心脏麻醉药量,指导心脏麻醉实施快通道技术。即术毕1~6h拔出病人气管导管,恢复自主呼吸,减少机械通气引起的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结果46例实验组病人,心脏麻醉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病人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平均(5.52±3.06)h,和对照组比有差异显著性(P<0.01)。无并发症出现,符合快通道心脏麻醉要求。芬太尼用量(12.79±5.79)ug/kg;病人住院费用(3.0122±1.3763)万元。由于镇静药减少,呼吸机带管时间缩短,相应减少住院费用。结论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指导下实现快通道心脏麻醉安全可行,实施快通道麻醉在心脏病的治疗中达到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应激反应.方法 开腹行直、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在BIS监测下以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导,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诱导;Ⅱ组仅以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导恒速推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诱导.记录入室静卧10 min(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 min(T3)、3min(T4)、5min(T5)的HR、SBP、DBP;并测定上述时点血糖(Glu)及血浆皮质醇(Cor)浓度变化.结果 T1、T2时两组HR、SBP、DBP明显低于T0时(P <0.05);T3、T4时Ⅰ组SBP、DBP明显低于Ⅱ组,HRⅡ组明显快于Ⅰ组(P<0.05);T2时两组Cor浓度明显低于T0时(P<0.05),T3、T4时Ⅱ组Cor浓度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 BIS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TCI应用于开腹行直、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能较好地控制麻醉深度,降低插管应激反应,维持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相似文献   

7.
将自愿人工流产的早孕未产妇 45 0例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15 0例 ) ,Ⅰ组异丙酚全麻 ,Ⅱ组异丙酚全麻加利多卡因宫颈局麻 ,Ⅲ组不用麻药。结果 :Ⅰ、Ⅱ组无痛率 ( 10 0 .0 % )明显高于Ⅲ组 ( 5 .3% ) ,Ⅱ组宫颈松弛率 ( 6 2 .0 % )明显高于Ⅰ、Ⅲ组 ( 6 .7% ,5 .3% ) ,Ⅱ组麻醉时间 ( 3.6 5± 1.35min)明显短于Ⅰ组 ( 5 .75± 1.42min) ,异丙酚用量 ( 99.47± 2 0 .19mg)明显少于Ⅰ组 ( 110 .2 0± 2 2 .72mg)。认为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既镇痛 ,又松弛宫颈 ,并可缩短麻醉时间 ,减少异丙酚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咪达唑仑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麻醉诱导期对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46例,随机分成依托咪酯组(Ⅰ组,n=23)和咪达唑仑组(Ⅱ组,n=23)。在麻醉诱导期,Ⅰ组给予依托咪酯0.3 mg/kg,Ⅱ组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两组同时给予利多卡因1 mg/kg、舒芬太尼1μg/kg和维库溴铵0.15 mg/kg后行气管插管。观察两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诱导后两组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及BIS值均明显下降(P〈0.05)。诱导后1 min,Ⅱ组BIS值明显高于Ⅰ组(P〈0.05)。诱导后3 min,Ⅱ组HR、SBP、MBP较Ⅰ组明显降低(P〈0.05);诱导后5 min,Ⅱ组HR较Ⅰ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咪达唑仑相比,依托咪酯起效迅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更适用于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以指导麻醉用药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30例择期风心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根据经验以微量泵连续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镇静深度;BIS组以微量泵连续注射丙泊酚维持麻醉镇静深度,并且根据监护仪监测的BIS值调整注射丙泊酚的速度来维持麻醉深度,保持BIS值为50~60.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IS组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等监测指标更为平稳,BIS波动较小,镇静麻醉药丙泊酚总用量减少,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BIS反馈调控能指导麻醉用药量,获得更为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维持中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0.
欧伟明  杨承祥 《广东医学》2002,23(Z1):63-64
目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指导下探讨异丙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最佳镇静剂量.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硬膜外阻滞效果确切后给予异丙酚负荷量,接微量输液泵连续输注维持镇静水平,BIS值分别控制在70~80(Ⅰ组) ,60~70(Ⅱ组),50~60(Ⅲ组).结果用药量Ⅱ组、Ⅲ组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Ⅱ组用药后MAP及HR均有所下降(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Ⅲ组下降明显(P<0.01).Ⅱ组、Ⅲ组的体动率、镇静效果均较Ⅰ组理想.结论 BIS值能较准确地监测异丙酚的镇静深度及患者清醒状态.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时BIS值控制在60~70[异丙酚用药量为(4.52±0.52)mg/(kg*h)]时镇静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吴莉  郭春燕  薛明明 《吉林医学》2013,34(2):214-2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变化监测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进行各类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103例。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监测血流动力学、体征等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而观察组则采用在对脑电双频指数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变化的详细监测及指导下使用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详细记录所有两组患儿手术中血压、心率、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并对两组患儿上述数据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术中血压、心率、BIS值、CSI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等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详细监测BIS与CSI变化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全身麻醉的方法,在小儿全身麻醉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此方法能有效起到稳定患儿血流动力、生命体征及减少术后苏醒时间及麻药用量的作用,故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全麻诱导静注氯胺酮,检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环磷酸腺苷、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对其作出评价。方法:24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ASA Ⅰ或Ⅱ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组Ⅰ),实验组(组Ⅱ)。对照组仅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实验组则除静注咪达唑仑0.04mg/kg外,还静注氯胺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dex,BIS)与血流动力学监测相结合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全麻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0例,A组以BIS与血流动力学监测相结合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麻醉用药,B组以血流动力学变化、体动、流泪及麻醉医师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麻醉药用量。结果A组生命体征较B组平稳(P〈0.05),复苏期间情况(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恢复时间)优于B组(P〈0.05),术后24h内随访患者无l例发生术中知晓,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结论BIS与血流动力学监测相结合有利于判断麻醉深度,减少麻醉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反馈控制异丙酚靶控麻醉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杰  陶国才 《重庆医学》2005,34(3):416-417
目的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指导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16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EP指导组两组(n=8).对照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异丙酚的靶浓度值.指导组则通过维持AEP-index值于15~30左右来调节异丙酚的靶浓度值.记录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AEP-index及两组各麻醉药的用量.结果 (1)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2)麻醉深度监测,AEP指导组AEP-index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AEP指导组异丙酚的实际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4)AEP-index能够前瞻性的预测麻醉的减浅.结论 AEP-index通过为麻醉深度监测提供量化指标,可有效应用于异丙酚TCI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年内要求人工流产,妊娠6~8周者600例,在异丙酚静脉麻醉下随机分为A组(无BIS检测)、B组(用BIS监测)各300例,分别观察麻醉前1 min睁眼(T1)、醉后1 min闭眼(T2)、苏醒睁眼(T3)时的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以及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术中知晓和人工流产综合征例数,然后进行分析。结果:在T2时两组分别与T1时比较血流动力学和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血流动力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异丙酚用量、苏醒时间、术中知晓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检测麻醉深度可使血流动力学、SPO2稳定,降低异丙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避免术中知晓和人工流产综合征,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脑电双频指数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平超 《医学综述》2013,(19):3645-364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汉川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实施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40 ~60、对照组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70 ~100 mm Hg实施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T5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值及麻醉药用量,拔管和苏醒室留观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药用量显著减少,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缩短了苏醒室留观和拔管的时间(P<0.05).结论 依据脑电双频指数实施全身麻醉能减少老年患者麻醉药用量,准确评估麻醉深度,加快麻醉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麻醉诱导期静脉注射(静注)地尔硫卓对丙泊酚用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气管插管择期全身麻醉(全麻)患者(ASA Ⅰ、Ⅱ级)30例,随机分成两组:地尔硫卓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开始时,两组分别静注地尔硫卓(0.1 mg/kg,生理氯化钠溶液稀释)和生理氯化钠溶液10 mL,再以30nag/(kg·h)恒速泵注丙泊酚至脑电双频指数(BIS)达到50,记录患者入睡时和BIS=50时丙泊酚的用量以及插管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入睡时丙泊酚的用量:地尔硫卓组为(1.27±0.20)mg/kg,对照组为(1.44±0.22)ms/kg,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IS=50时丙泊酚的用量:地尔硫卓组为(1.92±0.30)mg/kg,对照组为(2.16±0.36)mg/kg,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地尔硫卓组插管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地尔硫卓组、对照组诱导期出现平均动脉压<50 mmHg分别有3例、1例,均可用麻黄素治疗,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麻醉诱导期静注地尔硫卓0.1 mg/kg可减少麻醉诱导丙泊酚的用量,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收缩压(SBP)调控异丙酚麻醉深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身体状况分级(SAS)Ⅰ级子宫肌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BIS(B)组和SBP(S)组,分别以BIS和SBP作为麻醉深度指标调控异丙酚输注速度,比较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期BIS和SBP与设定目标值的一致性,患者苏醒时间和异丙酚用量。结果:B组BIS值维持在控制目标范围50±10内的时间点数占总记录时间点(89±10)%,显著高于S组(49±29)% (P<0.001);BIS<40的发生率B组(9±10)%、S组(44±31)%,BIS>60的发生率B组(2±2)%、S组(7±16)% (P<0.01)。S组控制在目标范围内SBP时间点数占总时间点(34±31)%,而B组则为(51±27)% (P<0.05)。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B组为(41±33) %,S组(64±31)%;高血压发生率B组(7±11)%、S组(1±2)% (P<0.05)。B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S组(P<0.05),异丙酚用量也少于S组(P<0.05)。结论:与传统的SBP调节麻醉相比,BIS指导异丙酚麻醉更易于维持患者麻醉深度和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静脉注射和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两种输注方法在胸科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40例胸科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IR组)和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TR组).IR组麻醉前30 min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和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异丙酚2.5 mg/kg复合瑞芬太尼4μg/kg;TR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5 mg/kg复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6 ng/ml,其余用药同IR组.术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脑电双频指数,并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OAAS评分达5级时间、术中知晓和术后不良反应. 结果 TR组术中循环相对平稳,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OAAS评分达5级时间明显小于IR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较静脉注射更能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维持有效的麻醉深度,更适合胸科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胺酮、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及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择期手术病人50例,随机分成2组:A组为氯胺酮组(n=25),B组为依托咪酯组(n=25)。2组分别给予氯胺酮5mg.kg~1、依托咪酯0.3mg.kg~1全麻诱导,监测HR、平均动脉压( MBP)和脑电双频指数( BIS),同时观测睫毛反射,记录诱导前及诱导后患者的HR、MBP、BIS最低值以及达到BIS最低值的时间及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结果:2组在诱导麻醉时对患者麻醉深度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氯胺酮和依托咪酯作为麻醉诱导剂具有等同药效;对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亦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