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常规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ASA分级Ⅱ~Ⅲ级择期行上肢手术的高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刺激仪组和异感法组,每组30例.神经刺激仪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异感法组按常规异感法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醉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剂量为0.4 ml/kg.两组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剂量各半.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中麻醉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和不良反应.结果 神经刺激仪组操作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异感法组[(5.2±1.7) min比(8.6±2.2) min和(19.4±3.2) min比(29.0±3.9) min],术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异感法组[(0.7±0.4)分比(2.3±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刺激仪组和异感法组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3.6)h比(13.1±3.8)h,P>0.05].神经刺激仪组无不良反应;异感法组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局部血肿2例,喉返神经麻痹1例,霍纳综合征2例.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宋传民 《现代保健》2011,(33):57-58
目的观察超声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一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n=30)传统异感法阻滞,Ⅱ组(n=30)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组寻找到神经异感后注入局麻药,Ⅱ组应用超声定位找到神经注入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剂量25ml。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结果I组、Ⅱ组在操作时间、不良反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仪是神经定位的辅助工具,超声定位神经阻滞进一步提高了阻滞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12月10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选择在高频彩超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臂丛神经阻滞所用局麻药为1.5%氯普鲁卡因+0.447%罗哌卡因混合液25~35 ml。观察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总有效率100.00%,B组总有效率86.00%。A组仅1例穿破血管,B组13例穿破血管、1例气胸、3例局麻药中毒、3例术后感觉异常。结论在高频彩超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简便易行,可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实用临床技术,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张念亮  王强  丁凤 《工企医刊》2001,14(6):54-55
我院自1996年~2000年在施行各种麻醉中共发生9例局麻药中毒者,其中2例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及时发现并抢救均转危为安,现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例1,男,30岁。拟臂丛麻醉下行左前臂外伤清创缝合、肌腱神经吻合术。肌间沟入路行臂丛阻滞,反复寻找异感未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丛神经阻滞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丛神经阻滞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腋路臂丛阻滞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方法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注入1.0%利多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合剂20ml,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结果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0.05)。结论PNS较PAR成功率更高,阻滞出现更快,麻醉效果好,技术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2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20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照组),两组局麻药均采用0.5%罗哌卡因。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采用针刺法评价阻滞效果,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痛觉阻滞起效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A组未发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B组1例局麻药毒性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对尺神经阻滞更加完善,定位准确,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少及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68例病例(男569例,女199例,年龄12~65岁)随机分为锁骨上、肌间沟、腋路3组,每组例数不同,观察麻醉过程中的麻醉方法、臂丛神经的定点、进针方向、异感强弱、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不同径路与在阻滞中的各自要点。结果 768例病人中无严重并发症,只有轻度中毒反应3例,主诉呼吸困难2例。768例病人不同径路效果不同,麻醉优良率为95.6%,失败率为4.4%。结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需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解剖定位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试验组行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试验组麻醉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3.53%(P<0.05);试验组麻醉药物剂量少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好,起效快,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锁骨远端骨折手术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范围常达不到手术要求.本文采用颈丛神经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法,使阻滞平面广泛,满足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执行腕部及手掌手指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超声引导系统,可视下经腋路阻滞臂丛神经;Ⅱ组采用传统的异感或以腋动脉解剖标志定位予以阻滞臂丛神经;局麻药均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结果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是(16.23±5.4)和(25.82±7.85)分钟(P〈0.01),镇痛维持时间分别为(388.72±93.65)和(296.33±102.27)分钟(P〈0.01)。阻滞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3.3%)(P〈0.05)。两组副作用误刺血管分别为(1例)和(7例)(P〈0.01)。结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异感或血管旁解剖定位更精确,阻滞成功率高,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更快,阻滞时阃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吕有文 《现代保健》2009,(22):37-38
目的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锁骨骨折患者90例,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随机平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横突点阻滞麻醉组,C组为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组。结果C组的麻醉效果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都明显好于A组与B组。结论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加横突点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干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在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常规定位方法和神经干定位方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尺侧神经阻滞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在PNS引导下,Ⅰ组患者只要刺激到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即给予阻滞。Ⅱ组患者在刺激到臂丛神经上、中、下干,并引出提肩、前臂外展、前臂内收等动作分别给予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使用0.5%罗哌卡因20ml。结果Ⅰ、Ⅱ组对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分别为82%(41例)、80%(40例)和98%(49例)、98%(49例),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 PNS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干定位方法比常规定位方法更精确,使局麻药液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鞘内分布更趋于合理,可提高对尺侧神经阻滞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隋平 《现代保健》2011,(5):90-9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结果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肌间沟阻滞在上臂和手部手术麻醉中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评价胸大肌运动反应作为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终点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A组:胸大肌运动反应终点组;B组: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比较两组在刺激域电流、获得终点时间、合作患儿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神经阻滞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的刺激域电流、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获得终点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大肌运动反应终点可以作为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针正确定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陈友勇 《职业与健康》2007,23(3):222-223
目的比较0,25%、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预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用0.25%、0.375%左旋布比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手术结束时,能抬上肢的患者数。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时,能抬上肢的患者数,A组明显多于B组。结论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为更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一点与两点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行锁骨及肩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一点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评估两组麻醉后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术中阻滞效果,并观察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锁骨外2/3部位和肩部感觉阻滞时间分别为(13.8±1.2)、(13.5 ±2.2) min,均短于A组的(15.7±2.0)、(15.8±2.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肩关节阻滞评分为(1.2±1.5)分,少于A组的(2.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良率为96.7%(29/30),A组优良率为86.7%(26/30);霍纳综合征B组7例,A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及肩部手术中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一点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50岁,因右腕部正中神经损伤术后,拇外展功能障碍行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拇外展功能重建术.入手术室检测血压134/85 mm Hg(1mm Hg=0.133 kPa),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0.98,心率82次/min.选择经右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药液配方:1%利多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20ml.找到异感后开始注射药液,起初注射阻力较大,注射10ml后调整了进针深度,注射阻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彩超引导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上肢手术时接受的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彩超定位组(三维彩超引导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传统定位组(盲探式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给予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合剂麻醉。记录所有患者的阻滞定位时间、完成阻滞所需时间、神经阻滞后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阻滞维持时间,评价麻醉效果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彩超定位组的阻滞定位时间、完成阻滞所需时间、神经阻滞后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定位组,而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传统定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三维彩超引导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方式能帮助麻醉师更快和更准确地找到臂丛神经,缩短完成神经阻滞的时间,且维持的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评价胸大肌运动反应作为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终点的可行性.方法 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A组:胸大肌运动反应终点组;B组: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比较两组在刺激域电流、获得终点时间、合作患儿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神经阻滞效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的刺激域电流、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获得终点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大肌运动反应终点可以作为小儿经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针正确定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