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158例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防治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我院收治的158例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试验对象,在随机数字表法处理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阳光照射,观察组患儿使用维生素D.对比分析两组的防治效果及生长发育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97.4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79.74%),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后具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情况与对照组患儿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使用维生素D的效果较好,对患儿的身体正常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破骨细胞功能状态,了解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方法 选取符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标准患儿有68例列入佝偻病组,健康婴幼儿66例列入对照组,检测血清25-(OH)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isoform 5b,TRACP5b)、I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arboxy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CTX),对所得结果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组较对照组血清25-(OH)D、TRACP5b、CTX水平均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血清25-(OH)D水平婴儿较幼儿均低,两组血清TRACP5b、CTX水平婴儿较幼儿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清25-(OH)D、TRACP5b、CTX水平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组血清TRACP5b、CTX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血清TRACP5b与CTX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破骨细胞活性明显活跃。婴儿破骨细胞活性较幼儿明显活跃,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破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差异。TRACP5b和CTX是评价骨吸收的良好指标。破骨细胞分子标志物可作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59例雏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童和78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 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雏生素D受体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结果雏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 I酶切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TT83.0%、Tt17.0%、tt0和TT87.2%、Tt 12.8%、tt0,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6876,P〉0.05);雏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 I酶切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T91、5%、t8.5%和T93.6%、t6.4%,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6294,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Taq 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家长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在儿科住院的50名儿童家长进行相关知识调查。结果家长对补充维生素D知识缺乏,儿童开始户外活动时间较晚,辅食添加较迟,辅食种类单一,蒙族儿童更为突出。结论规范开展佝偻病防治知识宣教工作,提高家长防治知识水平,降低佝偻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在新生儿期给予维生素D制剂对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作用。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生后两周时开始每天给予维生素D400IU,共计15d,另一组未给予维生素D制剂。两组婴儿在12个月时来院进行体格检查及评定。结果未补充维生素D制剂的一组婴儿较给予维生素D制剂的婴儿佝偻病的病状,体征均出现早且重。结论新生儿生后两周开始给予维生素D制剂可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饶兴妹 《工企医刊》2012,25(5):36-38
目的针对引起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因素预先进行护理干预,降低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率,从而保障小儿的健康成长。方法对我院儿保门诊进行3个月体检的小儿,以2010年01月0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作为观察组,小儿总数为616人。进行常规护理指导,即产后访视、42天来我院体检时进行健康宣教。以2011年01月0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作为干预组,总数为599人。预先进行护理干预,从孕妇开始抓起,开展孕妇学校,提倡母乳喂养。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孕妇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告之准妈妈,婴儿出生半个月后,无异常时即可补充维生素D等。结果观察组总例数616人,检出颅软43人。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为6.98%。干预组总例数599人,检出颅软8人,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为1.33%。结论针对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因素,预先进行护理干预,采取应对措施,明显降低了我辖区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社区婴幼儿家长接受科学喂养知识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评价在社区对家长进行小儿科学喂养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 【方法】 抽取 2 0 0 0年 1~ 2月 915例听过每月 1次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讲课的家长的子女为观察组 ,以同期未听课家长的子女 95 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 3、6、9、12月龄小儿的体重和身长的发育情况。 4个月统计母乳喂养率 ,1岁统计辅食添加及时合理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营养性贫血患病率。 【结果】  0~ 5个月两组无显著差异 ,6~ 12个月体重增长速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9~ 12个月身长增长速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观察组(87.3 % )大于对照组 (76.5 % ) (P <0 .0 1) ,及时合理添加辅食率观察组 (88.5 % ) ,对照组 62 % (P <0 .0 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率观察组 19% ,对照组 3 3 % (P <0 .0 1) ;1岁时营养性贫血患病率观察组 15 .2 % ,对照组 2 8.5 % (P<0 .0 1)。 【结论】 社区儿童营养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母乳喂养、降低营养性贫血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病率 ,特别有利于改善换乳期儿童体格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出现了上升趋势.该文探讨了其病因:纯母乳喂养时间过长而未添加维生素D,尤其是那些摄入母亲自身是维生素D缺乏者乳汁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婴儿日照时间减少,从而使得婴儿体内由皮肤转化的内源性维生素D的量大大减少;在很多温带地区移民人群中佝偻病的高发病率.因此,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一项国际妇幼保健问题,需再次强调对儿童及孕妇额外补充维生素D及日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59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78例正常儿童VDR基因ApaI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ApaI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AA(10%),Aa(46%),aa(44%)和AA(6%),Aa(35%),aa(59%),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02.05(2)=5.991,χ2=4.7933,χ2<χ02.05(2),P>0.0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ApaI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A(33%)、a(67%)和A(24%)、a(76%)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07,P>0.05)。结论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化保健服务和常规保健服务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7年4~2018年5月到医院进行保健的86例婴儿为研究对象,按保健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保健服务;观察组予以强化保健服务。观察两组婴儿体格、神经行为发育状况和生长发育异常情况。结果:婴儿12个月时,观察组的身长、头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适应性、精细动作、个人一社交、大运动、语言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长异常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保健服务比较,强化保健服务更能增强婴儿体格、神经的生长发育,降低低体质量、肥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生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对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运用自我管理模式。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相关健康行为的形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Ic)水平有所降低(t分别为-5.03、-5.15、-8.48,均P〈0.05);遵医行为等相关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X^2=3.92~19.78,均P〈0.05);不良事倬发生率有所降低(,分别为19.21、22.22,均P〈0.01);生活质量显著改善(X^2=1.62~43.74,均P〈0.05)。结论自我管理可显著改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提高相关健康行为的形成率, 减少低血糖、酮症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空腹血糖阳性率,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探讨HCV感染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组)与1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清的抗HCV。结果丙型肝炎组2型糖尿病发病率及空腹血糖阳性率分别为13.41%与25.61%,对照组分别为3.42%、8.9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X^2=5.97,P〈0.05;X^2=15.82,P〈0.005)。年龄〉50岁丙型肝炎患者,其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9.57,P〈0.02);〉40岁丙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45,P〈0.05)。糖尿病组HCV感染率为1.27%,与对照组0.6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19,P〉0.50)。结论在未发生肝硬化情况下,对于年龄〉50岁的人群,HCV感染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临床血清学研究角度探讨链球菌感染(streptococcal infections)相关的自身免疫反应与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乳胶凝集法、微量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2007年3月至6月在成都市儿童医院神经精神专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抽动障碍患儿80例(TD组,n=80)和同期在该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n=40)的抗链球菌抗体(anti-streptococcal antibody)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nti-streptolysin“O”,ASO),抗DNA酶B(anti-deoxyribonuclease B,ADNB)及抗基底神经节抗体(anti-basal ganglia antibodies,ABGA),并比较TD组和对照组抗GAs抗体和ABGA的差异。TD组患儿中,将病情呈发作性和抽动出现或加重前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史患儿纳入TD1组(n=48),其余纳入TD2组(n=32),并比较TD2组和TD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TD组抗A族β溶血性链球菌(group Apstreptococal,GAs)抗体、抗基底神经节抗体阳性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9.216,P〈0.05;X^2=7.702,P〈0.05);TD1组与TD2组抗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抗体和抗基底神经节抗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7.068,P〈0.05;X^2=13.203,P〈0.05),且TD1组中9例患儿基本符合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pediatric autoimmune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with streptococcal infections,PANDAS)的诊断标准。结论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链球菌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为诱发抽动障碍的一种环境因素;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儿童神经紊乱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为抽动障碍的一种临床亚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在产程中改善胎儿缺氧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之间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产科收治的692例孕足月分娩第一产程中胎心监护提示无反应型的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妇给予5%葡萄糖和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的孕妇给予5%葡萄糖和磷酸肌酸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分娩结局。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12.220、38.853,均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轻度窒息和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分别为20.568、9.213、13.106,均P<0.05),而两组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000, P>0.05)。结论 磷酸肌酸在产程中改善胎儿轻度缺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曾宪娟  陈洁  伍凤  熊敏 《职业与健康》2013,(21):2886-288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应用护理临床路径护理后的患肢功能康复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将68例行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则按照事先拟定好的护理临床路径来实施各项护理和相关内容宣教。术后2周统计、比对2组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应用Harris功能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比较2组之间的功能康复效果。结果术后2周试验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X^2=7.950,P〈0.01),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70,v=3,P〉0.05)。试验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711和t=6.941,均P〈0.01),患者满意度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符合现代护理学的理念,是一种适合推广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赵春梅 《职业与健康》2009,25(2):141-142
目的了解噪声对纺织女工健康的影响。方法对某纺织厂接触噪声的403名工人进行一般性健康检查和听力测试,听力测试采用经检测的丹麦产AD226型纯音测听诊断仪。结果长期接触噪声听力损失非常严重。接噪组不同性别比较,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P〈0.05),血常规异常检出率女性也高于男性(X^2=8.62,P〈0.01);接噪组女职工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高于对照组(X^2=4.09,P〈0.05),血常规异常检出率也均高于对照组(X^2=5.23,P〈0.05)。结论纺织噪声可引起听力损伤。女职工心电图、血常规异常改变均有增高。  相似文献   

17.
邝耀均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7):1032-1033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者作为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实验组给予莫西沙星治疗。结果实验组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6.065,P〈0.05);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χ^2=2.743,P〉0.05);副反应率少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χ^2=0.093,P〉0.05)。结论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患者考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对出院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影响,为建立社区老年CHF患者综合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28例老年CHF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社区为单位将患者随机分为社区管理组(106例)与协同管理组(122例)。社区管理组出院后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医院不再提供后续健康干预治疗;协同管理组由医院、社区协同管理。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病死率、平均再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LiHFe)评分。结果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经过1年的健康管理,与社区管理组相比,协同管理组用药依从性明显提高()(2=8.97,P〈0.05)。协同管理组再住院率、人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社区管理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1,t=3.78、3.61,P〈0.05)。在进行健康管理前,两组患者的LiHF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2、0.81、0.66、0.44、0.41,P〉0.05),出院1年后,协同管理组的各项评分均优于社区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11.81、6.16、9.64、9./3,P〈0.05)。但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7,P〉0.05)。结论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是老年CHF患者降低再住院率、减轻医疗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阶段性健康教育效果作出科学评价,同时使受者系统了解。肾移植手术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提高生存质量。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48例受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对肾移植及手术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X^2=8.83,P〈0.05),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2,P〈0.05)。结论阶段性健康教育能提高受者对肾移植的认识,从而促进身心康复,提高受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番禺区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情况,为本区结核病健康教育及创建全国结核病防治示范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2013年1—8月在番禺区登记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病防治信息问卷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结核病患者783人,收回有效问卷760份,密切接触者1972人,收回有效问卷1905份。调查对象中结核病患者对防治核心信息总体知晓率为66.3%,男性总知晓率为68.锄,高于女性的63.1%(X^2=11.531,P〈0.01)。密切接触者的总体知晓率为69.9%,男性总知晓率为72.7%,高于女性的68.2%(X^2=21.263,P〈O.01)。结核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中,61-88岁组的知晓率分别为55.6%和60.5%,低于其他年龄组(X^2=16.488、28.197,P均〈O.01);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知晓率分别为53.3%和60.3%,低于其他组(X^2=36.967、115.504,P均〈O.01);农民及无业者的知晓率分别为61.3%和60.1%,低于其他组(X^2=21.760、128.625,P均〈0.01)。结论结核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60岁以上者、农民及无业者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最低,应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