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治性全胃切除的要求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根治术的首要目标是 :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病灶、转移病灶及受累淋巴结。其次是如何保证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生存率。因此 ,真正的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应要求切除标本的病检证实 :(1)两切缘无癌残留。 (2 )切除的淋巴结站数超过被侵犯的淋巴结站数。 (3)邻近脏器无残留的肿瘤组织。如果有下列情况时所进行的手术不能达到根治目的 ,应不称为根治性手术 :(1)有腹膜或腹膜广泛扩散。 (2 )有肝转移灶。 (3)侵犯的邻近脏器未能切除。 (4 )第 12~ 16组淋巴结有转移而又未能清扫者。1 术前诊断手段的应用1 1 影像学诊断 胃癌的影像学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青年人胃癌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青年人胃癌(≤3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35岁及以下青年人胃癌占同期胃癌的2.4%,男女比例1:1.12。结果青年人胃癌临床首发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上腹部饱胀、消瘦乏力、反酸嗳气等为主,病程多小于6个月,胃窦部癌多发,占61.1%,病理类型以Borrmann Ⅲ低分化腺癌多见,病灶直径多在4.0cm以上,手术治疗方式与中老年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人胃癌首发临床症状隐匿,病程短,进展快,恶性程度高,手术根治率低,预后差,早期发现尽早实施根治手术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E1/AE3免疫组化标记检测胃癌根治标本中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癌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胃癌根治切除后阴性的淋巴结及胃周软组织的石蜡包埋组织用S-P法进行AE1/AE3染色标记。结果64例118枚淋巴结中,根据HE染色阴性再经AE1/AE3标记发现,8例患者13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病灶,病例总阳性率12.5%(8/64),淋巴结总阳性率11.02%(13/118)。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P〈0.05),弥漫型胃癌微转移率(62.50%)明显高于肠型胃癌(5.36%),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胃癌周围阴性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灶,AE1/AE3染色标记检测微转移淋巴结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窦癌前哨淋巴结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在早期胃窦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对病人行胃癌手术前先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即开腹后在原发灶周围注射亚甲蓝,切除在5min之内被染色的所有淋巴结),然后行胃切除手术和扩大淋巴结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人30例有29例均找到SLN(成功率为99%),均为幽门下淋巴结(第六组淋巴结),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研究,为胃窦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对于SLN阴性及早期胃窦癌施行D1或D1*切除可获得A级根治度,并通过亚甲蓝术中间接淋巴染色,可提高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和阳性淋巴结清除的绝对数,避免不必要的标准手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熊玮  王玉荣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2):1606-1608
目的根据乳腺外Paget病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探讨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方法33例乳腺外Pagetg病患者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分为4组:1原位癌(组1),2侵犯真皮乳头层(组2),3侵犯真皮网状层(组3),4侵犯皮下组织(组4)。比较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随访期、是否合并内脏器官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探讨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结果原位癌及肿瘤侵犯真皮乳头层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及死亡病例,12例肿瘤侵犯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组织患者中,1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并死亡。5年生存率为:原位癌及肿瘤侵犯真皮乳头层者100%,肿瘤侵犯真皮网状层者33、3%,侵犯皮下组织组无一例生存。结论对于乳腺外Paget's病侵犯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组织患者,在局部扩大切除的同时,需选择性做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窦癌前哨淋巴结分布规律并探讨其在早期胃窦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对病人行胃癌手术前先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即开腹后在原发灶周围注射亚甲蓝,切除在5min之内被染色的所有淋巴结),然后行胃切除手术和扩大淋巴结切除术。结果本组病人30例有29例均找到SLN(成功率为99%),均为幽门下淋巴结(第六组淋巴结),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研究,为胃窦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对于SLN阴性及早期胃窦癌施行D1或D1+切除可获得A级根治度,并通过亚甲蓝术中间接淋巴染色,可提高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和阳性淋巴结清除的绝对数,避免不必要的标准手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青年人胃癌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青年人胃癌(≤3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35岁及以下青年人胃癌占同期胃癌的2.4%,男女比例1:1.12.结果 青年人胃癌临床首发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上腹部饱胀、消瘦乏力、反酸嗳气等为主,病程多小于6个月,胃窦部癌多发,占61.1%,病理类型以BorrmannⅢ型和低分化腺癌多见,病灶直径多在4.0 cm以上,手术治疗方式与中老年胃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年人胃癌首发临床症状隐匿,病程短,进展快,恶性程度高,手术根治率低,预后差,早期发现尽早实施根治手术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贺延奇 《健康大视野》2006,14(11):45-46
目的 提高对青年人胃癌的认识。方法 对72例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青年人胃癌无1例早期癌,手术切除率为66.7%,无手术死亡病例,5年生存率仅为2.9%。结论 对青年人胃癌认识不足,病情发展快,恶性程度高,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乳腺外Paget's病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探讨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方法33例乳腺外Paget's病患者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分为4组:1原位癌(组1),2侵犯真皮乳头层(组2),3侵犯真皮网状层(组3),4侵犯皮下组织(组4)。比较4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随访期、是否合并内脏器官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探讨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结果原位癌及肿瘤侵犯真皮乳头层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及死亡病例,12例肿瘤侵犯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组织患者中,1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并死亡。5年生存率为:原位癌及肿瘤侵犯真皮乳头层者100%,肿瘤侵犯真皮网状层者33.3%,侵犯皮下组织组无一例生存。结论对于乳腺外Paget's病侵犯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组织患者,在局部扩大切除的同时,需选择性做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分析18例青年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人胃癌多为浸润性生长的腺癌,恶性程度高,极易转移.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及合理术式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因此主张青年人胃癌应以根治术为主,术后补加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1062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方法 确定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与病理参数 32项 ,选择施行手术的 10 6 2例胃癌病例 ,逐项登记、汇总、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结果 通过对 10 6 2例胃癌手术病例的 32项临床及病理参数分析得到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1)胃癌的浸润深度是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组 34例黏膜内癌 ,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 ,浸及邻近脏器 (如肝、脾、胰等 ) 75例 ,全部出现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在胃壁浸润越深 ,淋巴结转移机率越高 ;(2 )胃癌体积也是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浸润胃壁相同层次的胃癌 ,体积越大转移率越高。结论 胃癌的浸润深度与胃癌体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宫旁组织转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太和医院收治的900例ⅠA2~ⅡA2期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统计宫颈癌宫旁组织转移例数,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1)90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55例,转移率为6.11%,以宫旁软组织转移率最高(3.11%),宫旁脉管次之(1.67%);(2)单因素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累及宫体、累及阴道均有其相关性(P0.05);(3)多因素分析发现: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手术切缘、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相关度最高。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转移发生率较低,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手术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均为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组织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胃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3~2008年130例年龄≤35岁的青年组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青年胃癌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易延误诊断,预后差。青年组女性发病率高。胃镜是诊断胃癌有效的手段。青年胃癌应进行综合治疗,手术治疗仍为首选。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青年胃癌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青年人对手术耐受性强,应适当扩大根治切除范围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胃癌手术患者标本78例,其中48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30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同时选择良性溃疡标本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和正常胃黏膜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阳性表达率受淋巴结转移影响。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受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对术前判定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个体化手术的淋巴结廓清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按日本胃癌治疗规范进行手术的10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均为下部癌,总的转移率为15.8%,第1站(N1)及第2站(N2)分别为10.9%及4.9%。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病理类型有关。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7.9%,明显高于黏膜癌(6.9%,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小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0%,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加,1.1~2.0cm及〉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增至14.8%及27.5%(P〈0.05)。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2%及19.6%。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N1受累频率最高的是第3组淋巴结,受累频率为50.0%,其次为第6,4组及第5组淋巴结,分别为37.5%、31.3%及12.5%;在N2中,第7,8a组及第9组的受累频率依次递减为25.0%、12.5%及6.3%。黏膜癌仅累及N1淋巴结,而黏膜下癌转移至N2的频率明显增高;微小癌无淋巴结受累,小胃癌仅累及到N1淋巴结;而最大径在1.1cm以上的病例,累及N2淋巴结的几率明显增加;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随着分化程度的恶化,N2淋巴结受累的频率亦显著增加。结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在淋巴结廓清效果上和标准D2根治术是一致的。因此。个体化术式的选择达到了根治、低侵袭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勇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329-4330
目的探讨患有直肠癌的患者进行手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和再次进行手术的观察情况与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12月间进行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共420例,对这些进行直肠癌前侧切除术(Dixon手术)的患者,在局部复发以后进行分析。结果首先dukes分期大致可以分为A期、B期、C期、D期,A期是指患者的癌肿侵润深度限于直肠壁内,没有穿透深肌层,并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现象;B期是指患者的癌肿侵犯浆膜层,也可能侵入到浆膜外或者是肠外周围组织,但是还可以整块切除,没有淋巴结转移;C期是指患者的癌肿侵犯到肠壁的全层或者是没有侵犯全层,不过淋巴结有转移,这个时期还可以分成C1期和C2期;D期是指癌肿伴随远处器官的转移,局部转移或者是广泛转移,这样的情况是不能根除的。这里有55例患者局部复发,对这些复发的患者情况进行分析。在这些复发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9例,有40例为DukesC期,有29例患者组织学高度恶性,有41例患者的肿瘤距离肛门的长度为4-6厘米,这些数据和女性患者、DukesA、B期组、肿瘤距肛门大于6厘米组的发生概率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这里有38例患者复发后再次进行手术,切除的百分比占73.68%,进行切除手术的患者5年的生存百分比为35.71%。结论通过本文的探讨研究得出,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局部复发和其病期、病理类型以及是否根治有着密切关联,第一次进行手术就需要根治,这是减少复发情况的关键,对于复发的患者可以再次进行手术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的发病原因,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青年人胃癌的重视。方法选取1995年5月~2005年5月十年间手术和病例证实17例青年胃癌,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17例青年人胃癌中,男6例,女11例,年龄最小18岁。病理组织学表现以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性腺癌3例,印绒细胞癌2例。手术和病例证实多为进展期胃癌。结论青年人胃癌临床症状不典型,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胃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变明显强化,35例以门静脉期更著;周围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各12例,远处转移ll例;增强分期准确性87.5%。结论 多层螺旋增强可对胃癌作出更为完善的评价,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胃癌组织浸润和转移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80例胃癌患者,根据组织学分级分为高中分化腺癌组36例及低分化腺癌组44例;根据浸润深度分为未浸及浆膜层36例,侵及浆膜层44例;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69例,有淋巴结转移组11例。同时,以浅表性胃炎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及胃良性病变中上皮钙粘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情况。结果上皮钙粘素在胃癌组中的表达(100%)低于对照组(0),在胃癌低分化组中的表达(11.36%)低于高中分化组(36.11%),在浸润组中的表达(4.55%)低于在无浸润组中的表达(16.10%),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3.45%)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7.3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胃癌组的表达(90.0%)高于对照组(10.9%),在淋巴结转移组(82.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4.5%),在浸润组中的表达(95.5%)高于在无浸润组中的表达(50.0%),在胃癌低分化组中的表达(88.4%)高于在高中分化组中的表达(72.2%)(均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上皮钙粘素下调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上调,联合测定两者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将对判断胃癌患者的病期及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明家琼 《工企医刊》1998,11(2):11-12
本文对胃癌手术的切除标本进行分析,以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胃癌患者手术根治的必要性。1 材料和方法 61例均为胃大部切除之标本。按胃的正常解剖学划分部位,胃小弯角切迹以下为胃窦,组织学类型根据全国胃癌协作组分类标准未确定,其中将印戒细胞癌归为粘液腺癌,淋巴结划分系按日本胃癌研究会《外科·病理胃癌处理规约》中的规定执行。清扫的淋巴结分组送检,全部标本均为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