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其耐药机制复杂。目前,临床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PA常见。本文就我院2004~2007年PA感染状况、耐药情况变化及相应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感染治疗对策和减缓、控制耐药性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1对象与方法(1)对象:为2004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系统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细菌的耐药性。结果 监测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中,除头孢他啶耐药率降低外,存在普遍升高的趋势,其中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增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耐药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PA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产生灭活酶或修饰酶(主要包括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外膜存在主动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降低、药物作用靶点改变、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本文对多重耐药PA的耐药机制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非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专性需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生存能力与抵抗力极强,在干燥物体表面可存活数10d。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健康人皮肤、呼吸道等部位均可存在,为条件致病菌,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其多重耐药性日趋严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进行简要阐述,为院内感染监控和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634-4637
铜绿假单胞菌(PAE)是主要的医院感染条件致病菌,常常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多药耐药性是导致其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或钝化酶、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外膜通透性下降、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形成生物膜及外源耐药基因的获得,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主要机制。笔者对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经标本送检证实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4例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29例为医院感染,34例MDRP感染者病死率67.7%,有30例合并有1~5种基础疾病,≥2种细菌混合感染者26例。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发生于年老、合并基础疾病及混合细菌感染者。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系统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3软件分析细菌的耐药性。结果监测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中,除头孢他啶耐药率降低外,存在普遍升高的趋势,其中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增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及时准确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能尽早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菌株耐药状况.方法 对下呼吸道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 39株PAE对临床常用的8种抗生素耐药率为:氨曲南28.0%、头孢他啶17.2%、庆大霉素17.2%、阿米卡星14.3%、环丙沙星21.7%、头孢哌酮27.3%、哌拉西林47.1%、亚胺培南45.0%.结论 PAE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有较大差异,临床应合理谨慎应用抗菌药物,以延缓耐药菌株的快速增加. 相似文献
9.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用PCR检测各种相关的耐药基因。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耐药基因检测中共有8种基因阳性,其中阳性率较高的为CTX(56%)、外膜孔蛋白OprD(60%)、aac(6′)-Ⅱ(60%)。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基因型以CTX阳性率较高,耐亚胺培南主要为外膜孔蛋白缺失,同时已获得较多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15,他引:5
铜绿假单胞菌(PAE)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分布广泛,生存简单,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常常引起医院内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感染,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致死率>30%,败血症患者的病死率高达80%~90%~([1]).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固有(intrinsic)与获得性(acquired)多药耐药,一旦感染,临床治疗十分棘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几乎具有目前所知道的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闽东医院呼吸内科2012—2014年送检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对分离的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12种抗生素耐药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4年送检标本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217株,其中痰标本占76.0%(165/217),非痰标本占24.0%(52/217)。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耐药率总体上升。菌株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耐药较严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常引起呼吸道感染,医院应重视抗生素使用管理,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2.
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体外耐药动态观察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30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趋势。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32)及NFC鉴定卡,GNS-PA、GNS-506药敏卡,完成细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鉴定铜绿假单胞菌295株,其中呼吸道标本分离率居首位;该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亚胺培南耐药率达17%。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耐药率高达70%,对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耐药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相对稳定,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象日趋严重,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外膜通道蛋白D2(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耐消毒剂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筛选出100株多重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耐消毒剂基因。结果:10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CTX-M-1群、TEM、DHA的检出率分别为54.0%、30.0%、9.0%,未检出SHV、OXA-10群、PER、GES、VEB、CARB、IMP和VIM基因;OprD2基因的缺失率为61.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Ⅱ、ant(3″)-Ⅰ和ant(2″)-Ⅰ的阳性率分别为59.0%、33.0%、25.0%,未检出aac(6′)-Ⅰ;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1的检出率为15.0%。结论: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CTX-M-1群、TEM、DHA型耐药基因有关,对亚胺培南耐药主要与OprD2基因缺失有关,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aac(6′)-Ⅱ、a... 相似文献
14.
王国英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9,27(1):64-64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而且由于抗菌药物广泛、不合理使用及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其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现将我院2005-2007年分离的11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药敏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常见耐药基因。结果 39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TEM、AmpC、VIM阳性率分别为84.6%、76.9%、17.9%,OXA基因扩增阴性。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耐药率均大于28.2%(11/39),耐药率最高为庆大霉素59.0%,对多粘菌素E最敏感92.3%,本组菌株中有25.6%(10/39)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研究表明,携带TEM、AmpC、VIM是导致本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病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耐药趋势。方法 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病人所分离的该菌,并监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结果 3年间分离出37株铜绿假单胞菌,该菌在临床各病区的分布情况:重症监护室(ICU)32.4%(12/37)、感染科(呼吸科)18.9%(7/37)、骨科16.2%(6/37)、普外科16.2%(6/37)、内-科(神经、消化、血液、肿瘤、综合)10.8%(4/37)、其他科5.4%(2/37)。其中痰标本51.4%(19/37)、咽拭子21.6%(8/37)、分泌物16.2%(6/37)、血液5.4%(2/37)、其他5.4%(2/37)。该菌对抗菌药物活性较好的是庆大霉素、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7%、16.2%、32.4%、32.4%。耐药率较高的是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分别为56.8%、51.4%、51.4%。结论我院住院病人该菌监测结果显示对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物保持较好的的敏感性,β-内酰胺酶类头孢抗生素耐药性呈升高的趋势,需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的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其多药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目前,国内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而对其多药耐药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1-2].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控制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 resistancePseudom onas aeruginosa,MDRPA)感染提供参考依据,于2008年6月-2009年7月对广东省中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住院病人进行多药耐药检测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如土壤、水和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在特定条件下成为条件致病菌,在医院的感染中尤为多见。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慢、重症得到有效诊治的同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受到关注,所以本文就目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对于研究进行了归纳,并给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特点,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与耐药性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12月医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采用K-B法对4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差异将其分成普通组23株(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和泛耐药组17株,对40株细菌利用PCR法扩增耐药相关基因,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普通组23株占57.5%,泛耐药组17株占42.5%,普通组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8.7%、0、8.7%、4.3%,泛耐药组耐药率分别为94.1%、52.9%、100.0%、100.0%、100.0%,两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VIM、aac(6′)-Ⅰb、aac(6′)-Ⅱ、ant(2′)-Ⅰ基因检出率分别为0、100.0%、100.0%、52.2%,泛耐药组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7.1%、70.6%、70.6%、100.0%,两组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VIM型金属β-内酰胺酶是医院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之一,OprD2表达缺失与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不是细菌耐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决定性因素;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季铵类、双胍类消毒剂耐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ICU发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采取措施,降低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ICU341例患者送检各种标本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资料,寻找发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4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分离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2株,占9.4%;单因素分析,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与年龄、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使用内酰胺酶抑制复剂、使用碳青霉烯类、糖尿病、深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明显相关,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性别、使用免疫抑制剂、冠心病、肿瘤、导尿管插管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使用碳青霉烯类、深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是铜绿假单胞菌发生泛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引发ICU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