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证者(Ⅳ1) 女,37岁,因头部、双上肢不自主震颤12年,加重1周后人院.先证者自25岁分娩后1个月,开始出现头部不自主震颤,震颤时头部呈左右方向摆动,1年后双上肢开始不自主震颤,双手呈不规则方向摆动,震颤时不能写字,在饥饿、疲劳、情绪激动时出现震颤,休息后震颤症状有所减轻,发作时伴有头晕.头部及双上肢均可见不自主震颤,呈节律性5~6次/s,振幅大,指鼻时双手震颤明显,四肢肌力正常,写字、系纽扣、系鞋带、持物动作困难,姿势步态正常.诊断为运动型震颤.  相似文献   

2.
先证者(Ⅴ10)男,18岁。生后2个月发现患儿眼球左右摆动。右眼视力为0.08,左眼视力为0.10,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0D→0.2。双眼呈水平性眼球震颤,无中间带,无快慢相,向各方向转动无变化。伴有弱视、近视和斜视(外斜约35°)。精神紧张时眼球震颤频率加快,遮盖一只眼检查视力时摆动频率增加更为显著;精神放松时,摆动频率明显降低。无代偿头位。前后房、虹膜色素分布正常。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楚,血量走行正常,黄斑部无明显色素,中心反射未见。视网膜正常,晶状体透明,眼角膜薄,无法手术治疗,诊断为先天性特发眼球震颤。家系调查:该家系6代共44人…  相似文献   

3.
先证者(Ⅴ_7)女,22岁.20岁时发现双手平举时出现细颤,情绪紧张、疲劳、做精细动作时可加重,少量饮酒震颤减轻,但饮酒过多症状加重,甚至累及下肢震颤.  相似文献   

4.
遗传世震颤又称持发性震颤、家族性震颤或良性震颤,是一种累及头、面、下颌、舌、臂及腿部,以震颤为唯一症状的常见运动障碍。我们在调查时发现一家系12例本病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与家系先证者回。男.38岁,河北蔚县宋家庄乡人。匕岁双手震颤、16岁头部出现纵向和横向震颤,但病情较轻,情绪激动和疲劳时病情加重,穿针引线等精细动作受阻,20岁以后震颤累及全身·语言颤抖,尤其他伴随症状,能参加田间劳动,故从未就医。家族史:参见家系图。先证者双亲非近亲婚配,弟、妹正常,母亲18患此病.震颤累及全身、病情较重。46岁死于肺气…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震颤一家系六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证者(Ⅲ1)男,31岁,13岁左右时出现手部震颤症状。表现为肉眼可察觉的低幅度震颤或间歇性震颤。除单纯的手臂震颤症状外,未见其他异常表型的出现,符合WHIGET(Washington Heights-Inwood Genetic Study of Essential Tremor)诊断分级标准描述的1度标准。  相似文献   

6.
病例与家系 先证者:Ⅳ8,女,19岁,某医院护士.查体:身高156cm,体重46kg,精神好,智力正常,无特殊面容和其它畸形,心、肝、肺等检查正常.从12岁起开始出现本病震颤症状.  相似文献   

7.
先证者(Ⅳ5) 男,23岁。15岁双手震颤,但病情较轻。18岁以后病情逐渐加重,表现为双手端饭受阻,穿针引线等精细动作不能完成,尤其是疲劳和情绪激动时尤为明显,出现头部横向和纵向震颤并累及全身,语言颤抖,无其他伴随症状,因而就诊于定州市人民医院。查体:精神好,智力正常,无特殊面容和其它畸形,心、肝、肺四肢未见任何异常,头部CT扫描也未见任何异常现象。细胞遗传学检查:先证者及其父母染色体核型均正常。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眼球震颤一家系邱远东,徐丽然先证者(Ⅲ10)男,21岁,自幼双眼球左右摇摆不定。视力稍差,凝视某物时,头向左偏。随年龄增长症状加重。曾行"针刺"、"按摩"等治疗,无好转。智力及体格检查未见异常。检查:视力右4.5,左4.4。头正位时,双眼位无偏...  相似文献   

9.
先证者(V27)男,31岁。在其子出生后临床监护过程中发现其眼球震颤。查体:发育、智力及身体健康状况正常。双眼视力均为0.15。双眼球呈钟摆型颤动,伴轻微头水平摆动,无明显消震点及代偿头位。遮盖-眼查视力,眼震相应加快,色觉检查正常,同时视功能正常,融合功能在0~8度范围内,无立体视功能,屈光间质未见异常,眼底以-5D看清,颞侧视乳头颜色明显变淡,插-2.5D镜片视力提高至0.25,诊断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屈光不正,视神经萎缩,弱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震颤分析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增强的生理性震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期为震颤的分类诊断提供客观的判断标准。方法 选取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帕金森病患者15例(PD组),及同期收治的1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ET组)和17例增强的生理性震颤患者(EPT组)为研究对象。用肌电图仪进行震颤测定,分析在静息、姿势、负重500 g、负重1000 g下的震颤峰频率、收缩模式。结果 在PD、ET和EPT组中,静息、姿势和负重500 g和1000 g时的震颤频率分别约为4~6.5 Hz、5~8 Hz和8~10Hz。PD组、ET组和EPT组在静息、姿势和负荷后的震颤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同步肌电图交替性收缩13例,同步性收缩2例,ET组和EPT组均为同步性收缩。结论 在PD、ET和EPT患者中,震颤频率和肌肉收缩模式是震颤分析中有价值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静止性震颤特征与人体反应迟缓的内在联系。方法结合上肢腕关节的动力学建模,研究腕关节内外翻方向自由度运动特征。引入人体自主控制环节,以控制系统的时滞概念模拟帕金森患者反应延迟特性,进行人体腕关节不自主运动的稳定性分析和动力学响应。结果通过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数值求解,发现当反应延迟一定程度时,帕金森患者的腕关节将发生不自主震颤,与帕金森患者静止性震颤病症契合。结论帕金森病静止性震颤属于神经系统感觉和动作延迟引起。  相似文献   

12.
震颤谁妄是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在饮酒量减少或戒酒后出现的,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精神疾病。我们对11例住院戒酒诱发震颤指妄的脑电图(EEG)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EEG异常与临床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在本院1994年10月至lop年10月住院的全部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的患者中共发现11例因戒酒而诱发的震颤诏妄,全部为男性,年龄27-56岁,平均37岁;饮酒史5-39岁,平均14年;每日饮酒量179-348g(已折算成含纯酒精),平均214g。合并躯体疾病者8例,其中肝功能异常者5例(GPF升高,诊为慢性酒精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分析神经科患者肢体震颤。方法:受测试者左右手中指和左右足背贴附发光二极管,按要求拍动,用摄像机拍摄光点图像后数值化,对数据进行FFT变换、t分布检验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病人和正常人组左右手(脚)震颤平均振幅差值|△|和手脚震颤频率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χ可作为神经科患者肢体震颤的定量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14.
震颤是人身体某一个或多个功能区肌肉的节律性、不自主振动,是运动神经元异常同步化的结果。用信号处理的方法检测分析震颤患者加速度(accelerometer,ACC)、表面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信号对震颤临床诊断、等级评定、疾病早期发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高阶谱、近似熵、模糊、浑沌、判别分析等方法在震颤信号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展望了震颤信号分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先证者(Ⅲ6) 男,63岁.61岁时出现左上肢不自主震颤、逐渐加重.于2009年2月28日来我院就诊.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颅神经正常,无面具脸,左上肢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行走时左上肢少摆动,四肢肌力5级,腱反射对称,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头部CT示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正常.  相似文献   

16.
先证者(Ⅴ16) 男.28岁.因"双眼水平震颤,视力下降"就诊.检查:角膜映光左眼注视,右眼 -15°;水平眼球震颤,快相向左;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0 3,电脑验光无法完成,检影眼光插片右眼视力:0.5( -6.0球镜度数~ -10柱镜度数×180%,左眼视力:0.6(-4.50球镜度数~1.5柱镜度数×180°;角膜透明,前房清亮,晶状体无浑浊,玻璃体无明显混浊,视盘边界清楚,视网膜平贴,黄斑中心反光不清楚,眼底如图1.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不伴有其他明显眼病的眼科遗传病,该疾病的发生有很高的遗传异质性,已经发现多个致病基因基因座,Xq26–q27、Xp11.4-p11.3、13q31-q33和6p12,可能还有新的基因座没有被发现,已经研究的基因座致病基因侯选区域很大,在该区域的侯选基因太多,所以必须精细定位后,才有可能完成致病基因的克隆工作。本文对先天性眼球震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震颤性疾患多见于老年人,生理性震颤可存在于所有人群,药物和许多状态可加重生理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由姿势性震颤和运动性震颤组成,运动性震颤可累及双手、头和声音。约50%的病例有遗传性。可出现明显劳动力丧失。一些患者采用心得安和扑癎酮治疗有效。帕金森氏病的震颤可出现在静止状态和姿势状态。左旋多巴常可减轻震颤,抗胆碱能药物也可减轻老年性震颤,但常引起精神方面的副作用。小脑疾患可引起四肢运动性震颤或躯干摇摆,精神疾病也可引起震颤。震颤性疾病的适当分类对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特发性震颤(ET)病人经颅磁刺激(TMS)对皮质静息期(CSP)的影响,以探讨ET发生的机理。方法:对30名ET病人(ET组,平均年龄58.63±14.57岁)和24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51.50±12.80岁)进行TMS测定皮质静息期(CSP),并进行比较。结果:ET组病人CSP为66.66~183.32 ms,平均126.23±31.37 ms;正常对照组为90.86~195.02 ms,平均131.52±27.44 m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S对ET病人和健康人的大脑运动皮质及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静息期均无影响,推测这些部位对ET的发生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神经科临床中对震颤行为尚缺乏定量的描述方法和分型标准,国内外神经科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又需要建立针对震颤行为的客观定量测量手段。本课题所涉及的研究,旨在探索应用医学工程手段对震颤做技术分析,进而对病情做出鉴别诊断和定量分级,在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